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深化农场改革 规范改制行为(2001)

时间:2002-06-0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088

四川垦区国有农场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理顺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党的十五大以后,我们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产权制度改革上,围绕农场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截至2000年,全省215个农场中,有60多个农场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面近30%,涉及国有资产5.2亿元,占总规模的33.8%,职工4505人,占职工总数的21.5%。其中,有17家实施了破产、兼并、出售,8家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0家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权益在农场所有者权益中不占控制地位的非国有农场8家,转为乡村管理的9家。   一、农场改革的主要形式   农场改革采取什么模式,主要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六种形式。   (一)股份合作制   将国有农场改造成股份合作制农场,是目前我省农场改革的多数选择。成都市苏坡乳牛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该场建于1956年,现有职工298人,退休职工130多人,奶牛620头。长期以来,他们以奶牛生产为主,靠政府补贴赖以生存。1995年,企业负债150多万元,流动资金不足40万元,企业陷入极度困境,人均收入仅4200元。1992年至1995年,40%的在岗职工和50%生产技术人员辞职、调出,农场人心不稳,缺乏凝聚力。1997年,该场在省市有关改革精神指导下,决定实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并在农场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分配、养老、医疗、住房及其它福利制度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合理设置股本。股本设置为,职工个人股占87%,法人股占13%,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占5%,其它职工一般占总股本的0.8%-1%。考虑少数职工购股有困难,可暂借所购股本的40%,由农场垫支,年终分红归还。由于这一方案合情合理,得到职工的赞同和支持,两天内就交清了购股款,成功地迈出了改制的第一步。   2、置换职工身份。企业改制后,必须解除职工的国有身份,切断退路,这样才能保证改制的成功。尽管放弃国有身份对每一位职工都是一次痛苦的选择,但通过舆论引导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了职工的各种顾虑和后顾之忧,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按照有关政策,农场将全体职工按本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安置费,解除国有职工身份,并缴清所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对除距法定退休不足5年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农场批准,可实行退养或提前退休。   3、选好"三会"人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民主选举董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建立起一个好的运行机制,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该场经职工讨论决定,以5万元一股推举一名股东代表,组成31人的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选举董事会,并完善了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章程进行操作。并将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代表大会合二为一,行使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职能。   改革给苏坡乳牛场带来了新的生机,改制当年,企业总产值便达到1200多万元,利润80万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420%和75%;1998年,职工投资回报率达42%,人均收入比1996年增长171%,达到16824元;农场除还清了银行全部贷款外,还投资200多万元,兴修办公楼、绿化环境、改善企业基础设施,并先后兴办了饲料厂、波尔羊良种场、草业公司、小公牛茅屋休闲庄,承包了沙河堡乳牛场;1999年实现利润60万元;2000年实现利润138万元。   (二)有限责任公司   这种改制形式要求比较规范,目前在我们省还不多,比较典型的是西昌农场。该场是一个农、牧、工、商、学的综合性农场。由于旧体制的束缚,至改制基准日,全农场累计亏损2950万元,负债总债1394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3%,经济运行困难,职工情绪低落,为了摆脱困境,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基本做法是:   一是在改制前请会计师事务所并组织全场50余名会计人员配合,对对全农场的资产包括3.6万亩土地进行全面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彻底摸清家底。以1997年10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到评估结果确权,全部资产评估价值(不含土地使用权)为15031万元,较基准日帐面价值14812万元增值220万元,增值率为2.85%。资产总额15031万元。农场土地使用权评估值17850万元,农民强占和交通用地(国道、县道等)共4243.3亩,末评估。西昌农场资产评估总值32882万元。   二是根据农场实际,整体将场属铁合厂有偿转让给企业内部职工,转让资金用于弥补农场2950万元的亏损.转让后,西昌农场设立为"西昌农垦有限责任公司",铁合金厂设立为"西昌泸山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公司与公司的关系。   