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机遇 快速提高我国热带农业综合实力

时间:200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87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前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引起了国际上高度关注,这是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加强双方睦邻友好合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和东盟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通过建立各种互惠合作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制定战略规划时的一项重大的政策选择。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疑对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热作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农业资源,我国热区蕴藏着丰富的高价值的热作资源。目前,除了橡胶、剑麻、胡椒、椰子、甘蔗、部分热带亚热带水果以外,其他许多热带农业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热带农产品的价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优势农产品开辟东盟市场乃至其他国际市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热带农业产业将融入东盟的生产和市场体系,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投资我国热带农业资源的开发,扩大热作资源的可利用空间。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有效地促进我国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热带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

      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历史机遇 ,以提高我国热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入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改善优化合作环境,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强化人才培训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热带农业提供人才和核心技术支 撑, 培育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和跨国经营公司 ,多渠道、宽领域地同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实现双赢。

      一、我国热带农产品的现状分析

      1、市场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主要生产国之一。 2003年 我国 热带南亚热带作物总产量 1.48亿吨(不含椰子和花卉),总产值939.82亿元。全国主要热带亚热带作物及其制成品的进口总量774.09万吨,进口总金额254.86亿元;出口总量为77.89万吨,出口总金额34.09亿元。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热带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但许多热带农产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现在, 我国不仅仅是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大国,更是热带农产品的消费大国。从 2001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每年进口的天然橡胶超过120万吨,总价值11亿多美元。每年还要进口3亿多美元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及其制品、11亿多美元的棕油、3亿多美元的木薯及其制品以及0.8亿美元的咖啡、可可和0.7亿美元的椰子及其制品。这些产品绝大部分从东盟国家进口。因为 东盟是世界热带农产品主要生产地区。其天然橡胶、胡椒、椰子、椰子产品、棕油、木薯、菠萝、菠萝罐头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东盟国家天然橡胶总产量( 2004年)和出口量(2003年)分别占世界的76.55%和91.34%;胡椒产量占51.71%,出口量占59.67%;椰子产量占61.45%,椰果和椰油出口量占92.75%;油棕果占世界的83.26%,棕油出口量占90.55%;木薯产量占世界的24.08%,木薯干和木薯淀粉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91.29%和 88.14%;菠萝产量占世界的24.98%,菠萝罐头出口量占78.12%。在10个东盟国家中,热带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较大的国家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其他东盟国家的产量和出口量都不大。

      我国是 13亿人口的大国,对热带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巨大,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对热带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产业结构。 从 2001年起,我国热区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2年后,农业部农垦局(南亚办)又先后实施“天然橡胶行动计划”和“热带水果行动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我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和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建成了一批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优势产品区域性布局。如广东东部的优质沙田柚及优稀水果等生产基地,西部的优质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瓜菜、糖蔗、剑麻、橡胶、南药的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的名特优新水果、花卉生产基地;广西桂东南的荔枝、龙眼、香蕉产业带 ,桂南、桂东南木薯、剑麻主产区, 桂西南 反季节蔬菜主产区;海南 西南部的香蕉种植带,琼南、琼西南的芒果种植带,琼东的菠萝种植区,海南中西部的橡胶种植区,琼东、南、中部的槟榔种植区,海南东部的胡椒、椰子主产区以及东、南部的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福建东南沿海龙眼、荔枝、香蕉、枇杷以及闽南的柚子栽培区;云南以红河为中心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为中心的橡胶、茶叶产业带,以保山、德宏为中心的咖啡、香料产业带以及以文山为中心的南药产业带。

