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转换机制搞活企业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772

我场位于中国"荔枝之乡"的广西灵山县境内,地处广西"金三角"(防城、钦州、北海)腹地。创建于1952年,现有人口3250人,在职职工1014人,离退休人员596人,全场土地总面积3.15万亩。   华山农场建场初期经营橡胶,由于气候不宜,于50年代后期改种柑桔,鼎盛时期柑桔面积7800多亩。最高年产鲜果983万公斤,年利润499万元。我场在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的30年柑桔生产经营期间,年年盈利,累计实现利润2936万元,上缴税利1700多万元,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水果生产出口基地,广西垦区盈利大户,为国家作出了应有贡献,曾被评为全国农垦红旗单位,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80年代后期,因受柑桔"绝症"黄龙病的危害,全场7800多亩果树短短三年间全遭毁灭,由于作物结构单一,主业遭灾,农场经济一落千丈,从1989年起,农场连年亏损,到1991年各种债务高达1200万元,华山农场无可奈何陷入贫困。   1991年,我场被纳入全国边境五垦区138家贫困农场,实施脱贫开发后,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我场脱贫经济开发取得了可喜成效。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新确立了以南亚热带优质水果荔枝、龙眼为主的支柱产业,各种水果总面积15000多亩,价值近亿元。扶贫前光秃秃的山丘被绿油油的摇钱树覆盖,80%以上的果树已进入投产期,水果产量逐年增加(正常年份水果产量3000吨),预计2001年水果产量1000吨,比1991年增长4.2倍,生猪出栏计划1万头,比1990年增长258%,工业生产上不仅提高了罐头、凉果生产能力,还新增了1000吨干果加工生产能力,预计经营总收入1800万元,经营持平力争盈利。职工收入稳定提高,劳均收入预计4500元,比1990年增长2.9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场24个连队实现"三通一用"(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用上清洁的自来水),实现了脱贫的基本任务,并为奔小康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一、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柑桔病毁后,农场党政领导班子经全面调查了解水果市场发展前景,立足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新确立"以南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生产为主,走农工商综合发展道路"的经营方针,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开发种植荔枝、龙眼、芒果、澳州坚果等南亚热带优质水果。1991年纳入国家脱贫开发后,将扶贫政策全面宣传到全体职工群众中去,把党和国家的支持帮助化作精神动力,迅速掀起了第二次创业高潮。   发展生产,人、财、物力不可少,技术更不可缺。荔枝、龙眼以往是爷辈种管、孙子吃的长期作物,要发展人工山地种植,必须解决品种选育、山地移栽、果树抚理、控梢促花、保花保果等技术难题。为解决以上难题,我场组织人员进行了科技攻关。建立优质苗木培育基地,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选60多名文化水平高、素质好的青年在这里工作学习,育苗又育人,不仅研究总结出腋芽对应切接法、品种贴木搭配法、竹篓带土移植法等多项苗木培育新技术,培育大量优质纯正果苗,保证了大面积开发种植需要,现有水果面积优良品种达85%以上,而且还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骨干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成为开发名优水果生产的中坚力量。搞好职工技术培训,走出去,请进来,采用专题讲座、岗位培训、以会代训、参观学习、现场示范、典型引路、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员工技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熟练掌握水果栽培技术,从而使水果速生快长早出效益,荔枝龙眼由以往的种后十多年才开花结果,缩短到现在的四年即可投产。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关心技术人员生活,支持他们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促进生产的发展。多年来,我场技术人员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在荔枝龙眼育苗、定植、防虫防病、果园抚管、控梢促花、保花保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   二、强化管理,抓好服务,促进发展   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强化管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在开发南亚热带优质水果生产、实施"科技兴场"战略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收益。荔枝龙眼种植扶育是我场脱贫开发主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一是搞好计划管理,落实定额,做到专款专用。二是采取两级管理和两级核算,项目计划下达后由生产队组织家庭农场实施,并做好指导检查工作,三是由农场组织场队二级人员定期检查验收,明确奖罚,保证各项投资和技术作业措施按时足额到位,使果树速生快长,早结丰产。近几年来,亩产超千斤,单岗收入(15亩375株为一岗)5万元以上的屡见不鲜,最高收入达7-8万元,1999年荔枝龙眼丰产年,40%以上家庭农场劳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现在大多数职工家庭添置了摩托车、彩电、影碟机、音响等,有些职工购买了商品房或个人自建住房,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脱贫开发中,我场一贯注重抓好服务工作。