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紧扣“产业发展、牲畜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任务,以“稳牧、兴牧、强牧”为目标,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奶业振兴,保护天然草场,多措并举推进“乳、肉、草”产业发展,实现了养畜户增收致富,有力推进了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坚持疫病防控常态化
晨曦微露、凉意正浓,苏沁农牧场公司畜牧兽医服务站的兽医张锡中就来到养殖户家里,对养殖户圈舍进行消毒并给牲畜免费注射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兽医人员身影忙,疫苗接种不停歇。一面接羔保育、一面接种防疫,这里的养殖户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最近几天都是早晨7点开始,主要是给养殖户饲养的牛马羊注射口蹄疫疫苗,每只羊1毫升、每头牛2毫升;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工作进度,全力保障辖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兽医张锡中说。
一直以来,苏沁农牧场公司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在全公司实行防疫“网格化”管理模式。每个连队由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辖区牲畜和禽类进行常态化监管,通过免费防疫、上门服务、督促指导等方式,有效保障畜群健康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年的春季动物防疫中,公司以连队为单位,集中人力、物力,逐户逐场、整队推进,坚持做到“队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动物防疫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兽医人员在防疫的同时还指导养殖户做好畜禽养殖环境综合治理和各项消毒工作,进一步筑牢畜牧健康安全屏障。
“真的感谢你们,在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候还来给我的牛羊打疫苗。”接种遇上疫情防控,养殖户正在发愁之际,公司兽医站和防疫员主动上门服务,让各养殖户满是感激。
“我们的牲畜防疫原则是‘集中免疫全覆盖,日常补免保常态’,当前口蹄疫、禽流感和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注射免疫密度100%,实现了‘应检(疫)尽检(疫)’,将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养殖环境清净无疫,从而为养殖户的增收致富护航。”公司畜牧林草部副部长张园介绍道。
坚持奶业振兴实际化
在苏沁农牧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正忙着给各养殖户饲养的三河牛“建档立卡”。
“我们启动了对红白花三河牛后裔测定和良种牛档案建立工作,所属连队配备1名专技人员对育种改良的三河牛进行普查、整理和录入,真实记录三河牛种群状况,当前正在逐户逐群清点牲畜,进行详细登记,确保普查数据的详实与准确。”公司畜牧兽医服务站副站长米文生说。
三河牛是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具有耐寒、耐粗饲、宜放牧、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产奶高、肉质好的特点,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业名片。“三河牛是我们这的‘坐地牛’,你看,家家户户圈舍里养的都是三河牛;这牛产的奶不仅乳脂率高,而且产奶量也多,我们饲养这个品种,既放心又赚钱。”谈到饲养三河牛,养殖户魏庆平充满自信。
奶业不仅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还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保障奶业振兴和奶源基地建设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打造三河牛繁育基地品牌,促进产业兴旺、职工致富,公司紧锣密鼓开展普查工作,将为恢复和提高三河牛种源的数量、进一步提升三河牛核心群生产性能和种群规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坚持草场改良生态化
多年来,苏沁农牧场公司忠实履行“草原卫士”职责,推进科技兴草、退牧还草,守护美丽草原,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通过实施人工种草项目和对天然草场采取围封禁牧、季节性休牧、牧草补播和施肥等改良工程加快草场植被恢复,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推进天然草原生态修复,使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功能、自我调节和保护能力得到增强。几年来,地区草原生产持续改善,天然草场生产优质青干草草量由每亩50-70公斤提高到80-100公斤,牧草平均高度由15-20厘米提高到25-30厘米,植被平均盖度由每平方米500-600株提高到900-1100株,牧草高度、盖度、产量明显提高,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植物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优质牧草明显增多。“通过综合施策,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草原畜牧业形成了禁牧与休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养殖户收入也有了稳定增长,实现了草原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和谐发展。”公司畜牧兽医服务站副站长隋凯介绍。
责任编辑:事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