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范小建副部长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时间:2003-10-2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614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2001年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市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7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当前,“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已成为一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证消费安全的“民心工程”。 记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我国农产品发展、保证人民食品安全有何意义? 范小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证消费安全的“民心工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它既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需要,也是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的需要。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必须走抓质量安全提高竞争力的路子。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年发生的“非典”流行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步骤,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记者:农业部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具体作了哪些工作? 范小建:我部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是要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近期主要解决: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和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动物疫病问题;水产品生产过程中药物滥用和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及贝类产品的污染问题;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问题等。 多年来,农业部门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项工作进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我部已组织制定农业国家标准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余项,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行业标准199项,农业地方标准1.6万余项,组建全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多个。标准范围和内容延伸到了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加大了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力度,我们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我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筹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部在全国规划建设了280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其中已有12个质检中心获得国家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175个质检中心获得农业部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同时,各省(区、市)都在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地市县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三)加快认证体系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开始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后,又开始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截止目前,有178个单位26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年产量270万吨;有1929家企业的3427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年实物总量达2500万吨;有22个企业的6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年总产量达7万吨。 (四)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为保护消费者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在认真执行《种子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督、监测力度。2000年起农业部就在全国逐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启动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分别在每年的1、4、7、9、11月份分5次对全国的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进行农药、兽药残留的例行监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有关城市的领导和主管部门,督促其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去年,对18种农药、29种兽药、39种渔药作出了禁止使用规定,对19种农药、8种兽药和5种渔药作出了限制使用规定。 (五)推进农业名牌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是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部从1992年开始,已举办5届农业博览会。在农业博览会上推出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信誉好、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农产品。今年11月11日,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交易会展示、交易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业名牌产品。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已有339家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准备进场参展交易。交易会还将举办贸易日、国际采购洽谈会、投融资论坛、各类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同时,还特邀出席“亚欧农业合作高级别会议”的200多亚欧各国的农业官员与会参观。 (六)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自2001年开始,农业部已在全国创建了2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86个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1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在23个畜产品主产省(区、市)实施了动物保护工程,建立了5片无规定疫病区。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国基地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七)实施专项整治,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按照从源头入手、抓过程管理的原则,从2002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饲料和畜产品中违禁药物及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污染”等三个专项整治;并启动了“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控计划”,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和监控,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八)加大了宣传培训。在座同志所在的媒体都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别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报道。另外,我们还在《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7频道开设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周刊和专栏,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设立了《无公害食品与质量安全》课程班,委托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无公害食品—蔬菜和水果》科教片。 记者: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如何? 范小建: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监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建立了定期定点的例行监测制度。 2001年7月开始,对京、津、沪、深四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进行检测,按国家标准判,今年9月份四城市平均合格率为85.6%,比2001年7月提高了28.4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又开始对37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进行检测,9月份37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82.7%,比1月份提高了5.7个百分点;按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判,9月份四城市平均合格率为92.3%,37城市为88.6%。 