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抓住扶贫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7083

肇源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南部的肇源县境内,总控制面积11.7万亩,是黑龙江垦区建场较早、场型较小的农场。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后,现有耕地面积5万亩,总人口减少到3604人,职工779人,现有3个生产作业区,8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八五"期间,由于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建场42年间,仅有10年微利,32年严重亏损,到1990年底,全场超亏挂账444.73万元,家庭农场超亏挂账770万元,全场负债总额累计高达1079万元,人均负债1463元,亩均负债240元。由于农场经济困难,致使长期欠发职工工资。机关仅订阅了2份报纸,人员公出得到个体商店中借钱出差。干部、职工由于极度贫困,感到生活无望,对农场失去信心便背井离乡,他处攀高。肇源农场穷得出了名。   在肇源农场即将被销号的关键时刻,国家对贫困农场实施了扶贫计划,肇源农场被列为25个贫困农场之一,纳入了国家扶贫序列.由于大量扶贫资金的注入,扶贫政策的给予,特别是在总局、分局党委亲切关怀和领导下,以及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形势出现了转机。   一、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十年来,计划投入扶贫资金总额4276.8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2043.86万元,贴息贷款1375万元,农场自筹807万元;我场实际完成投资4226.86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在实际完成投资的结构上看,主要有:农业建设完成投资2595.6万元,新购农机具336台,改造低产田3.7万亩,新建灌水站、排水站各一座;工业建设完成投资1357.26万元;交通、输电线路和通讯建设完成投资149万元;医疗卫生和科技服务及其它建设完成投资125万元;完成人畜饮水井10眼。   二、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年扶贫,使濒临倒闭的肇源农场焕发了生机,一个人心稳定,生产有发展,经营有起色,生活有保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已经出现,主要表现?quot;两个显著,五个增强"。   (一)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我场按照"以稻治涝"这一发展思路,立足于重点抓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全面脱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指导思想,把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农业,使农场的抗灾能力和产出能力全面增强。据统计,十年间,我场共新建、改造、维修灌排渠系381公里,新建灌水站、排水站各一座,使我场的水稻生产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为种好5 万亩水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90年至1997年8年间,我场共改造低产田、开发水田4.5万亩。98年被洪水淹没后,到今年又把稻田恢复到5万亩,使肇源农场成为垦区唯一的水稻生产专业场,产业结构得到了彻底调整。由于科技措施实施到位,粮食单产由90年的17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亩效益由90年的30元以下不稳定收入,提高到260元以上稳定收入,亩效益提高了868%。   (二)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小城镇基础功能进一步加强。   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场的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290元提高到4100元,比1990年提高了1385%。居民住房砖瓦率从1990年的25%提高到90%,自来水入户率由0提高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100%,电话入户率由原来的0.5%提高到76%,我场现有硬质路面22公里,场主要街道都安上了路灯,修筑了永久性路边沟,并在场区内建公厕13座,从而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 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爱我家乡,建我家乡的信心明显增强   十年前全场职工群众关注的是生存,谈论的是困难,想的是伸手向上级要补救,要求的是解决温饱。现在职工群众关注的是发展,谈论的是国内外形势,想的是如何多挣钱,要求的是生活的标准,干部、职工群众生产情绪空前高涨,社会祥和安定,秩序井然。   (四) 农场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造血能力明显增强   到2000年底,在总局、分局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提前实现了"一年恢复,二年部分恢复,三年全面发展"的恢复重建目标 ,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止2000年底,我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00万元,亩产600公斤,人均收入4100元,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57%、25%、54%。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工商户由1990年的3户增加到72户,银行个人存款由1990年的7000元增加到970万元。   三、脱贫的工作方法及体会   通过十年的艰苦努力,肇源农场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由扶贫对象到实现脱贫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肇源农场只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 一)坚持扶贫与制定适合农场脱贫的政策相结合的策略,这是肇源农场发展的前提   "八五"期初,我们把找穷根、找差距、理思路做为我场脱贫的首要工作来抓,并得到总局领导、总局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多次来我场帮助研究对策,研究农场的脱贫出路。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导致农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利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体制不合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肇源农场要想摆脱贫困,唯一的出路是在"靠水吃水"上打主意,必须因地制宜地做好水这篇文章,变水害为水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场制定出了"防洪治涝、兴种水稻"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条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是适合我场实际情况的。   (二)坚持脱贫与改革相结合,是农场经济发展根本动力   在脱贫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坚持改革、理顺农场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抓。以改革求生存发展,向管理要成果效益。在农业改革上,我们从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入手,全面推行"两自",使农场走出了"贷、垫、挂"的怪圈,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工商运建服各业的改革上,重点推行了股份、租赁、转让、拍卖等改革措施,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机构庸肿、庞大,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机关由原来的14个科室精减为"三办一委",工作人员由原来的72人减少到18人;我们还对基层单位进行了撤并,组建了"三大"公司和三个服务中心,减少了管理层次,并对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增强其对社会的服务功能。通过这次改革,全场共精减管理人员146人,年节约开支125万元,改变了过去领导软、职工散、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搞乱的不正常现象。近几年来,农场又从体制创新入手,对农场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格局,完善了内部的经营机制,加快了农场的发展步伐。   (三)坚持脱贫与高效产业结构相结合,使农场走上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十年扶贫,使肇源农场种植结构得到了彻底调整。多年来,肇源农场的主产作物小麦、玉米、高粮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亩产一直在170公斤左右徘徊,导致了农场的极度贫困。1991年以来,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农场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八五"期末,我场的水稻面积发展到4.5万亩,1997年底达到5万亩。洪水灾害后,我们并没有依照老路去发展水稻,而是从调优、调强的思路出发,把水稻优质品率提高到100%,农业结构从高投入、低产出调到现在的高产出、低投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不仅调出了高产、调出了效益,也使农场职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四)坚持脱贫工作与发展科技相合,是发展生产的原动力   我场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入手,在广泛开展各种培训班和科普活动的同时,以"利用扶贫、科技兴稻"为主旋律,努力做到了"四高、三化"即科技上高起点、管理上高水平、质量上高标准、效益上高产出;普及科学技术群众化、应用技术现代化、实施技术标准化,并常抓不懈;在强化生产管理上,推行节水灌溉,强化秧苗本田移栽标准化管理和农时管理,把水稻生长期延长了5--10天,为优质水稻生产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几年来,由于大量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水稻单产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0年底,水稻平均单产达到600公斤,高产地块达到了850公斤,低产地块也在500公斤以上,水稻的亩效益达到260元,为促进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功能,拉动农场经济的发展   我场坚持发展生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十年来,我场抓住国家扶贫的有利契机,采取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国家投入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农场重点投入与鼓励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了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房屋建设上,累计建居民住房3.4万平方米,还集资建职工住宅楼2栋,鼓励个人开发建宾馆楼一栋,使职工砖瓦率达到了96%,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完成了场部地区、场部至新站、场部至泵站26公里的油碴路面的铺设,使场区的主要街道均达到了硬质的标准,并为场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修筑了永久性路边沟;在环境建设上,实施了"三高两好一彻底"的工程,重新规划修建街区道路,实现场区绿化面积300亩;在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上,新打了深水井,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改造了场区配电线路、有线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辟建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加快了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职工生活标准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农场形象,还为农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坚持扶贫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得更加合理   十年来,我场在经济建设中,把扶贫的每一分钱都有花在刀尖上。为了节省资金,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义务会战,兴修水利。据统计,1991至2000年十年间,我场共投入人力12万 人次,投入车工上万个台班,全场职工充分发挥了北大荒精神,苦干实干,在艰苦奋斗中使北大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并凝结和缔造?quot;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的肇源人精神。在十年脱贫工作中,特别是在1998年恢复重建中这种精神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十年发展,十年艰辛,肇源农场经济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强大势头,可以说,没有国家扶贫政策,没有总局、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没有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肇源农场的今天。在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努力,深入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十五"规划为目标,率先在垦区内实现农业现代化,使肇源农场成为屹立在垦区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 黑龙江 肇源农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