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时间:2006-04-2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917

---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赴台湾现代农业考察代表团
 
  由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组织,湖南、湖北、云南、内蒙古、江苏等垦区代表组成的“赴台湾现代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在湖南省农垦局副局长李志宏同志的带领下,于2006年3月6日至12日对台湾的现代农业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期间,台湾立法委员叶芳雄先生、新竹县和竹北市农会热情接待了我们考察代表团一行,并详尽介绍了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还借机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文献和资讯资料;参观了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等多处产销班和生产基地,以及集生产经营、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由此,代表团对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台湾农业概况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总人口2300余万,土地总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整个台湾岛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94—2340毫米,南北年平均气温为21.7—23.8℃。
 
  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
 
  虽然现在台湾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但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始,台湾农业发展进入停滞期,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小,经济地位亦十分低微。八十年代之后,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一系列得力有效的举措,台湾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自二战之后至今,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等四个阶段,这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盛衰史。
 
  1、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1945年至1952年)
 
  台湾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形成了以稻米、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
 
  2、台湾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53年至1968年)
 
  这个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场价格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加到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的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5.5%。农业生产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积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3、台湾农业的停滞阶段(1969年至1980年)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台湾农业进入了停滞阶段。这主要归因于自六十年代中期始,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自此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战后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农业生产至此进入了停滞阶段。农村专业户减少,专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期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4、台湾农业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自1969年台湾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自1980年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台湾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因此,1980年以来,台湾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期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度衰退16%,但农业专业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了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的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的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八十年代之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度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台湾现代农业的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种植业的产值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45%左右下降为现今的30%左右,渔业产值由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现今的30%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现今达到35%左右,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一直维持在1%以内。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很大。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粮食作物主要包括谷类(稻类、大麦、小麦、高梁、玉米、粟等)、豆类(大豆、红豆、绿豆、花生等)与薯类(甘薯、树薯、马铃薯等)三大类,其中以稻米最为重要。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目前种植面积54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由于土地按规定休耕和轮作,对总产量有较大影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稻种植北部一年两熟,南部一年三熟。近三十年来,台湾致力于推广水稻栽培技术综合改良,更新稻种,全部实施机械整地和机械插秧,设置水稻专业化育苗中心,采取宽行密植,改进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实施病虫害共同防治,改善灌溉排水管理,推进机械化共同作业措施,使水稻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台湾当局曾强制规定农民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田不准改种其他作物,如因自然灾害造成水稻减产,由政府按照正常年份的产量给予一定补助。这些举措,保证了台湾地区粮食的生产稳定和有效供给。
 
  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台湾历史上曾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产糖最多的省份。由于台湾区域同时具备甘蔗生长的诸如土壤、光照、气温、雨水、季风等各种适宜因素,因而台湾甘蔗含糖高达15%,所以台湾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台湾独特的生长条件和区位优势使之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的四大知名茶叶产区之一。
 
  台湾的园艺作物包括水果、蔬菜、洋茹、花卉等,在种植业中所占地位不断提高。台湾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生长各种水果,所以台湾一年四季水果不断,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口味特佳。目前,台湾的水果种植面积为345万亩,产量260万吨,品种主要有香蕉、菠萝、柑桔、葡萄、芒果、柚子、橙、龙眼、柿子、莲雾、释迦、槟榔等,近十多年来,水果生产结构也发生变化,梨、槟榔、荔枝、莲雾、葡萄、龙眼、木瓜等水果发展较快,而传统曾占优势的香蕉、菠萝等比重逐年下降。台湾香蕉种植普及,一年四季都可收获,产量高,口味好,被称为“水果之王”。台湾的蔬菜、花卉业在近十多年来发展迅猛,其产值比重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产业部分。目前蔬菜种植面积为255万亩,产量300万吨,主要种类超过90种。
 
  目前,台湾畜牧业中生猪饲养量超过1700万头,年产猪肉约150万吨;牛饲养量16万头,其中以乳牛居多,占75%;鸡饲养量1亿多万羽,鸭1000多万只。台湾四面环水,渔业非常发达,远洋渔船作业范围遍及世界三大洋海域,渔业年产量130多万吨,其中养殖渔业占22%,近海渔业占19%,远洋渔业占55%。
 
  三、台湾现代农业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台湾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困境,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自此迈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台湾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维护产销平衡,确保粮食供应,提高产品品质,兼顾生活与生态平衡。通过考察发现,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政府的严格保护和有效扶持
 
