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与分析

时间:2004-08-12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177

1、云南马铃薯的栽培历史、生态类型和种植区划

  1.1云南马铃薯的栽培历史

  马铃薯起源

  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马铃薯从原产地向世界各地传播,到18世纪中期,马铃薯已传播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种植。马铃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距今已有近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云南是中国种植马铃薯较早的省份之一。清代吴其溶著《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中全文道“阳芋,黔、滇有之。

  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文中并绘有阳芋的素描图,就是马铃薯,这是中国马铃薯栽培史上第一张马铃薯形状素描图,据此可推断1848年以前云南就已引进马铃薯栽培。

  马铃薯在云南被广泛地称为洋芋,它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其引进栽培无疑对云南省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土壤贫瘠、缺乏灌溉的丘陵和高寒冷凉山区不适宜水稻种植,甚至不适宜玉米生长的地方种植马铃薯亦可获得较高产量,这对解决云南广大山区人民的温饱和增收致富意义重大。当前,云南省现代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形成了云南马铃薯淀粉加工、炸薯片薯条和休闲食品加工体系,其原料生产因云南周年皆可种植马铃薯并获得较好收成,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全年开工;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马铃薯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到2001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30.59万hm2,总产量72.3万t,平均单产达15.4t/hm2,高于全国平均单产,使云南马铃薯生产的特色进一步显现,无论其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在中国的马铃薯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1.2云南马铃薯的生态类型和种植区划云南马铃薯栽培的生态类型主要有滇东北、滇西北高原生态区,滇中山地生态区,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河谷生态区。云南马铃薯的分布与种植区划关系密切,马铃薯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其生产可划为如下区域:滇东北马铃薯淀粉加工区;滇中菜用及薯条、薯片加工区;滇西北淀粉、薯条、薯片加工区和优质种薯生产区;滇南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区。云南马铃薯生产的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周年生产,四季供应,具有如下独具特色的栽培制度:

  (1)大春作栽培 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一种马铃薯栽培制度。一般每年3-4月播种,5月雨季来临时出苗,8-9月后可收获。采用的马铃薯品种大多为适宜大春作的粮、菜、饲兼用型品种。特点是产量高、抗晚疫病,生育期中晚熟、晚熟,生育期120-160天,薯块休眠期长、耐储藏等。

  (2)早春作栽培 在云南山区采用的一种马铃薯栽培制度。其利用山区土壤结构好、土壤夜间回潮、含水量高的特点,在2月播种,到6月可以收获。这种栽培方式主要在滇东北、滇中局部地区,栽培面积不大。

  (3)秋作栽培 是滇中、滇东北山区或坝区采用的一种马铃薯栽培制度。一般7月至8月初播种,11月末收获,称为秋作马铃薯。秋季栽培时期较短,产量一般低于其它栽培季节,中晚熟,生育期120天左右。

  (4)冬作栽培 在滇南、滇西南、滇东南河谷或坝区采用的一种马铃薯栽培制度。当大春作物收获后,在10月左右播种,2月左右收获,称为冬作马铃薯。生产区域为终年无霜热带坝区和低海拔干热河谷,生育期100-120天,中熟,薯形好、品质优、块茎耐储存、休眠期长。

  (5)小春作栽培 该种栽培制度被云南省热区广泛采用,其面积仅次于大春作马铃薯。一般于12月末至1月初播种,可以避过1月、2月的轻霜,减少霜冻造成的危害,4月末左右收获,被大量用作该淡季蔬菜的补充。其生育期100-120天,中熟,薯形好、品质优、块茎耐储存、休眠期长。

  2 云南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云南马铃薯生产上普遍存在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马铃薯品种单一、缺乏专用型品种,品种抗病性弱、退化严重、更新速度慢,种植观念落后,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危害突出,马铃薯种植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马铃薯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配套设施

  云南马铃薯基本种植在山坡旱地上,没有灌溉设施,生产的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生产不稳定,造成马铃薯年际间的产量波动较大。

