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充分发挥优势 大力开发水田 坚定不移地走以稻治涝以稻兴场之路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832

八五八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东南部乌苏里江畔,距虎林市37公里,与俄罗期隔江相望,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虎林口岸所在地。农场所辖总面积为111万亩,现有耕地40余万亩,总人口16000余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中型农垦企业。农场境内有一江三河,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属白浆土沼泽地,为低洼易涝地区。农场地方性小气候十分严重,冬雪大,春雨多,十年九涝,耕作旱田30多年,多数年份都是入不抵出。从1956年建场到1990年34年间,只有12年盈利。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管理体制多变,政社负担过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和经营一直处于低速发展或徘徊不前的局面,连续多年来亏损和高负债经营,使农场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到1990年,农场内外欠款累计达4500多万元,资金严重紧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职工的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农场及下属生产队办公室、居民住宅、交通、通讯以及职工生活水平都十分落后,人均纯收入只有846元。有不少干部职工因农场贫困感到前途无望,离场谋生。1991年八五八农场被国家列为黑龙江垦区25个贫困农场之一。   自1991年起,在上级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经过全场上下的积极努力,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1996年以来,在总局、分局党委的指导下,我场抓住国家对农业增加投入的机遇,根据国家粮食政策,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农场自然资源情况,经农场党委认真研究分析,决定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水田,变水害为水利,坚定不移地走以稻治涝、以稻富民、以稻兴场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场的经济形势有了根本性转变,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全场种植水稻4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万吨,相当于81年至90年10年的总和,社会总产值达到4亿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全场盈利609万元。资产负债率由93年的110.7%下降到83.9%,下降了26.8个百分点。今年全场粮食总产将突破20万吨,预计盈利800万元。这些成绩和变化,是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与上级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国家扶贫分不开的。   总结我场扶贫开发的工作,我们体会到要彻底摆脱贫困,在充分运用国家经济政策,适应市场要求的同时,必须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选准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冲出贫困,走向富裕。   一、理清思路,找准出路,选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1996年初,农场新一届党政班子认识到,再贫困下去,将上对不起党和国家,下对不起全场百姓。经过深入思考,在认真总结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quot;变水害为水利,走以稻治涝,以稻富民、以稻兴场之路"的战略构想,并制定了开放开发水田的战略方针,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速度,以迅速扩大水田面积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水田开发第一期工程。我场地势低平,水源充足,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是开发水田的最大优势。农场聘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亲临我场进行了现场勘察和综合分析,经过三次科学论证,专家肯定了我们的思路。据此,农场党委专门研究制定了产品结构调整措施,明确今后的发展规划,确立了三年建成水稻场,到2000年全场水田面积达到4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亿公斤,实现产值4亿元,经营盈利1000万元的奋斗目标。   把全场旱田全部改成水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转折的巨大工程。种植旱田40多年的农场职工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这将意味着原有的300多台套大型旱田农业机械没有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将需要购进上千台套"四小"水田机械,有人说:"种40万亩水稻,哪有这么多人?怎么插秧?怎么收割?水稻落价怎么办?旱改水好改,要想再退到旱田,三年不打粮!"。要发展就要敢冒风险。各种议论和压力没有动摇农场党委的决心。   为了尽快统一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农场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科学论证会,经验交流会,宣传动员会,各种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场领导到连队大会上宣讲,队干部到职工炕头上座谈,反复宣传,反复解释。经过一个冬春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全场干部群众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初春乍暖,全面开发水田的序幕在全场拉开了,当年就开发水田15万亩。   二、筑巢引凤,借助外力,实行开放开发   开发初期,困难重重。大面积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机械,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农场人种植旱田几十年,不懂水田,有的甚至连插秧都没见过。许多职工连年亏损挂帐,手中没钱。水稻种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40万亩水田,尚缺几千劳动力。面对这些困难,农场党委果断决定,走开放开发道路,筑巢引凤,借助外力,发展壮大自己。   1996年春节刚过,各队便开始全面出动,四处引人。农场和各生产队派出的引人小分队,带着宣传材料,长途跋涉,走村串户,广泛宣传农场的种稻优势和优惠政策。全场先后派出60多批200多人次的干部,分别前往我省庆安、五常和吉林舒兰等市县招人引户。据统计,3年来,全场共引入稻农2000多户,总人口达6000余人,而且他们还带来了千台套的机械设备和近亿元的生产资金。强大的外力,有效地推动了农场水田开发的进程。   