西昌农场实际用于改制的生产性净资产为6509.7万元,其中铁合金厂净资产为3646.79万元(协议转让价为2922.5万元),职工安置费2451.5万元,(其中,铁和金厂职工安置费642.5万元),优惠金额724.29万元,实际转让铁合金厂的净收益为2280万元,总计 5613.91万元.由于铁合金厂不能"一次性"付清2280万元的转让费,双方同银行约定,通过换据,将西昌农场的银行贷款2280万转移给铁合金有限公司承担。通过这种转移银行贷款债务的方式,实现了西昌泸山铁合金总厂的整体转让。西昌农场因而也减少了2280万元的债务.减少了财务费用,实现了轻装前进。   三是妥善安置好各类人员。西昌农场与西昌沪山铁合金总厂要"分家"了,离退休人员就怕"没人管".我们就此问题专门请了老干局的同志参加座谈,并广泛征求离退休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全部离退休人员由改制后国有控股的"四川西昌农垦责任公司"(原西昌农场)统管,用出让西昌泸山铁合金总厂的收入补交了欠社保局的统筹费,离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的领到养老金。同时,西昌农场和西昌沪山铁合金总厂都对所有在职人员作了妥善安排,没有?quot;人员问题"上交领导部门,也没有把包袱推向社会。   改制当年,四川西昌农垦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生产总产值 866万元,各项产品指标比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生产销售蚕茧 3.78万公斤,销售收入150万元,比上年增长4.6万元;生产销售鲜牛奶65万公斤,销售收入215万元,比上年增长44.06万元;生产销售羊毛被4853床,销售收入155.57万元,比上年增长37.09万元,年末资产负债率由上年度的109%降为45%。在年度调资和社保费用增加22万元,扣除弥补上年亏损等因素,企业实际亏损165万元,比上年亏损383万元,减亏57%。2000年亏损额仅为46万元,再减亏72%。   西昌沪山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当年,生产铁合金9369吨,超过计划数的24.92%,比上年度增长67%,有效发电量4743万千瓦时,超过计19%,比上年增长40%;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389万元(90不变价),比1999年增加 1280万元,增长60%;销售铁合金15000多吨,销售收入5433超过计划数的35%,比上年增长 49.93%。实现税金2 452.26万元,比上年度大幅度增长;实现利218.59万元,弥补上年亏损 161万元后,仍有利润57.59万元,2000年实现利润152万元,增长164%。   (三)整体出售   即将农场资产一次整体出售给职工,农场性质由国有转为民营,职工身份由国有企业职工变为民营企业股东。采取这种改革形式的农场,一般规模较小。如达州市园艺场。该场位于我省大巴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种植柑桔为主,土地面积l04亩,其中柑桔88亩。 1997年底有职工139人,其中退休8人。1998年,该场将经过国资部门评估的40.23万元净资产,按当地改制政策和工龄全部量化给每个职工,除土地外,对果树、住房、库房和输电、供电设备等国有资产实行配套出售。为妥善安置好职工,企业资产全部实行农场在职职工内部认购,职工去留自愿。凡自愿离开企业的按政策兑现安置费,一次买断工龄(每一年工龄450元),愿留企业的可用量化给个人的安置费抵购企业产权。为鼓励职工购买,凡一次性交款的可优惠10%,从而调动了职工认购产权的积极性。全场有23名在职职工认购了果树、房屋等产权,签订了产权转让、土地使用合同和全民职工身份变更合同。有5名职工自愿脱离企业,当场就解除了劳动关系。企业由国营变成民营,国有资产一下变成了私人财产,职工由全民变成了实有资产的经营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次产权改革由于政策宣传透彻,思想发动充分,各项工作做得周密细致,产权转让各个环节把关严密,产权改革十分顺利,做到了"两个明确" ,即:企业资产明确为职工私有财产,职工身份明确为企业股东,"三个满意",即:职工满意、部门满意、社会满意。该实行产权改革三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职工思想观念变新。改革使职工看到了企业的出路、潜力和希望,从而消除了职工在产权改革时的各种抵触情绪和产权转让后的种种顾虑和担忧。职工不等不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于变为我要干。二是企业经营机制变活。改革后,他们按照市场法则,因场制宜,规范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政企分开,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结构调整自主,种植品种自由,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新体制。三是生产结构变化。改制使该场真正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紧密结合,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广大职工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结构,打破原单一种植柑桔的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水果葡萄、枇杷、水蜜桃和李子等市场潜力大的水果品种,使水果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同时加大原柑桔的品种改良力度,先后4次组织职工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引进6个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售好的新品种.接穗1.3万支,高接换种 6200多株,通过近三年的品种改良,使全场柑桔品种基本实现。四是经济快速发展。改制后的 1998、1999、2000年三年共实现产值101.2 万元,年均比改制前增加1、73倍。兑现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共计8.6万元,同时还偿还了各种借款8.5万元。1999年投资5000元改善村社道路,建成通向9村的公路。同时,三年投资1.5万多元,对输电、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和维修.确保了农场公路的畅通和职工的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五是环境改善。绿化荒山5亩,对职工住房进行全面整治和维修,住日陈旧的住房变得整洁美观大方。