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场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1.交通便利。大茅山集团公司位于德兴市东部的中部地带,距市区20公里,距德昌、德上高速入口2公里,离京福高铁德兴站19公里,320国道与市道“新东线”连接贯穿全集团,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辖内实业公司、场、居委会、林区公路畅通,交通便利。2.资源丰富。集团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境内山峦叠翠,森林植被茂密,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地矿资源富集,金属矿有铜、金、钼、银等。非金属矿有硫铁矿、萤石、花岗岩、石英等。河溪横贯,水利资源喜人,已建有大小水电站十余座。3.设施完善。现总部、二级单位、农林场、居民点交通网络、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道路硬化率达100%,林区公路改造到位,自来水普及率100%,地名设标100%。
(二)资源禀赋。拥有山林面积36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18.3万亩),森林覆盖率91.5%;水田3830亩,旱地5000亩;水电装机容量12235千瓦;持有金山金矿24%的股权、三和金业14%的股权、大茅山风景名胜区19%的股权。
(三)农场产业发展现状。大茅山集团公司位于赣东北上饶市德兴市境内,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其下属公司、厂矿与德兴市内7个乡镇插花。原为省属农垦企业,前称为江西大茅山综合垦殖场,创建于1957年12月。1992年4月组建为大茅山企业集团(公司)。1994年12月改组为江西大茅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3月实行属地管理,隶属德兴市管理。2011年6月底完成企业改制工作。2017年年底设立大茅山镇。人口1.6万,职工5634人(其中在岗职工356名)。是集有色金属、水力电能、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农林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有农垦企业。
近年来,大茅山集团公司深化农垦改革发展,以“三变三化三合”为主线,“以改革为抓手,保护绿色生态,实现绿色崛起”为总体目标,“生存、发展、保护、稳定”为重点任务,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企业发展动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有色金属产业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能,整个产业达到了环保循环,产品实现了绿色生态。水电产业是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借助增效扩容,增强盈利能力。建筑产业提升资质,靠大联强,拓展发展路径。循环利用境内石材废料,与三家公司合作,以土地作价评估入股,生产砂子,“变废为宝”。 二是发展林下经济中草药产业,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了农业发展特色道路,带动农场职工共同富裕。三是依托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与产业投资资金,借助集团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共同开发田园综合体,实现集团产业振兴。
201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含金山金矿)14.25亿元;营业收入(含金山金矿)4.82亿元;实际上交税费(含金山金矿)2552万元;利润总额(含金山金矿)7323.7万元;职工月平均工资5393元;人均纯收入16673元。分获江西省总工会“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模范职工之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四)产业结构。集团矿产、水力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占明显优势,处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冶金、电力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产能大幅提升,2019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含金山金矿)13.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7.57%。第一产业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转变,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和中草药基地,打造集垂钓、自行车环游、药乡、赏花、采果为一体的乡村游项目,带动农户开发农家乐餐饮、民宿和土特产销售等。一产、三产因发展相对滞后,增长缓慢,效益难显,需逐步优化升级。
(五)限制因素。1.意识和人才。员工创新、发展和竞争意识有待加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凝聚力不够,“守”阵地多,“闯”新路少。近年来,集团通过公开招聘,先后录用了77名合同制员工,解决了集团职工青黄不接的问题,但各工种、各岗位的人才尤其是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和生产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集团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体制和机制。集团属地管理后,虽然在2011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2017年年底设立大茅山镇,但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清除,身份始终特殊,“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亦政亦企”。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难以流动,农垦“政策边缘化”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仍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不足,经济增值慢,资金积累少,至今还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3.产业和项目。经济体量小,资金积累规模小,并缺乏后继支撑。缺乏稳定的可持续的产业项目支柱,面临较大的账务支付压力,抗风险能力不足。
二、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与创新
(一)以持续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1.“两个3年”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集团积极按照中央、省农垦改革文件精神,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社会事业管理的属地化来推进改革,于2016年11月启动设立大茅山镇工作,2017年年底成功设立大茅山镇。同时,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经营管理部,负责与各二级核算单位的管理对接。10家二级核算单位均已完成公司化改造,全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充满活力的二级企业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了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强化农垦土地权益保护的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相关部门密切协同下,集团干群充分运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有农用地初始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经验,齐心协力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已完成确权登32.45万亩,登记发证率达99%。2.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集团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完善人才梯队,集团先后公开选聘77名管理岗位及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充实到基层一线,并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有效改善了结构性缺员问题,提升了队伍竞争力。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了优秀年轻干部和管理人才储备库。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的原则。每年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在岗职工进行专业培训,选送部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中青年到大专院校、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到专业企业学习锻炼。每年平均培训职工1500人次。立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向基层特别是艰苦边远单位流动,对到基层工作的人员给予薪酬倾斜支持。对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在岗员工和取得更高职称的员工高定一档薪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案,赋予二级单位经营自主权,设立发展基金扶持企业发展新项目,兑现考核奖惩,实行差异奖励。完善薪酬福利管理,构建符合企业实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薪酬福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职工福利保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落实,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集团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稳中有升。
