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小屏幕上的大农垦

时间:2013-09-02 作者:刘艳涛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4049

    提起黑龙江垦区,人们会马上想到,它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方面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园区,黑龙江垦区承担着国家种植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借助遥感、农机GPS定位、3S(GPS、GIS、RS)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一望无际的大农垦日益被“浓缩”到小小的电脑屏幕上。

    在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农业物联网的效用。“3G物联网”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农场实现了水稻育秧智能化监控、标准化作业和精细化管理,调控准确性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水稻育秧大棚内安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和摄像头、控制器,农场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远程监控,还可以远程控制浇灌和开关卷帘等设备……

    垦区大规模大产业的管理需求、现代化国营农场的建设需求、四化同步推进的创新需求,使垦区的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据介绍,垦区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种植面积达4300万亩,有大中型农业机械62309台,农用飞机52架,家庭农场22万个,再加上2380万吨粮食年加工转化能力,和北大荒、完达山等36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这种发展态势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九五”以来,垦区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农业信息化重大科研项目,在现代化国营农场群中实施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垦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和综合技术集成,垦区在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的全程机械化,以及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管理、经营销售、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实现了顶层设计、协同创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转化应用,尤其在信息化与现代化大农业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家种植业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更是为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通过GPS定位,在互联网上可查询作业田块、作业方向、作业速度和农业机械行走等信息,实现了大马力农业机械的工作轨迹可视化,为农机合作社的财务核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008年以来,垦区企业还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

    信息化描绘的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新蓝图已经展开,垦区正致力于打造“智慧垦区”,最终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经营管理智能化、生产措施系统化、信息传递实时化,推动绿色产业体系质量效益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姚远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