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关于罗汉果生产问题的调查

时间:2004-07-12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110

     罗汉果,又名长寿果。其干果中含有易为人体吸收和利用的糖类25?17~38?3%,还含有比蔗糖甜300倍三萜甙新甜味素1%,它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其性清凉,味甘甜,无毒,具有润肺通便,清肺止咳、健肠胃、抑制哮喘和降血压等功效,被誉为东方神果。罗汉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及贵州等省区。永福县是全国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种植近2万亩,年产果7000万个。罗汉果种植是永福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山区群众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是地方财政的一大税源。一九九五年永福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罗汉果之乡”。现产区群众普遍反映,罗汉果越来越难种。一是品种杂乱且退化,单产低。二是病虫多,特别是近年来新发生的芽枯病给部分产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三是罗汉果需新地种植,由于多年开山垦植,土地资源已十分紧张。近两年罗汉果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产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种植户收益减少,部分山区群众迫不得已放弃了罗汉果的种植,另创经济收入之路。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估计: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罗汉果生产在未来3~5年内将要逐渐没落,品种退化、种质资源稀少,良种消亡。永福的这一特色支柱产业将退出历史舞台,全国罗汉果之乡将徒有虚名。

     针对上述情况,对永福县的龙江乡、百寿镇、堡里乡、桃城乡等罗汉果生产区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对各村屯种植大户及在地方上有威望的老果农进行走访调查,并深入果园实地观察,发现当前罗汉果生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品种退化严重,单产低。自从人工栽培罗汉果以来,都是通过压蔓方式繁殖种薯的,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没有进行选优去劣和提纯复壮,品种已经严重退化,品种混杂,品种内良莠难分,优良单株比例越来越少,抗逆性越来越差,据老果农介绍,70年代罗汉果青皮果平均单株产量可达30~40个,大中果比率在70%左右,而现在单株产量平均只有15~20个已算高产了,大中果比率仅40%左右,产值大大降低,果农收入越来越低。

    2、劣质品种占主导,优质品种逐渐消亡。罗汉果品种主要有长滩果、拉江果、冬瓜果、青皮果、红毛果和茶山果等,其中长滩果、拉江果品质最好,但对土质和栽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产量较低,近几年由于收购部门没有实行优质优价,目前已鲜有种植,濒临消亡;青皮果品质中等,但果形大、结果早、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是产区的主栽品种,占80%以上;红毛果品质略差,果形稍小,但该品种长势旺、抗病力强、适应性好,正逐步被种植户亲睐,近两年该品种种植面积有逐渐扩大之势,目前占总面积的18%左右。

    3、病虫害严重。罗汉果最初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是通过人工栽培驯化而来。因此,普遍认为抗病力较强,过去只有少量虫害,基本没什么病害,但是,近几年病虫危害相当严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芽枯病、根结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白粉病、块茎腐烂病、红蜘蛛等,芽枯病首先表现为芽尖坏死,生长受挫,继而植株逐渐枯萎死亡,是近两年新发生的毁灭性病害,造成部分果园失收。全县因该病造成减产15%左右,虽然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进行了三年多的研究攻关,但对该病的致病机理仍不太十分清楚,也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种植户对该病非常恐惧。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根系,造成根系坏死,最后植株吸收不到水分和营养而枯死、烂薯。花叶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花叶、叶片凹凸不平,藤蔓脆硬,目前产区罗汉果植株100%感染病毒病,是单产比过去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红蜘蛛在秋季危害较重,主要吸食汁液,造成植株叶片变黄,果实畸形,早衰,对罗汉果的品质和产量影响非常大,同时对植株第二年的萌芽和生长也影响很大,造成出芽迟和不整齐等现象。