(二)以绿色理念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集团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合作组建金山矿业公司,建成“三绿”(绿化矿山、绿水环保、绿色工艺)生态型环保矿山,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在开采生产黄金产品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2017年9月,金山矿业3000吨/日采选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江西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性质为续建,总投资6.7亿元,建设周期3年,项目建设内容为探矿、尾矿库扩容改造、混合井装备及提升系统建设、选矿厂建设。历时15个月正式投产运行,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投资,项目已达产达标,翻开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同时,通过招商引进中游企业三和金业,对金山矿业开采的“呆矿”—高砷金精矿,采用“高砷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工艺”,让“呆矿”变为“金窝窝”,此项工艺被公认为“全球绿色环保提金工艺”。2017年与2018年集团自筹资金2058.61万元收购三和金业14%的股权,提升矿业领域投资能力,增强盈利水平。最后通过下游企业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金山矿业的尾矿、三和金业的冶炼渣等二次资源进行综合回收、无害化及无尾化处理。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中德福黄金珠宝(深圳)有限公司有色金属项目,该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预计可达80亿元。整个有色金属产业实现无缝对接。为循环利用境内石材废料,2018年11月,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市石鑫石业公司签订年处理150万立方花岗岩石材废料项目。公司注册资本2500万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利润4000万元。集团以大安山林场杨家坪土地使用权入股,持有股份9%。截至目前,日生产已达3000吨,预计年收益180万元。2020年,积极参与宝川沙场、山坑沙场的建设和经营,以土地作价评估入股,现持有宝川沙场5%的股权,山坑沙场10%的股权,预计年收益600万元。与上饶硕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大安山建设年产100万-150万立方米的制砂场,总投资6000万元,集团占有股份49%,预计年收益900万元。2.开发利用绿色能源。近年,集团累计投资3105万元,对域内七座水电站进行增扩,现装机容量达12215kW,与改造前相比装机容量增加3415kW。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绿色清洁能源最佳开发利用。2019年水电站年收入增加531万元。同时,集团下属的大茅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成功取得贰级资质,承建的5个异地集中新建农垦危旧房改造安置小区,实现了人、建筑、自然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节省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营造了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2018年,集团靠大联强与德投合作,实行优势互补。
(三)以生态优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森林覆盖率高达91.5%,山林36万亩,是一座天然氧吧。近年来,集团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入手,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大力发展以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为集团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招商引资,集团先后成立大茅山中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茅山黄精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西双成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金山、大安山与盘龙桥3个示范种植基地,3个基地种植了2000余亩的三叶青、黄精、七叶一枝花、枳壳等中药材。
同时,集团积极引导农场、职工群众及当地村民转变观念,从传统的采伐木材、毛竹向林下经济和乡村游转变。通过专业合作社、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公司+农户+基地”等方式参与。广才山林场种植高山茶,年增收8.2万元;东坞村村民种植中草药,户均增收1500元;池口农场职工创办农家乐,年增收4.6万元。
(四)以农旅融合带动垦区三产融合发展。集团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为契机,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最具特色的“农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青舍里(池口)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6亿元。共规划为一个基地、二个走廊、五大片区(黄秋葵产业基地、田园绿色走廊、小火车观光走廊、入口综合服务区、乐享农情体验区、密林养生度假区、原乡文化生活区、五彩茶山休闲区)等八个功能板块。截至目前,项目一期已基本完成。该项目的建设,对全面推动池口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域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文旅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老百姓就业和增收,带动垦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德兴全域旅游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2020年五一期间,青舍里开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农家生活,欣赏田园风光,日平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消费100余万元。
三、“十四五”发展设想
大力弘扬大茅山精神,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敢闯敢拼,实践和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改革,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让企业迸发新活力。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集团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管理决策层队伍稳定,推进下属单位整合重组,建立大茅山经营公司,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改革之路。以经营公司为母公司,按资源、资产类别和可操作性,设立矿业公司、发电公司、农业公司、林业公司等四家子公司,加强战略和财务管控,确保资本运营高效规范。通过设立经营公司,实现政企职能分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解决融资、发展资金问题、资产运营及资本运作等,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集团则负责原有债权债务管理、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及社会职能管理等。同时,在确保国有资本控股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依法推进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二是改革企业办社会职能。坚持社企分开改革方向,根据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社会事业管理属地化的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农垦企业办社会问题。与大茅山镇做好过渡衔接,将社区管理在内的原集团承担的办社会职能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协调解决好事权和财权划分,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的权属关系,为企业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集团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尤其是对决策层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年度考核指标,量化集团经营目标。