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安徽农垦创新农业服务模式成效凸显

时间:2016-12-14 作者:鲍广云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次数:6550

  初冬时节,略带寒意的北风,不时掠过皖北广袤的田野。想起今年秋收时的场景,安徽农垦龙亢农场职工王国立依然历历在目。

  “今年水稻长势好,产量高,除了政策给力、自己努力,还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给我帮了大忙。施肥、打药、机械收割……这些复杂的环节,我都没咋操心,专业化的服务公司全都给我做到了。”王国立说。“午季小麦亩均产量485公斤,秋季水稻亩均产量800公斤,加上农服的各种补贴,今年收益百八十万元没问题。”王国立憨厚的笑容中透出满满的自豪。

  就在三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王国立还只是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工,施肥靠习惯,打药凭感觉,辛苦一年挣的钱只够养家糊口,遇到不好的年景还要赔钱。短短三年,他实现了从种植不足百亩到3000亩的飞跃,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

  “是农服公司给我撑了腰、壮了胆!”王国立说,在农服公司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中看到了经营农业的可靠商机。他巧妙地依托农服商业农险的引入,尽情享受着专项农业贷款的支持。优质高效低价的农资直接送到各家各户,一对一的农技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种子订单生产和农产品的回收让人很省心,加上合作合同化、生产菜单式、服务保姆式,让他放心大胆地一再扩大土地承包面积。

  几年来,像王国立一样,一大批农场职工借助农垦农业服务平台变身种植大户,成为农耕职业的弄潮儿。这是安徽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崭新变化。

  “十二五”以来,安徽农垦创新经营体系,着力建设以农机服务、农资服务、农艺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以此带动垦区农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

  安徽农垦先后制订出台了“农服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要求各农场以混合所有制、专业合作联社、农场国有公司等多种形式,组建农机、农资、农技等农业社会化全程一体化公司,把农机作业体系、生产资料供应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整合起来,把农垦农业服务资源与社会农业服务资源统筹起来,加强与农垦系统之外的一些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合作,积极推进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集团化建设。

  按照线上线下的组合方式,线上主要是服务资源统一调配、作业标准制定、作业信息收集等;线下主要是服务作业,完善服务机制,坚持立足农垦、辐射周边、服务全省,在服务经营好垦区农业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提供“菜单式”社会化有偿服务。

  2013年,龙亢农场率先成立了龙亢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明确服务区域、服务面积、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完成时限、收费标准等,区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淮南、大圹圩、正阳关、华阳河等有条件的农场先后以国有资产股份制运营的模式,组建了混合制经营性服务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各农场的农服经营全面实现了盈利。在此基础上,2015年初,安徽农垦集团积极整合系统内农服资源,发起创立了安徽农垦占比45%的安徽省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成为首个以农垦为主导、以农服为主营的省级现代农业服务商。

  安徽农服公司创立伊始便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规避3个风险(自然风险、经营责任风险、农业市场风险)、做好3项服务(资金服务、技术服务、烘干仓储服务)、建立1支队伍(社会化服务经纪人队伍)的“331”服务模式,同时与各农场农服公司资源共享、联手协作,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怀远、颍上、凤台、南谯等多个县区先后到安徽农服公司进行考察调研,洽商合作与服务事宜,农业经纪人们更是纷至沓来。到目前已有来自安徽省的500余个农业经营大户与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2016年农服公司的核心订单服务面积已达50万亩,辐射面积突破100万亩。

责任编辑:于鹏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