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科技促进年农垦打出“组合拳”

时间:2012-12-24 作者:买 天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4721

    一个61岁的老人,若是在城市里,或许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而在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二墩村农民华福昌却闲不住,经营着近800亩的水稻田。他说,这是因为背靠农垦才能干到现在,也是因为农垦教他科学种田所带来的实惠,让他坚持种下去。

    11月底,记者在上泊湖稻业合作社统防统治专业队办公室里见到了华福昌。“以前自己种田毫无规划,更谈不上科学种田了,产量低,收入不稳定。”华福昌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在与安徽农垦倮倮米业公司的合作中,“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让他规避了风险,而科技在耕、种、收、销等各环节的“保驾护航”,让他尝到了甜头。

    的确,从前的“华大胆”如今已摇身变成现在的“华老板”。而在他的引领下,已有更多的农户跟着农垦、跟着企业走上了科学种田的道路。

    2012年,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倮倮米业”的辐射带动和“种粮大户”华福昌的涌现,是农垦农业科技结出硕果的一个佐证。2012年,农垦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等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科技“组合拳”。

    加快种养业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研发,实现农垦在重大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

    11月下旬,位于广西东南部的横县依旧潮湿闷热,广西农垦良圻农场大田里的甘蔗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农场甘蔗种植面积3.14万亩,甘蔗产量从2005年的17.92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23.12万吨;亩产量由2005年的5.6吨提高到2011年的7.36吨。数字的增长,折射出甘蔗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和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良圻农场场长覃国平说。

    从甘蔗地到糖料加工厂,一路走来,记者强烈感受到科技在甘蔗的种植、采收、榨糖等各环节的如影随形。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良圻农场按照“三早(早种植、早管理、早施肥)四大(大茎种、大马力、大行距、大水肥)”的管理措施进行落实,确保良种良法贯穿甘蔗生产全过程;在健康种苗推广上,农场2011年从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经脱毒处理的“新台糖22号”,通过在各分场的种植比较,该品种显现出优良的特性,受到种植户青睐,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新品种引进上,农场选择早生快长、好剥叶、茎径大、宿根性好、蔗种耐储存、后期不早衰和适应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在良圻制糖公司的榨糖车间,新型榨糖设备生产线的引进,做到了对每一根甘蔗的“吃干榨净”。

    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是确保技术推广成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广西农垦金光农场,记者见到了只有25岁的甘蔗种植户卢政,别看他年轻,却承包了农场430亩地。“以前根本谈不上机械化,种植规模只有几十亩;传统的V字型沟种植法,产量上不去,收入也低。”

    卢政话锋一转,“自从承包了农场土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甘蔗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双平沟的种植新法,促使产量好比这甘蔗外形——节节高升。”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为卢政带来了丰厚回报,甘蔗亩产达六七吨,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卢政的成功引来周边其他农户的羡慕,纷纷找到农场寻求“合作”。

    放眼全国农垦,科研与推广体系建设正不断取得突破,各垦区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黑龙江垦区广泛应用保护性耕作、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航化作业等新技术,重点打造了建三江国家级科技园区、2000公里科技示范带等一批新的科技平台,建立起了“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农技推广网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建立起集农、林、牧、机、气等多业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农技推广站。

    围绕主要农作物推广增产稳产、节本增效、循环农业等技术,实现农垦新技术先行先试、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三级跳”

    宽阔的水库,四周被甘蔗林环抱,若不是装着生猪的车辆驶出场区,你绝不会将这怡人的环境和养猪场联系在一起。

    在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原种猪场,副总经理邓志欢向记者介绍,早在2008年他们就建设了国内首家空气过滤种公猪站,引入分胎次饲养工艺,搭建大跨度钢结构猪舍,采用水泡粪、全自动喂料、水帘降温等工艺,有效阻止了猪蓝耳病等疫病的传播,育肥猪月增重由18.4公斤增加到23.3公斤。“特别是自动喂料系统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每人可饲养商品猪4000头以上,是传统养猪数的7倍。因为我们的先行先试,这些技术已开始在周边农户推广开来。”邓志欢很是得意。

    记者了解到,今年农垦系统在138个养殖单位开展高产攻关,比去年增加24个。与畜牧养殖一样,农作物种植要想节本增效、提高产量,科技的价值则更加凸显。

    甘蔗、刨花板、酒精,这三者在外人看来是毫不相干的东西,但在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因为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循环农业技术的运用,使得它们之间产生了联系。

    记者采访时,恰逢公司2012/2013甘蔗榨季启幕,装满新鲜甘蔗的车辆排队等候卸车。“公司在节能、节水、循环水灌溉甘蔗等新技术、新工艺方面舍得投入,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支出,但几个榨季下来一算总账,这些投入不但没有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换来了甘蔗产量、蔗糖质量和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值!”公司董事长曹芳武对记者说。

    在农垦“蔗、糖、酒、浆、纸、生物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思路的指引下,制糖公司将废蜜调配给农垦有关企业生产酒精,把部分蔗渣供应给有关企业生产纸张和刨花板;蔗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灰水经过过滤沉淀后,清水用于浇灌甘蔗,煤灰用于改善蔗地土壤,而滤泥则送给蔗农用做种蔗的有机肥;他们还与广西糖业研发中心合作开发功能糖和稀有糖,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从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渐铺开,再到各项增产稳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先行先试、集成应用,再到示范推广,农垦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国农垦粮棉等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比去年增加176个,总数达438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水灌溉技术上,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棉花、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30多种作物的种植上,建成喷、微灌面积1040万亩,并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完善的操作规程。兵团已成为我国在大田农业生产中节水滴灌技术应用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带动全疆地区推广应用1400万亩。目前,滴灌节水技术进一步扩大到东北、华北和南方的10多个垦区。

    科技聚力打出“组合拳”,农垦粮食生产创佳绩。今年农垦粮食总产达到670亿斤,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十年间相继跨越300、400、500、600亿斤四个台阶,粮食亩产达47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多公斤。

    食品安全乃重中之重,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跟踪监管,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

    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06年起,农垦就将其作为攻关重点,农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树立了标杆。

    “之所以下大力气构建质量追溯体系,道理很简单,产品质量好了,可以提高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优秀的品牌就是效益的保障。”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党委书记汪登松说,农场是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倮倮米业”是农场直接控股企业,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安徽省首家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大米企业。

    今年以来,按照“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要求,全国农垦新增54个农产品质量追溯创建单位,总数达216家,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追溯农产品抽检质量合格率达99.5%。

    在完善自身体系建设的同时,农垦还积极示范带动地方开展质量追溯。海南省建立的热带水果(瓜菜)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已建成启用,有800多户农户主动参与了质量追溯系统管理,接受统一的质量指导、服务和监督。琼中县4个试点单位已完成追溯卡开发、追溯标识申领、追溯点制度建设等工作,覆盖了近3000家绿橙种植户。

    创新无止境,推广显成效。包括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内的农垦科技推广与应用,在各垦区正显现出方兴未艾的蓬勃势头。

    回顾2012年,农垦科技大放异彩,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工艺层出不穷,农垦科技推广可圈可点。“2013年,农垦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带动能力,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垦区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说。

责任编辑:姚远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