六是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改制后,职工生产经营积极空前高涨,在发展水果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鸡、鸭、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和蔬菜生产,收入大幅度增加,1998年、1999年、2000年人平年收入达到10200元,最高达20000多元,扣除投入成本,人均年纯收入7300元,比改制前增加3200元。   (四)整体兼并   兼并是我省农场改制的又一种形式。遂宁市中区粮食原种场有职工103人,其中,退休职工38人,土地456亩。主营粮食和水果。有资产383.63万元(不含土地),负债总额222.51万元。1998年12月,经市区政府批准,被四川银发资源开发股份公司兼并。银发公司接受原种场的全部债权,承担全部债务,对在职职工原有身份进行了断,解除原有劳动合同关系,按照"符合政策,适当从优"的原则,由政府对职工进行安置补偿,以农场的名义与职工签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协议",人平按4.5万元进行补偿安置。退休职工人平按7.5万元拨付,由主管部门定期向退休职工支付工资福利。就目前讲,该场的职工安置补偿费是全省农场系统最高的。该场被兼并以后,银发公司进场进行农业开发,扩大了实力。农场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各得其所。   (五)实行破产。   国营岳池园艺场建于1964年,全场职工86人,其中在职职工59人,退休职工27人。土地总面积429.07亩,其中果园面积415亩,下属四个果园,果树11500株,其中结果树8740株,结果树中100年老果树3055株,占成龄果树的35%。企业改制前固定资产帐面价值171.65万元,其中种植业1.45万元,罗渡镇"艺都宾馆"170.19万元,而企业实际债务总额245万元,其中银行贷款82万元,借款93万元,拖欠退休职工基本金29.6万元,其他债务40.4万元。按资产现行评估值120万元计算,企业负债额为125万元,负债率达202%,企业运行困难,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主管局的指导下,企业按程序向法院 申请了破产。2000年6月23日,岳池县人民法院对岳池园艺场破产还债一案进行了公开审理,下达了(2000)岳池经破字第6号裁定通知书,宣告岳池园艺场依法破产。破产清算组于同年7月进场,一是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了认真的盘点,清理造册登记和整体评估。对部分资产委托县拍卖商行进行了拍卖变现。目前已实现资产变现收入50余万元:二是清算组于2001年6月底请示县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同意,提前安置了该企业退休职工27人,退养职工3人,从2001年7月1日起,由县保险事业局按照政策规定发给退休职工基本养老直到终老,从而妥善解决了该企业长期无法足额发给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突出问题,保证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解决了退休职工大病统筹及非统筹金一次了断的事宜,非统筹金以人平1000元发给职工个人,大病统筹金以退休职工的实际工龄年均100 的标准计发到人,一次性了断;在职职工的安置工作正在进行中。四是对确实无法变现的资产,正在探索以实物作价妥善安置的办法。   (六)转为乡村管理   1998年,我们将处于边远民族地区的9个国有牧场退到乡村管理,转为集体所有。之所以退到乡村,当时主要考虑到:一是这些牧场都地处高寒边远的藏区,职工100%是藏族同志;二是牧场改革前实?quot;带畜入场,评工计分"和"牲畜承包到房,保本保值饲料",改革后实施"牲畜承包到户,私有私养";三是牧场与地方在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差别不大。但从实践看,这种办法也有不完善的胤剑?饕?窍魅趿伺┛训恼?迨盗Γ?斐梢恍┬碌拿?堋R虼耍?颐嵌云渌?┏〉母母镆鸦?静徊扇≌庵中问健?br>   二.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三项原则,是搞好农场改革改制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国有农场的改革由于涉及多方面的矛盾,情况比较复杂,为抓好农场改革,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即从我省企业性农垦场、事业性良种场所处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业制宜,一场一策,一场多策;二是坚持"四个着眼于"的原则,即农场的改革改制必须着眼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必须着眼于农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着眼于场区社会稳定 ,必须着眼于农场主管部门职能的发挥;三是有章可循的原则,农场改革,其政治性、政策性、社会性都很强,涉及面又很宽,任何改革都必须按照中央和省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程序办,以保证改革顺利、健康进行。   (二)争取政府支持,是搞好农场改革的重要保障   四川垦区所有农场都是地县属管理,农场的改革必须要有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才能进行下去。几年来,我们在推动农场改革中,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年,我省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法出台实施的有利时机,与省人大、政府、司法部门做好工作,争取到了与以往法规相衔接更加明确的有关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的法规性规定。即四川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七条。为此,我们发布《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国有农场土地有偿划拨和变更使用用途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使国有农场的土地在改革中得以依法保护,依法管理。