  2.2马铃薯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加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云南是一个山区面积占94%左右的省份,马铃薯主产区又都集中在冷凉贫困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土壤贫瘠,农民种植观念落后,种植模式单一,马铃薯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加上种薯和商品薯的运输困难,运输成本较高。云南马铃薯平均单产15t/hm2,与英国、荷兰等国的平均单产45t/hm2相比较,差距较大。此外,马铃薯加工的比例低,普遍未达到全国平均10%的水平,制约了云南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3马铃薯品种单一,专用型品种选育滞后,且栽培管理粗放

  当前云南马铃薯生产已从过去为了解决粮食和饲料不足的温饱型,向食品加工、淀粉加工以及出口外销型的产业经济转变。在新的马铃薯生产格局下,不仅需要高产马铃薯品种,而且还需要适应各种用途的马铃薯品种。目前云南马铃薯炸片品种主要采用米拉、中甸红,这些品种的缺点是芽眼深,原料消耗量大,炸片形状较差,还原糖含量高,炸片色泽差。近年推广的白花大西洋和进入试验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引进品种,薯形较好,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7%—20.4%,还原糖含量低于0.4%,适用于炸薯片的加工。但上述品种比起国际上通用的炸片品种大西洋,在加工特性上稍逊一筹。而且,云南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栽培规模还比较小,管理也比较粗放,病虫危害普遍较重,单产还不是很高。

  2.4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农民长期自留种,造成马铃薯种性退化、品种混杂、带病毒严重,致使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目前云南省已实施了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各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马铃薯种薯的生产体系不够规范,从迷你薯到一、二、三级种薯的生产、管理较粗放,产地环境隔离条件差,种薯质量的检测、监管不够严格,没有形成种薯生产的标准化体系;马铃薯种薯生产规模不大,优质种薯的生产供应能力较弱,种薯生产、经营和管理不够规范。此外,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覆盖率不高,2001年全省脱毒种薯覆盖率仅为30%左右。同时,滇南冬作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有待进行。

  2.5马铃薯病虫危害突出

  云南广泛发生的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有马铃薯X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马铃薯卷叶病毒病等;青枯病、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在中、低海拔地区也有发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马铃薯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此外,马铃薯癌肿病在昭通、宁蒗等高寒地区也有发生。马铃薯虫害主要有马铃薯块茎蛾、斑潜蝇和地老虎等。每年马铃薯病虫危害造成了马铃薯的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3 提高云南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

  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和全省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为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及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加快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全面发展。在5-10年内,将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42-53.3万hm2,鲜薯总产量700万t,并做到一年四季均有鲜薯均衡上市,其中: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发展到11万hm2,年产鲜薯165万t;出口商品鲜薯面积发展到4.66万hm2,年产量72万t。将云南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以及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建成全国加工成本最低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形成一个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区域,成为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在上述产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努力提高云南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具体途径如下: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加强马铃薯主产区农田水利以及种薯生产基地的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马铃薯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3.2进一步抓好优势马铃薯品种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工作

  云南种植马铃薯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之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马铃薯无论春季、秋季还是冬季均可栽培的生产格局。这就要求云南的马铃薯品种必须适应各种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例如大春马铃薯种植需要高产、抗晚疫病、抗癌肿病、抗青枯病、耐贮藏的品种;冬季马铃薯种植则需要早熟、耐旱、抗青枯病、抗晚疫病的品种,而且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则需要薯块形状好、品质优的加工型和专用型的马铃薯品种。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收集马铃薯品种资源51个,整理出91个品种。

  3.3针对不同地区,开展高产、优质、抗病良种选育工作

  在马铃薯生产中,因云南生态环境多样性,往往一个品种在某个地区产量较高,但在另一地区则表现不佳,这就大大增加了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新品种示范推广的难度。目前,云南省已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和省外引进了数千份马铃薯品种和育种材料,包括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群体B材料等。已选育出了会—2、合作88号、中心24、I-1085、CFK69.1、榆薯CA等一批高产、抗晚疫病、抗癌肿病的新品种,逐步改变云南省多年来马铃薯种植品种单一的局面。