  可以这么说,台湾的现代农业是在台湾当局政府的倾心培育和精心呵护下成长壮大起来的。由于农业曾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失去比较优势之后,台湾当局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和贸易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是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加入WTO前除了保证以高于成本20%的价格向农民购买稻谷外,还设立了高粱、玉米、大豆等产品的保证价格,这些价格往往是同类产品进口价格的一倍。二是农业生产投入补助。政府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还补助农业燃料和动力,提供低息贷款,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另外政府拨款改善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三是直接收入补助。为了解决价格支持的稻米生产过剩问题,政府后来干脆采取直接收入补助的做法。农民如果将稻田改种玉米、高粱和大豆,即可得到每公顷1000公斤的稻米补贴;还采取土地轮耕休耕制度,对休耕的土地,每亩每年补助新台币5000元。四是农产品进入壁垒。进口保护的措施包括关税和非关税限制。加入WTO前,台湾尽量限制自己能够生产的农产品的进口,入贸后,仍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保护政策。这样的做法十分有成效,近二十年来,台湾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一直高于非农收入的一个百分点以上。五是支持农会组织建设。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台湾当局各级政府每年在编制财政预算时,都要有一定的预算资金作为台湾各级农会的组织建设和工作运行的基本资金来源。
 
  2、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深受台湾农民的欢迎。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根据台湾农会法,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农会的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协助政府执行农业政策,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利用农会的功能优势,投资兴办会员和农民个人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和生产项目,包括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仓储设施、包装物流、实用农机具等,还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
 
  3、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而这无不得益于台湾农业的科技创新及其应用。随着台湾现代农业的纵深发展,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台湾从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源资源,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在高新技术方面,台湾积极发展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台湾农委会采用航空遥测技术,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目前用在农业生产上的自动技术还有农作物受灾预测及遥测、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等。在生物技术上,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甘蔗、花椰菜、抗病木瓜,以组培方式培育出果树、花卉的种苗,对于动物防疫已完成了“六合一”疫苗的开发和畜产品药物残留检验试剂的研制。
 
  4、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健全且管理严格
 
  追求农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是台湾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为了台湾现代农业的精致化和可持续发展,台湾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视。首先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安全标准。目前针对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规有:《食品卫生管理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农药残留检测要点》、《蔬菜安全管理办法》等等。根据农业生产、流通和检验工作的需要,针对20种不同作物、289种农药,制定了1149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其次是农产品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分别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同时健全了药物残留监测体系,严格把好农产品的生产和入场质量安全关,台湾各市县设有18个农药检测中心、14个农药检测站,各镇市农会、合作农场、农产品贸易市场均有农药残留生化检验站。再次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论证上,在农业生产中努力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在农产品的包装方面亦实行分级制,各等级中其形状、大小、颜色、成熟度等各种指标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果蔬方面推行GAP(吉园圃)、CAS(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有机蔬菜的认证,并规定要求在每一个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绿灯”(表明是每日必须选用的养生保健食物)、“黄灯”(表示是高速营养、需酌量食用的食物)和“蓝灯”(表示有品牌、经安全认证的生鲜及优良加工食品)。近年来台湾的有机蔬菜业发展较快,主要实行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的全天然栽培措施,生产的蔬菜新鲜、优质、卫生,目前台湾有机蔬菜面积达588公顷,全台湾设有200多家有机蔬菜专卖店。四是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台湾的所有蔬果批发市场均设有农药残留超标快速检验室,对进场交易的果菜进行抽样快速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若经确认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者,供应人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相关的法律责任,重者可被判刑。进入市场的产品均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注明了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编号)、产品等级、供应市场,这样在产品检测发现有质量问题后,就很容易追溯到产品的生产者,因而能准确地追查责任人。五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质量意识较强,通过考察发现,现在的台湾的农业生产者及其经营者的质量意识普遍较强,他们都知道不注重产品质量就会失去市场,就会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因而大多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和规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5、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点,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发展策略,使产、加、销一体化,通过发展食品加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6、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设在农会、合作社等之下的产销组织)。批发市场是最主要的形式,花卉、蔬果、肉品、鱼货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交易。目前台湾各镇区域均设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可谓品种齐全、网络健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各农会下设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他们都是以区域内的骨干农户牵头,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完全实现产业化运作,支撑和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台湾当局对农产品的运销组织体系十分支持,在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从规划、建设、运行、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大力予以鼓励和扶持。台湾的农产品运销组织体系具有明显的公用事业的特征,但其资本都以民资为主,其运行都为民营性质。因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之下,台湾的农产品运销组织运行较为规范、高效,完全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标,农业生产者无任何的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7、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已是高度市场化,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台湾农产品最大的劣势是生产成本较高,使得台湾农业所遭受的冲击最大,因而失去了比较优势。为了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台湾当局提出了“精致农业”的口号,致力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精致农业。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优质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所在。其特点有:一是先进实用高效的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应用,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真正实现了政府支持、农会推动,农民自觉运用之效能作用。二是健全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和质量安全管理及其监测体系,保证了农产品的货畅其流,安全无虑。三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和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四是从业人员的高素质,目前台湾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都比较高,农会的工作人员都须是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有资格从业,而广大农民普遍具有自觉的质量意识行为,协同配合农会及其产销组织的意识很强。五是优化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目前台湾有效压缩了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现在再也难以看到成片大面积的水稻、麦子等大宗农作物,代之出现的颇具南方特色的蔬菜、水果产业日益兴旺发达,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粮经比例。六是发达的农业资讯信息服务体系,其中有为农民提供切实可行农业信息服务的农业产销班资讯服务网,有为农民提供市场行情的农产品市场行销资讯系统,台湾农委会还成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团”,配合推动运用电子交易与发展网络电子商务,以建立电子化运销体系。现已开发完成的“鲜绿生活馆电子购物中心”——真情食品馆,辅导及促销各地农会的农产品,农民也可直接主动参与上网推销自己的产品。
 