脱贫开发初期,引导发动和帮助职工发展自营经济,能种则种(果园套种短期经济作物),能养则养,能劳则劳,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以短养长。同时农场对职工生产的甘蔗、木茹、西瓜、木瓜等大宗农副产品进行收购、加工、销售,1996年职工自营收入99.79万元,劳均收入达1503元。近几年来主要是抓好水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帮助职工搞好果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产品供求信息,指导职工及时销售产品,广交国内外客商,提供便利条件吸引他们来场投资经营,努力搞好流通。   三、积极推进改革,搞活企业经营机制   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和促进生产的发展,我场在脱贫开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经营方式。1991年至1994年,推行"联产计奖"、"联产计酬"经营方式,这两种经营方式对加快水果种植和生长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两?quot;由大农场投入,盈亏与职工无关,风险全由农场承担,干好干坏,好岗差岗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1995年至2000年,实行家庭农场租赁承包经营,大农场与家庭农场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农场拥有果树产权,家庭农场缴交租金,拥有果树经营权,实行生产费用、生活费用自理,土地作物承包到户、经济核算到户、经营盈亏到户,这是一次较成功的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农业由"国家经营"改变为"职工经营",把职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脱出来,家庭农场拥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分配权,因而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少职工家庭农场一年收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很快脱贫奔向小康。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00年12月,我场对果树产权进行改革,将1992年底以前农场投资种植的荔枝龙眼,按照不同品种、丰产性能、价格高低等因素,将不同品种果树每株分别作价150元、135元、120元、100元,转站给职工家庭农场。职工交清果树作价款后,果树产权归个人所有,可以继承或转让。果树产权有偿转站后,实行家庭农场自主经营,三费自理(生产费用、生活费用、养老保险含企业负担部分),遵章缴费纳税,自负?鳎?缘7缦铡9?髯骷圩?茫???魑?巳ㄔ鸱置髁耍??魇侵肮じ鋈怂?校?嬲?绷思易髁酥鳎???????钥涨案哒恰9?髯骷鬯?每钕钊?抗榛挂?写?睿?蟠蠹跚崃伺┏〉恼?瘢?⒒?饬司??缦眨?跚崞笠稻??沽Α9?鞑?ㄗ?煤螅?彝ヅ┏〕晌??婧头缦盏墓餐?澹?晌?斡胧谐【赫?木??魈濉9?髯骷圩?茫?蛊渖唐肥粜裕?欣?谧什?牧鞫??欣?俗试吹淖罴雅渲煤托б娴某浞址⒒印N页∷???ㄖ贫雀母铮??戳斯阄髋┛殉て谧魑锊?ㄓ谐プ?玫南壤??玫角?趾陀泄夭棵诺母叨绕兰郏?怀莆??quot;华山模式"。   四、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现资产流动变现   我场场部所在地,自农场成立以后就形成了较大的集市,周边两个镇9个村委近3万群众,在农场幅射带动下,种植水果发展商品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搞活流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场因势利导,于1998年规划并实施华山市场开发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3500多平方米的华山市场已于2000年2月投入使用,年收入近20万元。市场四周商品房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力争在今年底全部建成。已建好的商品房15套1100平方米,面向社会公开标售总价值172万元,预亦土地开发良好的收益。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土地潜力,进行土地的深度开发利用,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以市场为基点,带动商品房开发和小城镇建设,通过改变土地的用途,国有土地盘活了、变现升值了。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城乡经济。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商品房开发,小城镇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经商环境,提高了农场形象,更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发展农场经济,壮大农垦事业。土地是农垦企业最大的财产和资源优势,搞好土地开发利用,必将为我们农垦经济建设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过去十年的脱贫经济开发中,我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自己与自己比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兄弟农场相比,尤其是与先进农场相比差距很大,我们决心不断总结、学习借鉴先进单位做法,取长补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新的二十一世纪共同迈进。 广西华山农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