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广东化州:从小县城走向大世界 网红特产撬动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22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次数:6018

三月里,春暖花又开。在茂名化州的沃野林间,10万亩化橘红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引燃当地一年一度的赏花热潮。

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化橘红种植历史逾千年,明清时期被列为宫廷贡品。小小化橘红的神奇,在于药用,更在于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化州把化橘红产业作为“拳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发展乡村经济相结合,建成化橘红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化橘红特色小镇、平定镇大岭村“中华化橘红第一村”等。目前全市种植面积10万多亩,产值超30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拓展优势 小小化橘红成为化州人的“摇钱树”

化州橘红原为野生柚树,后因吸收了化州当地土壤中的礞石矿物质,并经过漫长的岁月进化,其花和果具有了止咳化痰的奇特功效。也由于橘红对土壤要求的特殊性,造就了化州橘红的独一无二。

被化州人珍视为瑰宝的化橘红,如今已是化州人的“摇钱树”。“十三五”期间,化州把化橘红产业编入发展规划,作为当地优先发展项目,致力于把化橘红产业培育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百亿级产业。

目前,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化橘红生产基地,化橘红年产鲜果5万吨,加工销售产值超30亿元,带动全市橘农数量超30万名,给农民群众带来直接收益5亿多元。

随着近年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化州化橘红产业发展渐渐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市场前景广阔。

从产业平台看,以化橘红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的冷链、物流、信息体系不断完善,为化橘红集散、流通、交易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从产品研发看,化橘红产品系列涵括饮料、保健、香料、工艺品等多个领域,约占国内市场份额九成。

从产品品牌看,化州创建了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化橘红”“化州橘红”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化州还建立了“橘星”“橘利”“橘品”等一批名优品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从市场前景看,化橘红在医药、美容、保健等方面的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广州、中山、珠海等地也设有实体化橘红专卖店,销售化橘红的网店也有200多家。

在推动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节点上,化州正发力推动化橘红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去年以来,化橘红产品顺利出口新加坡,实现出口“零的突破”;化橘红冲上中国区域农产品影响力指数中药材产业榜前十之列;化橘红胎(化橘红珠)被收载为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品种。

茂名市委常委、化州市委书记徐晓霞说,要用守正创新的精神,把好化橘红产品质量源头关,做大做强化橘红产业,让化橘红振兴化州、造福全球。

集群发展 特色产业拔节生长汇聚澎湃能量

化橘红产业的快速壮大折射化州“三农”工作的蹄疾步稳。“十三五”时期,化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挖掘化橘红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澎湃能量。2016—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883.6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4.62%。

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成。目前化州建立了化橘红、蚕桑、甘蔗、沉香、花生、番石榴、荔枝、红心橙、蜜柚、火龙果“十大农业产业带”,引种培育“红宝石青柚”、树葡萄、莲雾、释迦等特色水果,打造了粮食、罗非鱼、蔬果、生猪等一批具备现代化元素的种养基地,培育了平定镇大岭村“中华化橘红第一村”、新安镇“广东著名水果之乡”、笪桥镇“广东著名黄瓜之乡”、那务镇“广东著名蚕桑之乡”等一批特色小镇。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化州拥有茂名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茂名市级6家。化橘红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建成,当前正在加快申报国家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3个(苦瓜、生猪、罗非鱼),绿色食品36个,有机食品9个,“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25个(居茂名市第二)。

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为抓手,化州去年整合涉农资金2270万元扶持35个专业村及对应35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种植户种植优质高效农作物品种,新种优质火龙果3000亩、泰国红宝石青柚2000亩、释迦1000亩、优质水稻10万亩。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蓬勃发展的生产格局,建成了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4个、专业村12条。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2019年以来,化州多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走在全省、茂名市前列,其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红火蚁防治工作、“三道防线”挂牌督战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学习。化州入选了广东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县,平定镇是茂名唯一被国家列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的乡镇。在2020年省脱贫攻坚专项调查评估中,化州贫困户脱贫“八有”指标、贫困村退出“十项”指标全部达标,是茂名地区唯一不需要启动后备调查村、后备调查户的县级市。

锚定目标 在新起点上更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化州迈向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联动走廊支点的关键之年。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让产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广更远,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得更扎实有力。”化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新征程时不我待,新使命催人奋进。立足具体实践,化州提出,今年将从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着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谋划“三农”新篇。

种植业方面,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全市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开展,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继续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方面,落实有关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推动“三个转型升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渔业方面,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积极尝试推广新品种,逐渐打破养殖品种单一的局面。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化州将继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抓好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政策保障、重点举措、工作队伍和人才等关键环节,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同时继续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亮点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示范带、“南粤古道、橘香万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也是努力耕耘的好时节。化州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勇扛服务“三农”的大旗,以实干为犁,奋力书写“三农”新篇章。

纵深

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要素

化州向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要“动力”

化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88万亩,总人口1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132.5万。过去,耕地利用率低下、农业结构不优、经营粗放等问题也制约着农业农村发展。如何破题?“十三五”以来,化州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要素,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动力”。

如今,化州已将土地流转率提高到44.23%。为盘活土地资源,化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系列政策文件,从土地流转的实施、奖补等方方面面提供政策保障,并培养了一批镇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业务指导员,为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奠定基础。截至去年,化州全市23个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5个行政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在试点镇新安土地流转率达58.54%,土地流转试点村流转率达60%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去年以来,化州“三农”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越来越牢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涌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全市6104个农村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同时开展赋码换证工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和产权归属确认;农村“三资”监管进一步加强,市、镇、村三级的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建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顺利通过了省、茂名市的检查验收。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断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59家,其中茂名市级认定的示范社有35家,省级示范社9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2020年化州入选广东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县。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1560家,其中省级示范场2家;在茂名地区率先建立了化州市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率先在合江大埇村,新安榕树村,石湾博带村,南盛蒲山村、湖艳村推进“三变”改革;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参股的形式,全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86条,占比25.8%。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