       3、科技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热带农业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橡胶上,重点推广了高效、安全、省工的新割胶体系和配方施肥技术;在热带、南亚热带果树上,重点推广了丰产栽培技术、高接换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果实套袋技术和采收运输保鲜技术;牧草和椰子,则重点推广王草、柱花草、杂交种椰子和矮种椰子等优良品种;蔬菜和花卉,重点推广设施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橡胶新割胶体系为例,五年间( 1999-2003),累计推广面积130万公顷,共增加产量30万吨,减少胶工50万个,增加产值27.59亿元,增收节支36.52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热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中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 7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我国热带农业科技水平与东盟国家相比处于先进水平。东盟国家之间农业科技发展不平衡,给我国与东盟某些国家的技术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4、产品竞争力。 东盟很多国家都是农业国,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好,热带水果、蔬菜、经济作物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了解,目前在泰国 99种主要出口商品中,业绩最好的前17种全部是农产品。我国的热带农产品与东盟农产品强国相比,不论是生产总量还是质量水平均处于不利地位,整体竞争力不强。如果与东盟农产品弱国相比,我国热带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强。我国大宗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菠萝等鲜果都以国内销售为主,少量用于出口。 目前出口量比较大的热带水果有荔枝、龙眼和菠萝,尤其是 菠萝加工品,菠萝罐头、浓缩菠萝汁的出口居世界第六位和第五位,产品免检出口到欧美和亚洲等40多个国家。这说明我国热带水果的国内消费市场巨大,国际市场的空间潜力也很大。东盟实施零关税, 短期内我国热带水果将会受到较大冲击。但 从长远看,我国热带水果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理由是,我国农业部农垦局(南亚办)正在实施“热带水果行动计划”以及出台一系列促进热带水果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将发挥较大的作用。其基本目标是促进水果向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建设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设热带水果良种苗木基地,使良种覆盖率提高到 80%以上,大大提高优质品率;发展无公害水果生产;搞好产后贮藏加工,重点开发热带水果的保鲜技术和用于出口鲜果产品的快速、实用的检验检疫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成立荔枝、龙眼、菠萝、香蕉、芒果等专业协会;建立热带水果出口基地和水果无疫区基地。这些政策措施如果落实到位,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热带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5、机遇与挑战。 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我国要对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国家也向我国开放市场,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热带农业产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扩大我国热带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东盟低成本的农产品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冲击中国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及其产品。尤其对热带水果的冲击更大。因为东盟国家这些水果的生产成本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零关税的条件下进入中国,使我国的特色水果产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而有利条件是,东盟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东盟国家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也可以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分析利弊,知己知彼,才能把握形势,正确应对。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重新确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我国热带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整个热带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

       二、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所面临的新的竞争形势,结合热区实际,我国热带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高热带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基础,以强化产后处理为重点,以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为保障,通过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建立良种与生产示范基地,促进热带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热带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盟经济竞争与合作,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建立和完善产品准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知识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质量监督、产品信息和市场营销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热带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搞好我国同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既是热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争取“桥头堡”地位的需要,又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内调整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热带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分析、解决农业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创造合作的条件和环境;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明确合作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扶持政策,把农业发展规划与农业合作的基地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与农业合作的重大项目结合起来,与国家热作行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加入WTO后过渡期热作的发展对策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和合作重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全面推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发展目标: 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实施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热带农产品预警预报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标准监督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实现以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园为基地、以科技创新与质量标准监督为保障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热带农业产业体系。

      我国热带农业要应对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挑战,就必须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面对中国与东盟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上的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快速提 升我国热带 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进入国际化热带农业大市场 。

       三、提高我国热带农业综合实力的主要对策

       1、做好区域布局规划,突出比较优势,调整热带农业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热带农业结构调整已凸显成效,产业化经营己初具雏形,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商品基地推动型”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东盟零关税后,我们还要考虑东盟市场形成的竞争态势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冲击,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要发展外向型农业,即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原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协调发展,以促进我国热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政府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应从政策上引导加速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增加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热带农产品,应采取鼓励措施,扩大优质产品的种植面积。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农产品中,水果和蔬菜仍属于刚刚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应该从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对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产品,应继续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如天然橡胶等),避免因市场行情波动而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

      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突出“名、特、优、新”,定位国内外两个市场,做到结构调整,能调出特色,调优品质,调高效益,促进热带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化生产。

      2、发展热带农业经营的资本市场,支持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资本不足是制约我国热带农业发展、热带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发展支持农业经营的资本市场。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对农业生产经营中企业的兼并重组要予以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和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前者主要用于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后者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民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立;在银行信贷、政府财政上尽量多向农业倾斜,尤其是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上。通过农业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来解决农业发展的资本制约,从而改善热带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支持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升热带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

       3、建立生物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保护我国热带生物安全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然增加我国与东盟国家人员的往来,种质资源的交换与交流增多,病虫害、有害生物就可能被引进我国。近年,我国的一些部门对植物的引种不够规范,已经引进了一些病虫害,并发生严重危害。例如,海南、广东发生的有害入侵生物椰心叶甲,对棕榈科植物,特别是海南的椰子树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研究与预防工作,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研究,尤其是对引进生物的监测和跟踪研究,建立生物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保护我国热带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4、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的一种制度创新,已经被实践证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农户的专业化、农业的社会化、生产的一体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引导、社会服务、企业带动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产业系统, 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市场带动”、“商品基地推动”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公司 +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等多形式组织方式,建起一批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 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克服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小、组织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进一步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不具备大规模采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和条件的弊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抓好一体化组织建设,其中要重点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尤其要重点吸纳民间和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一大批高起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坚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向集约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强化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市场经营效率,进而提高热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战略