农场对引入农户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并全方位地做好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他们建设水稻房、打井、购买农机具、农药、化肥和种子,垫付了大量资金。优惠的政策,周到的服务,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来场包种水田的积极性。现在这些稻农大部分都在生产队建起了永久性的砖瓦住房,准备扎根农场,长期经营。   三、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40万亩水田,需要强大的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为了加快实现建成水稻场的目标,几年来,我们大力压缩各种非生产性开支,把十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水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自水田开发工程实施以来,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投入了大量资金,保证了水田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1991年到2000年,10年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1亿元,农场及个人自筹0.67亿元。在投资总额中,扶贫投资0.5亿元,其中:国家投入0.35亿元,农场自筹0.15亿元。   在基本建设总投资中,共完成了新开发水田38万亩,完成土方1845万立方,新建桥涵闸534座,打机电井1750眼,购置水田机具5000多台套,购置水稻钢骨架育秧大棚1550栋,96年建成了小穆棱河水闸,排灌防洪相结合,可控水田8万亩,97年投资2800万元,兴建了可灌溉水田18万亩的清河灌区工程,架通了通往清河灌区26公里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起了办公楼、医院楼、小学教学楼,99年新建水泥路面3.5万平方米,1800延长米等工程,其中:用扶贫资金共完成了土方780万立方米,桥涵闸172座,打机电井580眼,购置水田机具1500多台套,新开发水田9.5万亩,新建水泥晒场4.23万平方米,造林400亩,修路25公里等工程。这些工程项目的完成,增强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崾档幕?。?000年,粮食总产已达20万吨,超历史最高水平,比1991年的4万吨增加了400%。   几年来我们投资了3500万元,完成了部分工业改造项目,其中用扶贫资金280万元,完成了面粉厂、乳品厂等工业重点改造等项目,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2000年引进瑞士布勒公司和日本佐竹2条稻米生产线,日加工能力200吨,年创产值7000余万元,创利润150元。我场生产的"八五八牌"绿色大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首批优质放心米,并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餐唯一指定用米生产单位,畅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为农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利用扶贫资金263万元,完成吉祥口岸基础建设,促进了边境贸易往来,繁荣了我场经济;利用扶贫资金进行了11处防病改水工程项目,使5500户居民喝上了符合标准的自来水。   四、加强管理,从严治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开发40万亩水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严管的力度,就不会有开发的质量和速度。几年来,农场全面贯彻"严、实、细、高、满"五字管理法,坚持向管理要开发速度,要工作质量,要经济效益,收到明显成效。   从开发初期,农场就相继出台了各项配套的改革与管理措施及各种目标考核方案,并与各级管理人员的当月工资和年终奖金挂钩,按期考核,及时兑现奖罚。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强化?quot;统"的功能,突出农时标准和作业标准,坚持"种不违农时,管要及时,收不延时"的原则,狠抓了"农业六统一"和"农机六统一",保证了各项增产增效措施到位。我场长期坚持实行场领导包片、科室包队、队干部包户的层层负责制度,每一位干部都恪尽职守、各负其责。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加大了服务的力度,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事半功倍,各级领导都把科学技术、管理措施和生产资料都亲自送到水稻户的地头上。农忙季节,全场上下都是"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各级干部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前头。几年来,我们就是凭着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奋斗目标。   五、依靠科技,规范措施,争创高产、高效    光有苦干实干不行,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紧跟时代的科技步伐,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以科技夺高产,以科技创高效。   在水田开发水稻种植上,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使水田种植科学化、规范化是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开发初期,我们就全面推行旱育稀植"六化"栽培技术,累计面积达120余万亩,推广钵育摆栽累计面积15万亩,增加效益6000万元,推广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累计面积25万亩,增加效益2700万元。同时还大力推广了水稻移栽灵施用、井灌综合增温技术、航化作业喷施肥药,优质高产新品种等多项增产增效技术措施。为了培养更多的水稻种植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农场办起了一期50多名学员参加的水稻大专班,聘请了著名水稻专家徐一戎先生讲课。然后再由这些技术骨干层层办班,向广大农户传授最先进的水稻栽培种植技术。三年来,全场累计举办水稻培训班320余次,培训人数达25000人次,引进水稻种植专业技术人才80余名,培育科技示范户320余户,建设科技示范带总长度达58公里,幅射面积达16.2亩,航化作喷施肥药2000年6.5万亩,2001年20万亩。到1999年我场已基本实现了水稻场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高产、高效,农场党委又提出水田开发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全面启动水田开发二期工程,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并强化了农场科研机构,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队和广大农户的科学技术指导与管理,全面推行水稻"六化"栽培措施,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进程。   六、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全面抓好粮食加工与销售   创高产的目的是求高效。为了推动我场粮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切实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几年来,农场一班人始终以全新的市场观念,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开发市场,全面理顺销售渠道,及时为广大农户提供市场行情信息,搞好销售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利益。