赋予企业人事自主权、资产收益权。开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解决历史上形成突出问题,保持集团资产的原始性和完整性。2.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一是推进人事、分配、用工“三项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善干部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提升干部履职能力。推行竞聘上岗。择机推行单位经理层竞聘上岗机制,同时实行任期制(聘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任期内达成目标任务则继续聘任,未实现目标任务则解除合约,不再享受同等待遇。避免一纸定终身,使之成为引导激励干部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新引擎。逐步建立“学习型企业”,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热爱大茅山、献身大茅山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聘用专家顾问、与专业咨询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一批层次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收入能增能减。健全职工招录、培训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推行职级职员序列模式,平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待遇,鼓励各类人才都能够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二是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统筹运用土地整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开发等政策手段,整合涉地资金和项目,促进低效和空闲土地的盘活利用。改革完善职工承包租赁国有土地和房屋经营管理制度,建立经营面积、收费标准、承包租赁期限、清算收储等与职工身份相适应的衔接机制。加强承包和租赁收费管理,全面推行收支公开,强化审计监督。三是依靠大企业争发展。充分发挥集团的资源优势,人脉优势,积极对接服务好江铜、中金和益丰,加强沟通和协调,互相支持,双赢发展。紧紧抓住矿区建设机会,充分参与、介入建设,努力发展、壮大。充分利用集团土地和政策优势,发挥与江铜、中金和益丰的关联优势,以农业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开发有机食品,主动与中金和江铜联系,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逐步成为其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附各类投资主体,将他们具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模式等优势与集团的优势对接、匹配,形成产业,进而叠加和放大集团经济总量。四是支持创业创新。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建立创业创新基金,大力支持集团公司各企业创新和创业。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对优秀创业创新项目予以扶持。同时,依托大茅山各种资源、人脉及农垦企业品牌优势,广揽人才,为企业创新创业注入活力。
(二)聚焦主业,夯实根基,融合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1.培优二产,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提升有色金属发展空间。融入市域黄金产业发展大局,重点关注德贤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通过非国有资本入股、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等多种方式,与园区黄金珠宝加工企业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推动水利电能转型。抓住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域内丰富的水利资源,与德投合作电力安装公司,与中金合作组建售电公司,实现由用电、发电到售电的重大转变,形成发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市域内58家水电站进行整合,成立协会,实行公司化运作,依托协会平台,对接上级政策,服务小水电,协商谈判电价及水电工程报价等,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做活矿山产业服务。紧紧抓住德兴市石材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契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业务涉及辖区矿山植被恢复、城镇绿化、园林绿化、苗木的研究与开发、苗木基地建设(珍稀苗木树种 、景观苗木)等,打造赣东北最大的珍稀苗木基地,前期规划5000亩,远景规划50000亩。充分利用域内花岗岩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兴德砂场、宝川砂场、山坑砂场、硕众砂场的建设和经营,三家砂场力争每年收益1500万元。发展年产3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致力服务周边乡镇、港首服务区及东部石材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后续服务工作。近年来,集团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引进黄金加工企业(福瑞兴)、机械制造企业(德乐智能)、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双成药业——枳壳生产加工)。目前三家企业均落地生产,集团将进一步服务好以上企业,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企业进得来、稳得住,达到双赢的目标。同时,开展项目洽谈和引进工作,做好“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文章,吸附各类投资主体,将他们具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模式等优势与集团的优势对接、匹配,形成产业,进而叠加和放大集团经济总量。2.厚植一产,实现华丽转身。一是写活林下经济文章。十四五期间,借助花桥镇打造健康小镇契机,在盘龙桥建设年加工3000吨中草药的加工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百草陈列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中医馆及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中医健康养生馆等设施。集团以土地厂房评估入股,力争池口至盘龙桥道路、桥梁完工,全长2.734公里,总投资1500万元。同时,以基地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草药,扩大种植规模,近景5000亩,远景20000亩,努力培育中药材产业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成为促进生态保护、职工增收、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职工得实惠的目标。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打造社会信用体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该产业。二是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探索以企业经营为龙头,辐射带动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的共同发展模式,推进农林业向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农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引进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响“大茅山”绿色生态品牌。同时,力争在规模集约化经营、职工群众增收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和要素上实现新突破,朝着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华丽转身”。3.振兴三产,实现充分融合。一是打造康养胜地。集团围绕以知青文化广场、大茅山农垦文化展示馆及大茅山茶厂为媒介积极争取参与原乡文化生活区和五彩茶山休闲区等项目建设,职工群众参与田园绿色走廊、乐享农情体验区等项目建设,创办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农家农场等类型的休闲观光项目。配合龙头山乡招商引资的田园综合体康养项目,打造休憩疗养、森林浴场,品原生态高科茶及集游休养品体多功能景区,从中可从租金、社会服务、门票收入等方式入手,为集团及林农增加效益。同时,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共同开发共享农庄项目。并在汪山种植鹰嘴桃,结合大源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现有石头部落等旅游资源,把鹰嘴桃园打造成赏花、采果一体的旅游经济亮点。二是推动茶产业转型。以打造绕二实业公司1000余亩的茶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切入点,积极编报争取项目资金,以项目资金为股本,与茶场租赁者合作,依托重溪红色旅游资源,建设集茶园农业、休闲文旅和田园社区于一体,打造德兴最美“后花园”。
(课题组成员:童承毅、周海燕、徐红燕)
2020年12月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