1996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川委发[1996]22号)后,我们据此提出了农场改革意见,于1998年争取省政府批转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我省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川府发{1998}46号),为农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此外,各地(市)、州、县在指导农场改革中,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为农场顺利改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搞好分类指导,规范操作程序,是搞好农场改革的重要方针   由于我们管理着企业和事业两种性质的农场,因此,在指导、规范农场改革中,我们注意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农场,实行分类指导。   事业性农场的改革,主要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对自收自支事业性农场的改革、改制,按照国家、省有关企业改革和农场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进行;对实行财政预算定额补助的事业性农场,主要是加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社会公共性职能,加强激活内部管理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方面的改革;对事业性农场依法创办的企业,按照企业改革、改制精神进行改革。   企业性农场的改革重点是抓好程序规范,以保证改革改制有序、健康的进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四)确保场区稳定,是搞好农场改革的重要条件   稳定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社会不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我们在指导农场改革中,始终自觉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处理好改革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注意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障、民主权益、农场负担这些敏感性强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搞好农场改革的重要目的   我们认为,改革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机制。发展是硬道理,没有效益就谈不上人心稳定,就不能促进企业进步,就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离开发展和效益谈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目的,不能促进发展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只有通过改革促进了发展,壮大了实力,农场才能真正有地位,也才能使农场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在指导改革中十分强调,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扭亏增盈这个中心,狠抓农牧业生产管理,力争农牧业丰收;强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经营,狠促销售,确保工商业平稳发展;要大力开?quot;双增双节"工作,加大费用控制力度,要高度重视抗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农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安全运行和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三、今后几年改革的设想   我省农场在这几年的改革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对企业、事业两类性质的农场改革没有区别对待;有的在操作上不规范,尤其是在国有土地的转移、变更、出让等方面,没有按规定上报审批,加上改革政策和措施在一些地方不配套,造成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土地流失;有的不尊重职工意愿,农场主管部门搞强迫命令;有的地方对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认识不够,措施不力,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场的改革。下一步改革中,我们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quo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场改革工作的领导,寻求政策支持。同时,要强化农场管理部门的职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分类搞好指导,规范操作程序,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职工增收、农场得利、社会稳定。   二是在总结改制农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企业性农场和自收自支事业性农场的产权改革,同时,要指导好改制农场加强制度创新。   三是积极推进事业性农场的改革。在我省农场中,企业性农场和事业性农场基本各占一半。这两类农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在改革中,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农场,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事业性农场的改革。事业性农场改革的基本思路?quot;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对承担研究、试验、示范、稳定等社会公共职能、实行财政预算、定额补助的农场,主要是加强对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和确保一方平安的社会职能,重点激活内部管理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对这部分农场的财政定额资金不但不能减少,还应随事业发展需要的增长而增加;对经营性、财政没有补贴,自收自支的农场,可以参考企业性农场改革的政策,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 四川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