  针对云南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是马铃薯大春季栽培区和马铃薯主产区,其育种目标是高抗晚疫病、抗癌肿病、抗疮痂病,高产,休眠期长,块茎大且整齐,淀粉含量高的中晚熟、晚熟品种。目前适合的品种有合作88号、会—2、米拉、中甸红、乌峡洋芋、威芋3号、 合作23号、I-1085、CFK69.1、丽薯1号、鹤庆红、剑川红、榆薯CA、转心乌、一些优良的实生品种等。针对海拔较低的半山区是春、秋两季马铃薯栽培区,其育种目标是要求抗晚疫病、抗青枯病,高产,休眠期中等,对日照呈中性反应的中熟、中晚熟品种。针对滇南冬作栽培区,开展了中早熟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引进了早熟品种津通8号、金冠、费乌瑞它等,目前可作冬作和小春作栽培的马铃薯品种有会—2、中心24、米拉、中甸红、威芋3号、白花大西洋以及杂交实生种子(TPS)中的B16、B18等组合、榆薯CA等。

  3.4积极抓好加工型马铃薯资源引进、利用和品种选育工作

  目前通过引进加工型马铃薯杂交实生种 子,加快适合云南气候和生产条件的高产、专用型和特色马铃薯品种的选育速度,选育出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以满足淀粉、食品加工业对马铃薯原料的需求。云南已引进了大西洋(Atlantic)、康乃拜克(Kennebec)、夏波蒂(Shapody)、斯朋达(Spunta)、布尔班克(Russet Burbank)、底西瑞(Desiree)等数十个炸薯片、炸薯条的品种。其中,云南省选育的白花大西洋品种,芽眼浅、块茎形状好,白皮白肉,还原糖含量低,可以用作炸薯片的加工品种,适宜多季节栽培,在滇东、滇中和滇南地区已有数千公顷的栽培面积。根据马铃薯用途不同,目前采用的专用型品种如下:

  (1)薯片、薯条加工型品种 要求薯块大、圆型或椭圆型、低还原糖含量、薯面光滑,如大西洋、合作88、中甸红、白花大西洋、中薯4号以及杂交实生种子中的B16、B18等组合。

  (2)淀粉加工型品种 要求薯块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较高,如合作88、米拉、会-2等。

  (3)菜用型品种 要求薯块薯形好、色泽光鲜、低淀粉、耐贮藏,如会-2、中甸红以及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TPS)中的B16、B18等。

  3.5对云南马铃薯传统种植方式、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1)要从单一的、传统的马铃薯大春栽培向大春作、小春作、冬作、秋作、早春作等多种马铃薯种植方式转变,达到马铃薯周年生产,满足市场供应,特别是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均衡供应的需求。

  (2)在小春作马铃薯、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上,应采用薄膜覆盖、催芽等调控技术等,达到适时早收,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3)在马铃薯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改变农民自留种的习惯,统一按照商品订单的要求,提高复种指数,应用综合的增产、增效技术,良种、良法、良土配套,适时播种,适时收获,达到马铃薯规范化、模式化和规模化生产,满足各类客户对马铃薯的需求。

  (4)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马铃薯商品鲜薯生产基地,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如在宣威市、会泽县、昭通市、禄劝县、寻甸县等大春产区,在东川区、江川县、通海县、弥渡县、德宏州、临沧地区等冬作和小春作马铃薯产区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马铃薯商品鲜薯生产基地。

  3.6抓好马铃薯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3.6.1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

