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抓住国家扶贫机遇 加快脱贫发展步伐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852

引龙河农场土地总面积72万亩,其中耕地30万亩,林地11万亩,草地4万亩,水面0.7万亩。全场有财务独立核算单位36个,职工4800人。全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219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30台。长期以来,由于农场隶属关系多次变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遗留问题较重,加之一些社会性原因,导致多年连续亏损和和高负债经营,多年来农场经济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   1991年以来,在国家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总局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农场的各方面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九五"后期,随着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脱贫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止到2000年末,农场固定资产净值达到4325万元,比1990年的1562万元,净增加了2799万元,年均增长10.7%;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36.9%和83%;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960元增加到2800元,增长了291%。   十年间,引龙河农场共完成扶贫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492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716万元完成计划的96%,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低产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改水、造林等等。这些扶贫项目的建成使用对我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速了我场脱贫致富的进程。回顾我场十年扶贫走过的路程,我们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为企业脱贫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农场长时间存在的体制旧、机制死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是农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九五"期间对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是建立和完善职工承包土地过程中的风险机制,强化职工的经营主体地位。1995年以来,在承包土地上,我们坚决实行"四到户,两自理",对拖欠承包土地费用的职工,我们采取紧逼政策、促其及时收缴。仅1997年一年,农场就清缴包地款1000多万元,其中现金612万元。由于农场加大力度实行"两自",使职工生产费用自理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二是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规范资金的调度和使用。1997年初,农场把银行结算控制机制引入了企业,并针对财务管理中各种票据已不适应改革的需要、财务结算存在漏洞的实际问题,对原有的财务票据全面实施了改制,重新设置了票据格式,规定了合理走向,并实行了财务审核入帐制。这些举措使农场财务运行方式适应了改革形势的发展,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专门成立了扶贫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了《扶贫项目管理办法》,配备了专职人员,进一步明确了投资项目、项目责任、扶贫资金的使用等工作责任。   三是改革用人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灵活用人机制。首先实行"并岗、兼岗、竞岗"的用人办法,即岗位合并,变多岗为一岗,干部在业务性质允许的前提下身兼多职,竞争上岗。通过这一办法精简压缩各级管理人员121人,年节省管理费100多万元;其次是对现职干部实行动态滚动管理,既年终按不同的岗位和工作目标,经考试、考核后,在本行业内排行列榜,属于尾数两名自然解聘待岗,一年以后允许重新竞争上岗。   四是根?quot;抓大放小"的原则,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在1996年到1997年的两年间,全场大中型农机具的产权全部转让给个人,全场共转让各种农机具1179台件,各种车辆68台,晒场粮食清选机械268台件。1998年,农场直属工业企业的产权也进一步得到明晰,粮油加工厂、机械厂、活力素厂、砖厂、基建公司、水利公司、修路队等企业相继转让给个人,完成了重大的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五是完成了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教育一线教师与后勤教师彻底剥离,一线教师竞争上岗,后勤教师、员工按企业人员管理,医院由差额拨款变为自收自支,年减少事业单位拨款额近50万元。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为农业企业,管理的内容和种类繁多,但是我们几年来从主要矛盾入手,紧紧抓住国家扶贫这一有利机遇。在实施扶贫工作中,不断强化管理手段,拓宽管理范围。通过强化管理来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管理,保证扶贫项目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对扶贫资金我们采取了专项管理的办法,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严格实行专款专用,维护扶贫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对国家批准的扶贫项目,我们都单独立帐,单独核算,严格执行列支审批程序。二是扶贫项目建成竣工后,我们实行三层把关、复式验收的办法。先是承建单位自检,然后由业务主管部门初检,最后由农场主管领导带领扶贫办、审计、财务、项目受益单位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quot;八五"以来,我场在扶贫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上从未出现过挪用和挤占等现象,扶贫项目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   (二)狠抓陈欠回收工作,减轻企业负担   截止到1996年底,农场应收款总额达到3500万元,这些欠款,在以前年度农场也曾进行过专项清理,但始终进展不大,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取了定指标、落实责任、建立内控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清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到现在,农场共清回欠款2513万元,占应收款总额的59%;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金高度紧张的局面。   (三)狠抓产品管理,防止产品资金体外循环   为了坚决杜绝产品资金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在粮食从田间到晒场、从晒场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把关,在产品管理上设置了规范性的帐卡,要求保管人员象出纳员管钱那样管好粮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按职工承包的土地面积,计划种植品种按类别提留,对不同的粮食按不同的价格计算,统一做价入帐管理,并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交售结算顺序,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农场和职工双方的利益,农场还规定,晒场的粮食如果在数量上和价格上出现了亏损,其责任均由责任人承担。   (四)狠抓物资管理,活化内部资金   截止到1996年底,全场库存零配件价值达到2000万元,其中,滞销积压物资达1200万元,在销售的物资中,白条子顶帐的就有100多万元。这些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严重问题,是造成农场流动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如此大的库存积压,我们采取控制采购、原价销售、偿还欠款等多种办法,积极降低库存、盘活存量资产。在控制采购方面,物资部门采购物品必须严格按用户提供规格的由主管副场长签字的计划单采购,超计划采购农场不予付款。同时,对当年新购物资制定库存额,当年超出限额部分一律由个人承担。在处理积压库存物资方面,一是为有关人员制定年库存降低额,直接与50%的旯ぷ适杖牍夜常?瓴怀傻牟糠职幢壤?鄯⒐ぷ剩欢?强獯媪闩浼?谙?凼保?桓郊尤魏畏延茫??劢??鄢觯?砸恍┪镒驶共扇×肆榛畹慕导巯?鄯绞剑蝗?怯枚苑饺峡晌镒识ジ兑郧澳甓惹犯锻獾ノ坏挠Ω犊睢Mü?鲜黾钢执胧??改昀辞寤亓税滋踝佣タ獯娴娜?课镒士睿?才袒羁獯婊?刮镒始壑?00余万元,其中用于偿还外部应付款100万元,活化了农场内部的资金。   (五)狠抓农业生产成本管理,认真实行亩成本承诺制   为调动职工承包土地积极性、增加职工收入,今年初我们在基层农业生产单位全面推行了亩成本承诺制,从调查情况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止到今年6月底,小麦亩成本103.01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6.09元,大豆实际亩成本97.3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5.51元,全场小麦比上年降低成本201万元,大豆比上年降低成本193万元,全场共降低成本394万元。   (六)狠抓了企业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企业的制度建设。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先后出台了《财务管理制度》、《粮食物资管理办法》、《关于企业内外部欠款的清缴办法》、《企业领导经营目标管理实施办法》等17项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各种管理行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扶贫开发是我场经济振兴、摆脱贫困的重大机遇,所以我们突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有计划地进行低产田改造。针对农场因灾害亏损的自然因素和经济规律,我们加大了低产田改造的力度,做到治理一块、见效一块、稳产一块,治理和规划相统一,林、田、路综合配套。"八五"以来的十年间,共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旱改水0.1万亩,占待改造耕地的69%。低改项目均按设计图纸有计划施工,工程布置科学合理,施工质量良好,发挥的作用明显。据测算,粮豆亩产比"八五"期间提高35公斤;二是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步伐。我场是建场较早的机械化农场,由于先天性投资不足,农机具已大批老化。为此,我们在"九五"期间利用国家扶贫资金购置大中型机械48台套,总投资1096万元。这些机械购入使农场机械力量薄弱的现状得到根本性扭转,机械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据粗略计算,由于收获力量的增强,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200万元,并且减少了油料、零件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我场的晒场面积小、粮食仓贮设施不足是影响粮食生产主要的因素,我们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生产队进行?quot;三库一场"建设,十年中,共修建水泥晒场4万平方米、农机库3100平方米、种子库1500平方米、粮食仓贮库5000平方米,购进种子加工精选机械10套,从而保证了粮食的加工、储存,提高了种子的精度和粮食品质,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效益。据统计,仅晒场粮食损失每年减少300吨,种子节省10%,减少人工烘干费用80万元;四是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九五"期间,国家投资为农场修建了场内扶贫沙石公路,使北部生产队交通不畅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同时,增强了公路运输能力,降低了运输费用。1996年我们利用以工代赈资金5万元,对全场20个生产队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水质监测、化验,其中有四个生产队水质不合格,我们利用扶贫资金完成了三个生产队的改水项目,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职工的"吃水难"的问题。引龙河农场建场时间较早,场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我们在"九五"期间,力求不断改善生产环境的同时,积极改善生活和社会环境。1997年以来,农场投入1000多万元,拓宽场区道路12条,共计4500延长米。修建场区外环公路一条,总长度3500延长米。新建农贸市场2000平方米,小学教学楼4021平方米;职工住宅楼1万平方米;铺设上下水管线2100延长米,供热管线840延长米,集中供热面积达2平方米;修建公共围栏2794延长米;建封闭卫生厕所4座;在十字街口安装升降路灯一座;修建机动车停车场和青年公园各一处;在主要街道设置了交通标志牌;这些在引龙河建场史上都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四年来,农场共在场区种植各种绿化树木1.5万株,各种草坪2.5万平方米。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场小城填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场区"脏、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创造了场区清新、秀美的新环境。   四、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贫给农场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也给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投资是有限的,扶贫是阶段性的,引龙河农场要想稳步长期地发展下去,还需在自身上下工夫,在适宜的外部环境下,努力练好内功。农场党政班子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几年来,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坚持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   (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注重科技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   低产田改造提高了农田的抗灾能力,但经济效益的高低还要取决于耕作、品种和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农场的种植业始终局限于麦、豆种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逐年下降,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小麦和大豆比较效益较差。为此,农场在种植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实?quot;压麦增豆,发展经济作物"的战略方针,小麦由原来的10万亩,降到现在的4万亩,大豆由原来的8万亩增加到15万亩,尤其是今年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亚麻4.