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 (2)

时间:2005-04-1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450

       二、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

     ( 一 ) 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

      自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不仅实现快速增长,结构变化显著,而且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了与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体化。

     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保持一致,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由 1992 年的不到 113 亿美元,增长到 2003 年的 212.4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5.8 %;农产品进口由 53 亿美元增加到 18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 12.3 % ( 表 5) 。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 5 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除欧盟、美国、日本之外的第 4 大农产品进口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由 1992 年的 13.3 %,下降到 2003 年的 4.8 %,进口份额由 6.6 %下降到 4.6 %。而在许多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西兰的商品出口总额中,有 59 %是农产品,智利达 39 %,巴西 32 %,澳大利亚 26 %,泰国 17 %,加拿大 13 %,美国 10 %。

      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实绩显示,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 1992-2003 年的 12 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 2426.5 美元,农产品净出口累计 513.3 亿美元,占 21.2 %。其中, 1992 年农产品净出口 26.2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 60 %以上, 2003 年 23.5 亿美元,占 9.2 %。其次,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 2002 年为 1.66 ,相当于 1 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 1.66 美元的经济活动;每 1 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 28 个就业岗位 ( 程国强, 2004) 。表 7 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 76 %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对中国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农产品进口缓解了农业资源短缺压力,促进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 二 ) 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世界贸易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在较大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既充分享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更多的国家受益。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 2003 年中国是除法国外世界上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入国,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 55 %,仅次于德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尽管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加,由 1992 年的 15.8 %,增加到 2003 年的 19.4 % ( 表 9) ,越来越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但相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农业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显著。从国际比较看, 2002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占农业国内增加值的比重只有 9.3 %,而美国为 41.1 %、欧盟 34 %、俄罗斯 36 %。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农业增长更多地依赖内生需求,农业资源主要被配置到解决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与此相反,农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等,农业贸易依存度则高达 99-175 %。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三 ) 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 WTO 的后过渡期

      尽管目前中国农业参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程度相对有限,但实际上,自 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 ,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壁垒已经基本消除。尤其是从 2005 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 WTO 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 WTO “后过渡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第一,农产品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即由加入 WTO 前 2001 年的 23.2 %,经过 2002-2004 三年削减后,降至 2005 年的 15.35 %。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 62 %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第二,自 2004 年起,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已经达到最高点, 2005 年之后将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水平。如小麦 963.6 万吨,大米 532 万吨,玉米 720 万吨,食糖 194.5 万吨,棉花 89.4 万吨,羊毛 28.7 万吨,毛条 8 万吨。除小麦继续保持 90 %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 2005 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 2006 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 9 %的单一关税管理。

      第三,中国承诺自加入 WTO 起,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约束在 8.5 %,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中国加入 WTO 以来,国外具有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中国市场,人们普遍担心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我们以为,这其实存在较大的必然性: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加入 WTO 的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三,加入 WTO 影响的滞后效应,使国际竞争压力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没有表现出来。第三,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在客观上缓解了进口压力。如 2002 年,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受灾严重,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25-30 %,而中国国内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国外粮食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条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中国农民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来保持国内粮食的低价水平,避免了国外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上述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 WTO 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加大。从 2005 年开始,今后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 2216 万吨,占商品量的 15 %。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 ( 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 ) ,则粮食配额数量达 4107 万吨,相当于 2004 年国内粮食总产量的 11.3 % ( 不包括大豆进口, 2004 年 2023 万吨 ) 。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进口粮食占国内生产的 11 %以上,远远超出中国 1996 年提出的 95 %粮食自给率的判断,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这要求中国重新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目标。二是在当前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高价位的背景下,粮食进口将打压国内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不利于国内粮食增产。三是影响政府各项支农政策效应的发挥,尤其会抵消现有粮食扶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06 年中国取消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 (20-70 %不等 ) ,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 2004 年中国农产品进口 280.3 亿美元 ( 比 2003 年同期增长 48.1 % ) ,出口 233.9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9.2 % ) ,逆差 46.4 亿美元 ( 海关总署, 2005) 。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我们初步判断,今后中国农业的进口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 2004 年 4 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 50 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壁垒也呈上升之势。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国际农产品贸易被严重扭曲,多哈谈判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这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第五,从战略上看,在加入 WTO 背景下,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在于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锐的矛盾,主要在于农村人口尚未大规模转移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后大量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如果对经济发展只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往会将农业看成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无足轻重的部门,因此不愿意增加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这显然不利于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发达国家高额补贴的农产品进口冲击下,中国不少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可能面临衰落的危险。这样,受威胁的可能并不是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引起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XBI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