      近两年,由于中国 -东盟“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给我国热带农业发展和热带农产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我们若借此机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就同样可以发挥我国热带农业的比较优势。“走出去”就是要以我为主体,以我们的资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我国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东盟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开发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东盟国家建立我们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产业(这两年广东、云南、广西和海南农垦都已经和正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样,我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得到继续发挥,而且可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增加收入,也可以有效地缓解“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国热带农业的压力。“走出去”战略可以为我国热带农业开辟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引进来”就是一方面引进东盟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另一方面引进原料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行农产品“零关税”后,我国的热带农产品受到一定的冲击。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占农产品加工业的制高点,在热区边境建立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这样又可以推动边贸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建立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一方面可以把我国热带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料和其他产品,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为我国那些难以同东盟国家竞争的热带农产品找到了出路,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的热带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又可以进口东盟国家廉价的农产品,作为我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原料,产品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这样,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摆脱遭受冲击的困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另外,依托农产品加工基地,还可以加强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6、建立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突飞猛进,形成了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应用,产业配套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局面。我国要结合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促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创新投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提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重。要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快技术改造,不断开发新产品,使热带农产品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产品逐步向优质、名牌方向发展。

      7、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农产品标准化问题是影响当前农产品质量、销售、流通和出口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是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国要根据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好优势产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生产销售名牌产品。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出口。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在贯彻实施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参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进口国的标准,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国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把标准化工作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上,并配套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有标可循。

      建立健全权威、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注重效果的原则,建立以国家级检测机构为龙头,其它检测机构为基础,政府监督、行业管理、社会中介服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8、建立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热带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建立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加强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是提高我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的根本出路。

     基本思路 围绕国家目标,通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热带农业科研机构热带高等院校为主体组成的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华南5省区组建的区域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为支撑,以各省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为呼应的若干个国家热带农业科研试验站、若干个省级试验站为基础、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目标 以热带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用 3~5年左右时间,构建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新型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主要内容 1、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知识创新为主 总揽世界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潮流,以现代农业支柱学科群建设为核心整体设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创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国家级热带农业科研机构和部分有条件高校为基础,在海南建立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课题,主要开展基础性工作、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2、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技术创新为主 依据全国热带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综合区划, 围绕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稳定原有的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基础上,以区内具有明显科研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整合区域内国家、部门、地方农业科技力量,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设立 5个区域性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负责区域性的重大农业科技工作,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

      3、国家热带农业综合试验站——直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选择具有代表性、科研优势与研究基础的部分省、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经过调整、优化和加强,建设若干个国家热带农业科研试验站,若干个省级试验站,作为区域内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小区对比试验、技术开发、中试放大、引进示范与应用培训的基地,重点开展区域内优势农产品生产所需科技成果的比对研究、适应性试验、配套化试验、示范试验、推广与培训工作。

      通过上述建设和发展,到若干年后,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衔接,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科技自身发展和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特点的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热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需求的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新阶段热带农业重大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9、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应尽快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加强对热带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推动我国热带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搞活流通。在热带农产品集中产地建立产品批发市场、专用生产资料市场和技术市场。另外,在边贸区建立热带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从东盟国家组织货源用于第三地的出口。其次,要通过在国内外组织、举行各类贸易展览,扩大国内外市场销售,使之成为沟通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桥梁。第三,采取各种措施开拓市场。我国应对于具有出口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拓展出口空间。第四加强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要做好分级工作,改进包装,推行注册商标,尽快与国际接轨。第五建立有效的外贸运行体系。要加强外贸企业龙头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出口加工企业要充分利用出口自营权,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要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国际经贸接轨需要的专业人才。

      10、加快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有效衔接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包括东盟国家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 市场信息服务是政府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方面,是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

      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程。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要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实施监测预警,及时提供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适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尽快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建立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就是要实现信息服务的纵向贯通,形成信息大流通的局面,使用户能以最低的代价,尽可能全面、广泛地获取信息。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