   4、生产技术落后。目前,果农对罗汉果的栽培管理技术仍十分落后,绝大多数果农仅凭经验进行管理,甚至有的管理方法违背科学原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重视罗汉果生长后期管理,一般到了九月份以后,挂果量已基本确定,果农放松了管理。据调查,从九月到落叶前进行施肥的农户基本没有,对病虫进行防治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25%。普遍认为当年的收入已有了保障,没有必要进行管理,殊不知这段时间管理对罗汉果尤为重要,如果加强施肥和防治病虫,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当年罗汉果的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对罗汉果的越冬和次年萌芽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许多农户反映,凡是头年挂果多,第二年萌芽就迟且细弱,头年挂果少的植株次年萌芽早且粗壮,这是不重视罗汉果后期管理的结果。二是割蔓过早或太迟,罗汉果属落叶性宿根藤本植物,过早割蔓截断了营养回流,导致贮存营养不足,次年萌芽必然迟且芽弱小,立春以后,罗汉果已进入伤流期,此次割蔓易“流水”,造成营养流失,也会影响萌芽。因此,最适宜的割蔓时间应在正常落叶后一个月左右即小寒至大寒,此时罗汉果正处于休眠状态。据调查,有10~15%的农户在采完果后尚未落叶就割蔓,他们认为这样是减少营养浪费以使来年出苗整齐,殊不知这刚好违背了罗汉果的生长规律。三是不重视冬季清园,致使病虫害一年比一年严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龙江、堡里、桃城等乡果农大多数没有冬季清园,有的不懂如何清园,有的认为没有必要。四是果园旁边套种容易传病的作物,例如许多果农为了方便在罗汉果园附近种植烟草、南瓜、辣椒等作物,罗汉果属葫芦科植物,很容易感染这些作物的花叶病毒病。五是偏施氮肥,造成生长过旺,抗逆性变差,果品质量越来越差。

    5、无计划的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由于罗汉果生产的特殊要求,新扩种果园要开垦新地,砍伐林木,每一生产周期仅4~5年,老果园基本上都种植了林木,如杉树、毛竹、八角、果树等,而林木的生产周期长达20~30年,造成适宜种植罗汉果的土地逐年减少,土地越来越紧张,此外,群众在山上大面积开垦,往往是林木尚未成林又开始了新的开垦,有相当部分已种到了50~60度的山坡上,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罗汉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质量,造成恶性循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这些生产上的问题已严重干扰了罗汉果的正常生产活动,直接冲击永福县的传统拳头产业,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最大程度的发挥罗汉果的地方特色优势。

    一、加强领导,成立罗汉果研究机构 永福县是全国罗汉果之乡,其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当地的传统拳头产业。罗汉果的生产发展应作为永福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罗汉果的生产管理机构,对罗汉果的发展规划、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及销售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同时,还要成立罗汉果研究所,会同区、市级科研机构对罗汉果的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由于罗汉果属于地方特产,面积较小,因此专业研究人员很少,据了解广西植物研究所于20世纪80年代初曾对罗汉果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研究,毕竟2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难以适应现在的生产发展需要,因此加强领导和成立相应的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二、组织人力物力,对一些在生产上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科技攻关。

    (一)认真做好品种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工作 首先是通过种子选育和组织培养等方式进行良种的提纯复壮,并实行种苗工厂化,专业化,基地化培育,进行商品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广良种,力争3—5年内全部实现良种化。近年来有关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近两年的试验,表现良好,组培苗当年种当年结果,平均株产达120个,最高产量270个/株,是常规栽培方式的5—6倍,组培苗抗性强、结果早、丰产性好,是优质罗汉果发展的主攻方向。其次是选育高甜甙良种,保护种质资源。目前,永福罗汉果98%以上是青皮果和红毛果,而高甜甙的长滩果和拉江果几乎绝迹,如果还不进行保护,再过5—8年恐怕难觅踪迹。

    (二)加强对病虫害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新发生的芽枯病的攻关研究。 对各类病虫害的发病特症,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一套综合防治方法,以便指导生产,减少农药用量和生产成本,使果品无害化,建立罗汉果无公害生产基地,真正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三)改进栽培方式,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加强栽培管理技术改进的研究及对农户的指导,逐步进行量化管理,探索一套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 重点研究秋冬季管理对次年的影响,有机肥施用量和N、P、K肥施用比例,如何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如何促使出苗整齐等等,同时,做好培训把实用技术及时传送到广大果农手中。

    三、实施有计划地垦植,合理开发,尽可能地减少对森林破坏。首先以地方性政策规定进行计划垦植,要求退耕还林后才批准相当面积的垦地,基本保持现有面积,以推广良种和加强管理来提高产量。其次进行重茬水平地栽培技术研究,从根本上保护森林植被。近年有关人员进行了平地和重茬栽培试验。重茬栽培试验较好,当年种组培苗单株产量可达100个左右,但次年烂兜严重,平地栽培产量较低,长势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外引内联开发深加工产品,减少原果的外销量,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永福罗汉果的原果销售占95%以上,深加工业极其落后,开发的产品较少,档次低,最具特色的就是“罗汉果冲剂”。县内仅三家极小型企业加工罗汉果,总加工量不足100万个/年,目前,美商投300万美元的桂林龙江保健品有限公司正在试运行,其设计生产500万个/年,但仍显加工量不足,应该继续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发罗汉果,把永福罗汉果产业做大做强。

 (永福县水果办 周昌远 蒋纪森)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