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评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应用是根本

时间:2005-04-0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991

    “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的话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问题提供了权威指导。我国农村经济要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和硬件设施配备的考察。

      涉农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年轻的互连网与古老的农业连接起来,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已经发展到 4000 多家,在传播农业政策、科技成果和信息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欢迎。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拥有 3000 多个农业期刊,涉农类综合报纸和专业报纸多达数百种,广播电视也都有农业类节目或栏目。同时地方的信息网建设也颇见成效,如河南省在最近两年投资超过 3000 万元建成了包括 141 个市县的农业信息网体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尽管如此,我国 9 亿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尚有近 90 %得不到满足,缺口相当大。

      成绩背后存在不足近年来涉农信息网络的迅速成熟和发展体现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各种媒介把目光投向“三农”,这是应该欣喜的事情,但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的不足。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有关农资、农产品等信息要求时效性强,比如产品供销,大多农产品是需要保鲜及时供应,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农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兴叹。特别是网络信息,其更替速度应该是最快的,但我们总能在相关的网站看到属于“昨日黄花”的内容,乍一看来,信息丰富,但真正能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农网站的更新、维护不容忽视。其次是现有信息媒介的充分利用。记者在农村走访时看到,基层农村的科技点、村级图书阅览室有不少关于农技、养殖、致富等方面的图书,但很多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尘土说明了它们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图书、期刊一上架就关门大吉,只等领导检查时才开门迎客,原本应该切实服务农民的东西成了摆设,造成了信息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落实。最后,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让信息成为刺激、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数字和硬件设施当然也能反映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构建一个真正能为农民接受的信息平台,才能逐步提高现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度。农业信息化包括计算机运用,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要在农村实现信息化,观念更新不可或缺,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

      其次,还要通过政府引导,并结合农村情况,运用培训、演练的方式增强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产业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法规条例,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信息企业应继续跟踪、研究世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结合当地情况,在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农民、政府和通信企业一个都不能少。要通过务实而非务虚的方式使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繁荣,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杠杆。 XBI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