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沃野田畴奏响“丰收曲”——甘肃农垦高质量发展纪实

时间:2023-09-26 作者:洪文泉 来源:甘肃农垦 甘肃日报 点击次数:6774

1953年,甘肃首个国营机械化农场——甘肃省国营黄羊河机械化农场成立。

那一刻起,“甘肃农垦”便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镌刻下一串不懈奋斗的足迹。

之后几十年里,甘肃农垦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直至2010年,甘肃农垦正式转型为企业化经营实体,成为全省唯一的省属国有农业企业集团。

时光荏苒,到今年,甘肃农垦走过了70年。

翻开70年的日历,每一页都写满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写满了气壮山河的建设豪情,写满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决心,也写满了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路上的奋进点滴。

一代代甘肃农垦人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和示范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心使命,把汗水洒在广袤田野,把“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目标放在心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历经70年开发建设,甘肃农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成为甘肃省国有农业经济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70载,走出一条强农之路

金秋时节,甘肃农垦金昌农场里,一派丰收景象。一台台大型农机来回忙碌、一辆辆满载着秋收果蔬的运输车不断穿行。

“12小时就收割小麦150亩!”金昌农场种植大户王维龙对今年夏收期间曾大出风头的GM100型收割机赞叹有加。

“以前十几天都干不完的活儿,如今一天就能干完。”王维龙说,新型收割机打出来的麦粒干净,麦秆则可以直接用于加工青贮饲料。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前,大农机作业基本覆盖甘肃农垦下属农场主栽作物耕种管收全过程,全垦区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配套建成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面积65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小麦、马铃薯、玉米、食葵等大宗农作物达到100%,居全省前列。

仓廪实,天下安。“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当下甘肃作为农业大省的主动担当,更是源于历史经验的行动自觉。”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说。

70年来,甘肃农垦人接力奋斗,改变了昔日“靠天吃饭”的境况,如今甘肃农垦垦区年播种面积11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甘肃农垦发展蓝图上,不仅要成为甘肃“大粮仓”,更要建设成为大企业、大产业、大集团、大集群、大品牌、大市场。

“十三五”以来,集团投资近20亿元,加快培育壮大畜牧产业,截至去年底,奶牛存栏4.3万头,年产销生鲜乳30万吨、各类乳制品15万吨,庄园牧场荣获“全国优秀乳品加工企业”、天牧乳业被评为“中国农垦标杆牧场”。

立足甘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集团建成饮马牧业和祁连牧业两个集育种育肥销售为一体的肉牛养殖场,建成以亚盛田园牧歌为龙头的规模化饲草料基地35万亩;

莫高葡萄酒产销量占全省份额近60%,品牌价值218亿元,连续十年蝉联“中国葡萄酒品牌价值第三”;

亚盛种业现已建成玉米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占全国制种面积的2.5%左右;

葵瓜子、香辛料、甜糯玉米等产品出口贸易全面拓展,2022年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

履行“甘味”品牌推广运营职责,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品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

……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甘肃农垦在农业科技、大型现代农机、现代节水农业、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2022年,甘肃农垦实现营业收入80.2亿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企业贡献奖”荣誉称号,亚盛股份荣登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位列第258位。


70载,走出一条富民之路

从“种上口粮吃饱肚子”到“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再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在发展,陇原大地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省10个市州、30个县市区拥有国有土地726.02万亩,区域内总人口9.57万……作为甘肃省农业企业的“航母”,助农增收始终是甘肃农垦扛在肩头的责任。

秋日里,走进甘肃农垦永昌农场东寨分场,鲜嫩的蔬菜迎来丰收。

“今年农场种植露地蔬菜近4000亩,大棚种植的贝贝南瓜、铁皮西红柿喜获丰收。”永昌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雷靖说,采摘季节每天为周边群众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永昌农场种植规模持续扩大,设施农业广泛应用,98座大棚无一闲置,全部用于育苗和栽种。周边群众投身现代化农业,赚钱养家两不误。

从祁连山下到黄河之畔,沃野田畴生机勃勃,处处写下甘肃农垦助农富农的生动注脚。

“十三五”期间,甘肃农垦对口帮扶秦安县283户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助力宕昌县拓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渠道,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十四五”以来,甘肃农垦把“为农服务”的文章写在田间地头,先后成立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以垦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通过代耕、代种、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等形式示范推广大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

2022年,累计完成农业技术服务面积近10万亩,飞防植保面积突破5万亩,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促农增收20亿元。

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甘肃农垦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垦区周边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垦企业成为辐射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窗口”。

70年里,垦区的地从荒滩变成了高标准农田,铁锹锄头换成了现代化大型农机,职工从“破帐篷”搬进新楼房,周边农民群众依托农垦企业就业增收致富。

今天,甘肃农垦已建成3个国家级、1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成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打造了“莫高”“黄羊河”“条山”“普安康”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0多个省级著名商标。

从“为国务农”到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甘肃农垦铺就了一条承载垦区职工和周边农民群众通往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富农之路。

70载,走出一条改革之路

改革创新,是甘肃农垦的优良传统。

通过改革,甘肃农垦化解曾经政企不分、企业经营弱化、效益不佳等弊端,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近年来,甘肃农垦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稳步提升。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张懿笃说,甘肃农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面完成8类99项改革任务,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25项,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

通过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甘肃农垦土地资源统一经营面积达到70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63%,农资统购统销、农产品统一销售达到90%。

实施科技驱动创新战略,肩负国家特药生产加工的药物碱厂研发新工艺、新项目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企业资产规模从建厂时的4000万元增长到9亿多元,年产值达2亿多元。

如今,甘肃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91个,占主要产品总数的80.5%,黄羊河集团、条山集团2家农场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

随着“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甘肃农垦也进入了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增强‘不进是退、慢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发展理念,在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中找准定位。”张懿笃说,集团将在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增量上下功夫,切实将农垦建设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和最具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出新的成绩。砥砺前行再出发,甘肃农垦的目光更高、志向更远。

——坚守甘肃农业“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使命定位,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上争当先锋,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争挑大梁,在引领全省乡村振兴战略上争当表率,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链融合发展为导向,以项目投资为引擎,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拓市场、树品牌;

——抢抓全省“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政策机遇,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深入推进“政府搭平台、农村建基地、农垦建龙头”的共建模式,开创与属地政府共招商、共引资、共落地的新局面;

——扎实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持续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内部改革,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动力;

……

回望过去,艰苦卓绝、奋斗不息的拓荒印记历历在目;展望未来,胸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的农垦人满怀豪情踏上新征程,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