生猪“瘦肉精”检测合格率也大幅度提高。今年9月京、津、沪、深四城市“瘦肉精”样品检测合格率为98.5%,比2001年7月提高了27.4个百分点。对郑州、杭州等16城市检测,今年9月份合格率为98.6%,比今年1月份提高了3.3个百分点。 记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范小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经历了大幅度提高之后,进入了徘徊爬坡阶段。今年四次例行监测结果表明,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处于徘徊状态。有些省会城市如南宁、南昌、乌鲁木齐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居高不下。造成徘徊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不适应;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不适应;农产品市场管理和流通方式不适应;法制建设不适应,没有形成严格的准入制度。下一步我们准备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一头继续抓工作基础较好的京、津、沪、深四城市,完善制度,落实综合措施,一手抓基地,一手抓市场准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一头抓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省、区,帮助他们查找原因,找准薄弱环节,研究对策,落实措施,尽快扭转局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总体上讲,我们要继续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强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进程,目前我部已完成立法前期的起草、专家讨论、多方面征求意见、调研等工作,形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征求意见第二稿,已印发各省、区、市和有关部委征求意见,我部进一步修改后,将尽快上报,争取尽早出台。 (二)加快标准、检测、认证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是完善检验检测体系。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 三是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在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 (三)强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我部将继续分期分批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前几年工作基础上,今年我部又创建了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60个。为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监督管理,9月27日,我部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查的通知》,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落实无公害生产要求的各项措施。 (四)大力推进无公害认证工作 目前,放心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认证机构多,标志多。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农业部要加快推进无公害认证工作。一是要积极扩大认证范围,抓紧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主要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基本健全的目标;二是尽快解决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地方已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要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统一到全国认证上来,实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三是要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认证后的跟踪管理,确保认证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 (五)以产地编码和标签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保障消费安全,我部将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认真总结江苏、北京等地的开展市场准入工作的成功经验,有组织地在全国示范推广,严把市场这个关口。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旨在通过产地编码和农产品标签追溯农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的相关信息,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追根溯源,追查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责任。农业投入品也正在考虑推行类似的办法。 (六)深入开展例行监测工作 开展例行监测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跟踪监督的有效形式。要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继续做好37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定点监测,重点检测蔬菜的有机磷等高毒农药、生猪的“瘦肉精”、水产品的氯霉素残留。对问题比较严重、整治效果不明显的城市要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二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重点检测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产品,依法加强市场整顿和管理;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重点检测大中城市郊区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检测项目以土壤中的重金属为主;四是积极稳妥地探索信息公布的形式,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落实,有效地监督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关链接: 江苏省各地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工作 江苏各级政府把市场准入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在去年136家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试点基础上今年新增准入试点市场303家,新增市场配备检测仪器307台套、检测人员464人,共设立放心农产品交易区近32万平方米,全省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工作稳步推进。 1.加强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化。连云港市开展“肉菜粮放心工程”,在各大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实行“一单、一卡、一帐”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建立“六个一”管理体系,即:一位领导专抓、一名专职检测员、一套检测仪器、一间检测室、一本监测台帐、一套管理制度。 2.统一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化。扬州市对开展准入的试点市场按照挂牌、专销区、管理制度、检测人员、台帐“五统一”的要求开展市场准入工作,实行市场准入工作标准化。 3.签发“身份证”,质量控制智能化。南京市对进入全市各试点市场交易的光洋蔬菜生产基地、顶山防虫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18家农产品生产基地、营销大户的农产品发放IC卡,持卡进场。IC卡内输入编号代码、产品产地、责任人(经销商)、身份证号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严格农产品生产、经营登记,实现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质量追溯。 4.产销对接,农产品营销现代化。盐城市在市区建立市级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并成立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设立“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和“放心肉专卖连锁店”以“放心”牌为营销品牌,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分店销售,实现了优质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目前盐城市已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加入连锁店,实现优质优价,每月销售大米近千吨。 北京市积极组织实施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食品放心工程” 北京市根据“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首先围绕广大消费者最关心,与百姓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肉、菜产品,实施了“场厂挂钩”——即屠宰厂和市场的挂钩,“场地挂钩”——即蔬菜市场和生产基地的挂钩。目前,北京21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与兄弟省市的生产基地和35家外埠大型生猪屠宰厂建立了产销联合机制,保证进入北京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初步形成了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调控的准入制度。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北京市还成立了食品专家指导组,定期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分析,采取了基地产品备案、包装进京、品牌商品、全程追溯等机制来监管市场农产品质量,树立了首都市场既严格标准,又公开、公正的开放形象。实施市场准入以来,有关执法部门在1300个有形市场推广了索证索票制度,对787家违规企业下发了警告或改正通知书,对103户违法企业立案查处,关闭了本市20家不达标的定点屠宰厂。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来源:农业部)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