  针对各地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因地制宜,改变单一的种植习惯,选用适宜的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通过实施马铃薯与其它作物的立体栽培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渗透量,使截获的太阳辐射量提高,增大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还能错开农时,解决前、后茬的矛盾;并能提高作物复种指数,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云南马铃薯间作、套种的方式主要有:马铃薯套玉米、小麦套马铃薯、马铃薯套种胡萝卜等,被农民比喻为“间作套种配着种,一公顷当作两公顷用”。当前,应加大示范和推广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的力度。

  3.6.2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

  在选用优良马铃薯品种和好的种薯基础上,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增施底肥,适时播种,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时防治病虫害和安全储藏、运输等,抓好马铃薯的无公害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具体栽培技术上,可实施马铃薯“抱窝”栽培法,即利用马铃薯的顶端优势,小整薯育苗移栽或培育大芽(短而粗壮的芽)直播,深栽种、浅盖土,出苗后及时浇水,多次培土,适时晚收获。这种栽培法增厚了马铃薯结薯层,使匍匐茎及块茎数目增多,大中薯率提高,该种栽培方法目前在陆良、昭通等地已有推广应用。

  3.6.3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针对云南存在冬、春干旱的问题,可采用马铃薯覆膜栽培技术。通过地膜覆盖保墒,使土壤垄面保持湿润,节约用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迅速,块茎膨大早、生长快,薯块商品率增高,缩短马铃薯生育期,提早马铃薯的上市时间,尤其是对较晚熟的马铃薯品种效果更为明显;并能有效解决大、小春节令的矛盾。具体做法:采取宽垄双行栽培,每垄宽1.5m左右,双行错窝播种,播种后及时盖膜,出苗后破膜引苗,防止温度过高而烧苗。

  3.7搞好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TPS)应用的科技示范

  利用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TPS)是热带和亚热带国家马铃薯生产中解决种薯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马铃薯实生种子千粒重仅为0.5g,体积小,120-150g马铃薯实生种子的幼苗即可移栽土地1 hm2,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地减轻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并达到节约薯种的目的。为此应积极加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目前已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了20多个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组合,进行了近4年的筛选和试验、示范,其中6个高产组合表现较好,可在云南省及东南亚国家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3.8强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规范的种薯生产供应体系

  当前通过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马铃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退化问题,同时能使优良品种在短时期内迅速大量繁殖、生产优质脱毒种薯。云南省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已形成了年生产脱毒微型薯2000万粒,各级良种20多万t的种薯生产供应网络。应继续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基础研究工作,抓好滇南冬作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冬作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全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建立健全马铃薯质量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加强种薯质量监测和检测,做到种薯生产区域化、种薯质量标准化和种薯经营集团化。

  3.9加强马铃薯产业链的技术合作和创新工作

  马铃薯产业链的内容包括了适合各种专门用途马铃薯品种的培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优化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马铃薯对水、肥、土和自然环境的要求,马铃薯的贮藏、储运技术,马铃薯产品加工技术,马铃薯产品市场营销等。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单位的概念,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生产、加工企业等各自优势,联合攻关;调动和整合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需要的作物育种、作物遗传、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生物技术、食品保鲜及加工等各方面研究力量,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经济贸易全球化对云南马铃薯产业提出的挑战和机遇。

  3.10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地处南美洲秘鲁安第斯高原的国际马铃薯中心,种植马铃薯的生态环境与云南省十分相似,其马铃薯品种和品系容易适应云南省马铃薯栽培的需要,同时,其针对发展中国家所研究的马铃薯栽培技术也较实用和容易推广。为此,2000年云南省政府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签定了为期10年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议》,双方共同组建了“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该中心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依托,省农业厅和省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建设,面向国内和东南亚开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科研合作方面,开展了优质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TPS)应用技术,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选育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9个项目的合作研究。同时,还可通过加强与欧洲和美洲国家的马铃薯科技合作,促进云南省马铃薯研究和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并可吸引国外马铃薯加工企业和建设资金,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对推进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云南要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与国内、国际马铃薯科研机构和大型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积极吸取各方面的精华,为我所用,以切实加快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步伐。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