经过多方面的工作,不仅使广大农户在田间获得了好收成,而且在市场上也获得了好效益。   1998年为了扩大销售,增加效益,农场组建了市场营销公司,使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进行精深加工,过腹增值。到目前为止,我场生产的"八五八"牌精制米,已销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六省市十多个网点,同时利用虎林口岸出口俄罗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销售环境,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农户"卖粮难"的后顾之忧,包地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我场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场以创新和强化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实施"以稻治涝、以稻富民、以稻兴场"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稻、牛、特"产业化进程,逐步构建成为富民强场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彻底改革了十年九涝,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过去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班子团结,民心思上,"双文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果,全场各行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九五"期间,累计实现粮豆总产72万吨;累计实现社会总产值17.5亿元;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亿元,累计实现利润2761万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272%、224%、417%和492%。2000年实现粮豆总产20万吨,实现社会总产值4亿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亿元,利润609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各项经济指标分别创历史最好水平。1995年被农业部农垦司授予经济开发成绩显著单位;1996年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授予先进单位;1998年被牡丹江农垦分局授予先进单位;1999年被牡丹江农垦分局授予扭亏增盈先进单位;1999年在中国农垦281个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农场排序中,八五八农场国民生产总值排序41位,农业增加值19位;2000年在中国农垦292个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农场排序中,八五八农场国民生产总值排序32位,农业增加值17位。   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形势的好转,农场的各项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首先,经济运行基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坚持一税二贷三生产的原则,积极偿还各项借款本息,尤其是扶贫资金及统借统还资金,每年按计划全部偿还,仅2000年一年就偿还扶贫及统借统还资金本息2276.5万元。与此同时,全面保证农场生产及职工生活所需资金,从1997年开始,我场除保证了每年2100多万元的工资、退休费足额发放外,还兑现了往年欠发的工资、退休费800余万元,改变了以往拖欠职工工资、退休费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工作热情极为高涨,民心稳定,社会安定。   第二,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农场先后自筹资金5000万元,建起了办公楼、银行楼、医院楼、小学教学楼、住宅楼等,新建水泥路面、绿地、文化活动广场,使农场过去的落后面貌得以彻底的改观,同时对全场所有生产队的营区作了重新规划,各生产队环境建设、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使100%的农业生产队安装了有线电视, 45%的居民安装了电话。   第三,改善了教学环境和医疗条件。通过对中小学校的维修改造,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教育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涌现了2名省优秀教师,4名总局级优秀教师,96人次获分局各类荣誉称号。近两年,又投资近百万元购置了医疗先进设备,提高了医疗质量,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职工医院综合楼,被定为一级甲等医院。   第四,完善了社会保障工作。农场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以两大两高"的思想为指导,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以加快构建"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到2001年8月底,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3701人,参加生育保险,工伤保险3607人,参加医疗保险6059人,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693人。保证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分散了生育压力,保证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了工伤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和大力提高了社会保障功能。   总之,经过几年的奋力拼博,我们八五八农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归功于各级部门的帮助指导,归功于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离党、上级的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突出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quot;水田开发二期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稻牛特"产业化进程,面向市场打绿色牌,依靠科技走绿色路,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建设生态示范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创造"垦区产粮大场,经济强场,文明富场",到"十五"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粮食总产22万吨,利润总额10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黑龙江 八五八农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