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在加大新科技术投入和新技术应用方面,近几年我们迈出的步伐较大。目前,已经实现了5个100%,即全场土地的深松免耕达到100%,大豆、小麦种衣剂拌种达到100%,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化学除草达到100%,防雹降雨覆盖面积达到100%。同时,我们在农机作业方面,严格坚持作业标准,减少作业层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投入产出比。几年来,年平均亩机械作业费减少1015元,职工节省机械作业费近700万元。   (二)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   地域面积广,水、草资源丰富是我场的特点,所以"八五"期间以来,尤其是"九五"后期,我们把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当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来抓,这项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仅今年一年,农场在畜牧业上的投入就达到594万元,其中,扶持职工购买奶牛275头,购买肉牛315头。新建奶牛基地一处,奶牛饲养小区3个,榨乳站5个,简易牛舍6000平方米,购小型榨乳机15台。为了大力扶持职工发展畜牧业,农场实行了饲料地、冻精配种、草原管理、防检疫四免费等优惠政策,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到现在,全场奶牛存栏1780头,肉牛存栏2610头,羊存栏2500只。   (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开辟脱贫致富的第二战场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单单依靠发展种植业生产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充分利用农场的资源和条件,做到农牧渔业一起上,全民个体齐发展,利用好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广开门路,多方生财,增加职工收入。为此,我们把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做为脱贫致富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开辟第二战场。农场在1998年出台了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20条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只要是国家政策允许的,都是合理的,同时,我们还按照分局提出的"先放开、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理顺;先扶持、后收益"的要求,对养殖、种植大户、典型示范户优先扶持,优先贷款,帮助职工在发展自营经济方面上规模、上档次。截止到现在,全场自营经济项目已经达到30多个,种植特色经济作物5000多亩,全场职工自营经济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477人,2000年计划完成产值4030万元,实际完成4840万元,实现自营经济总收入2285万元,户均收入9392元,人均收入3102元。目前,全场有2765户职工有了比较稳定的第二收入来源。在农场经济比较困难、资金比较紧张的环境下,职工自营经济真正成为了稳定社会、职工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农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启示是:要想真正摆脱贫困,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带头人是不行的,没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真抓实干的专业人才也同样难以做到。我们在近几年里,把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加强班子的自身建设和基层领导班子的培养建设,使他们精诚团结、吃苦耐劳、严于律已、求真务实、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   首先,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农场能否脱贫,仅仅依靠外部环境是不够的,关键是发挥自已的作用,认认真真地干,实实在在地抓。自1996年以来,农场一直抓经济扶贫这一中心工作,抓整改、抓落实。党委书记抓奶牛,场长抓扶贫开发,工会主度抓职工自营经济,其他副职分口抓落实、抓管理,形成了场级干部包片、包贫困点,机关科室包贫困队,基层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领导人人有扶贫责任目标,基层户户有脱贫发展计划,人人有脱贫致富做贡献。由于领导的带动作用,鼓舞了职工的干劲,增强了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信心,经济效益逐年上升,经济状况也逐年好转。   其次,调整基层领导班子,大胆选拔使用干部。经济的落后,抛开客观因素以外,关键是人,是管理。长时间以来,农场一部分干部存在:"思想观念不适应,经营方式不适应,决策能力不适应,知识构成不适应,年龄结构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还有一些干部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几年来,农场通过建立灵活的用人办法,每年经年终考核、尾数淘汰,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坚持改革、发展、向前看的观点,大胆选拔事业心强,能为农场、职工负责的年轻领导干部,带领职工脱贫致富。五年来,我们三分之二的基层领导班子进行了重点调整,使许多贫困落后的单位都改变了面貌,有的当年扭亏为盈。昔日的"亏损大户"、"告状队"如今变成了先进队、盈利队。现在,农场基层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程度都在中专以上,60%的干部达到大专。平均年龄由49.9岁下降到34.8岁,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领导干部有78.8%。使农场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有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我们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扶贫工作也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农场被分局评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开展"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总局级文化先进农场、分局级文明单位、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八五"以来的十年间,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以上述成绩,完全得益于国家的有力扶持,得益于农垦总局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场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和共同努力。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扶持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衷心希望国家和总局在我场经济即将快速发展和腾飞之际,继续给予关怀和扶持。我们决心再接再厉,牢牢把握改革、管理、发展、脱贫这一主题,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使引龙河农场完全脱贫,早日跨入文明、富裕、小康的行列。 黑龙江 引龙河农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