  8、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胜地等几种类型。按规模大小有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休闲农渔园区等三个等级。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举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台湾当局对休闲农业的展望目标是:整合政府相关计划为主轴,以团队辅导、永续经营为方针,创造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级产业,创造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农村社会,以此再造农村希望,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化、国际化。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的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特色,已逐步为社会广泛认知认同。
 
  四、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考察,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做法对我们启发很大,值得借鉴学习。
 
  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都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弱质性亦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对此,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大对农业扶持的政策,诸如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水稻种植直补等政策,收到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讲,我国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与台湾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扶持政策的力度不够、农民收入来自于政策性因素不多。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应充分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扶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保险,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2、重视农业的质量安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台湾曾面临与我们相似的矛盾和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不合格产品的比例一度高达30%以上,此后台湾采取一系列质量安全和管理办法,对我们很有启发。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借鉴台湾农业的做法,首先要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加快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修订和施行。其次要加强检测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的工作水平。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要以生产基地和市场入手,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市场准入制度。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生产。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五是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
 
  3、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台湾的农会组织对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凸显。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完善,我国目前也应运而生了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但总体来看,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仍然存在着网络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缺乏政府扶持、运行规范欠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缺少能真正代表农业生产者利益、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的组织机构,现有的大多农业合作组织往往只讲形式、不求实事而徒有虚名。对此,我们应当借鉴台湾的做法,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组织、网络、资金、税费、服务、功能、法规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和完善提高,实现农业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从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生产经营中介和支撑的管理服务组织机构,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4、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产后农业
 
  多年来,台湾重视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不断完善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条龙的农产品三级运销系统,实现产、加、销一元化。这与我们大陆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大陆近年来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潮,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前、产中、产后缺乏有效链节,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农业的产前产后尤其是产后欠发达,难以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对此,一要重点培植和扶持发展具有带动辐射能力、有使农产品加工增值、有品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和贸易龙头企业,即是要做好农业产后的这篇大文章。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上对龙头,下接农户,真正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中介和纽带作用。
 
  5、加强标准化建设,开创“二高一优”农业新局面
 
  台湾对农业的质量管理、产业化运作和精致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的发展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大陆农业借鉴运用。大陆农业的发展,应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对此,应当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是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贡献份额。二是站在现代科技农业的高度,制定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加大农业标准的落实和运用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标准化。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追求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兼顾生活和生态平衡。四是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运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农业。五是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产前、产中、产后的同步协调发展,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农业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二高一优”的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6、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
 
  台湾新兴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我们亦是一种启迪,可以说,发展休闲农业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方向。休闲农业一般具有提供休闲场所、教育市民、认识农业、体验农村生活、维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农业收益等多种功能,可以说,发展精致休闲农业与我国目前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相一致。而我们全国各地的农垦大多或是地处江海河湖之畔,或是位于高山峻岭之中,或是处在茫茫草原之上,或是拥有广袤肥沃的希望田野,他们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良好,因而在农垦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全国农垦、包括广大农村,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对此,应统筹规划,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农场(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特色产品、农场(农村)空间出让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旅游者实现体验农耕、休憩健身、回归自然、休生养性。当然,发展休闲农业要能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使之真正能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实现养生、休闲、效益共赢的目标。
 
  7、加强两岸的经贸合作,加大对台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随着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合作亦是愈加宽泛和深化。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台湾有很多的农业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对大陆的发展充满好奇和关注,而谈及到大陆投资农业又是十分有意向,充满期待。大陆的南部很多地区与台湾的地理、气候特征较为相近,因而合作投资共同开发蔬菜、水果等产业的条件较好,双方合作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台湾与大陆其他地区亦有很多投资合作的发展机会,比如发展精致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组建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组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企业、发挥各自所长,搞农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还可共同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禽产业。总之,大陆与台湾农业的合作潜力很大,机会很多,又有较好的合作愿景和发展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对到大陆投资农业是有条件限制的,在招商引资中要注意分析论证,趋利避害,以免产生不必要麻烦和挫折,造成意外的损失。
 
                    
考察组成员名单:
湖南省农垦局副局长,李志宏
江苏省淮海农场副场长,王立新
江苏省东辛农场副场长,孙良和
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场长,王聚福
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志成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敏
 
执 笔:王立新 李志宏
竹北市主席与代表团互赠纪念品
参观花卉生产基地
考察蔬菜运销班
垦丁休闲渔业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