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加快厦门农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一)(1998)

时间:2002-08-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06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地处特区的厦门农垦如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基本思路供决策参考。   一、 厦门农垦发展现状   (一) 基本概况。   厦门农垦创建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现有6个国有农场和一个农垦工商公司;人口17629在职职工4800人,退休职工1219人;土地总面积11.2万亩,其中耕地1.3万亩,林地4.6万亩,果园近2万亩;资产总值4925万元。场内办有中学一所,小学11所和10个医疗所。农场管辖43个自然村,其中有4个属集体性质的。   (二) 改革与发展主要成就。   厦门农能动二十处来坚持改革开放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克服了旧体制存在的"一统(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二平(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三单(单一经营格局)四纯(纯而又纯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结构模式)"的弊端,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特别是"八五"以来厦门农垦整体实力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1. 经济总量扩大,发展速度加快。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0.9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八五"以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在10%和12%左右,分别比1979年翻了4翻和4.5翻。   2. 综合实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1997年厦门农垦6个国有5个盈利,完成税752万元,其中国有农场完成利润53万元。   3. 开放开发初具规模,已取得一定成效。多年来招商引资43家,引资总额达2326万美元。农业综合治理发展迅速,仅龙眼新发展面积就达1万多亩,加上原有面积将近2万亩,人均已有一亩多果。   4. 发挥"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作用,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八五"期间全市农垦缴纳各种税金16078万元。并在安置城市劳力、归国难侨和转业军人,进行科技示范和实施"菜篮子工程"等方面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场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近三年来各农场共投入1700万元进行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了农场和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   6. 职工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淡不断提高。1997年全市农垦人均收入3522元(第一农场 人均收入5414元),高出全省农垦平均产水平。第一农场近看来90%职工盖起了新楼房,电话安装入户率近88%。   在新的形势下,农垦对特区有着特殊的作用:一是成为特区第二次创业新的经济增长率点;二是特区下岗再就业的途径之一;三是特区实施"菜篮子工程",保障城乡有效供给的重要基地。   (三) 优势与潜力。   1. 农场地处特区和南亚热带,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优势,而且大部分农场处于开发区或324国道线旁边,交通便捷,信息灵敏,有着其他垦区难以比拟、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 农场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农场逐步形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互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有力农场经济发展后劲。   3. 农场拥有大片土地,这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农场以土管理比农村易于调控,有利于集中开发招商引资。   4. 农垦实行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各业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有利促进经济发展。   5. 农垦软硬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社会治安稳定,职工讲文明,敬重职业道德,有艰苦奋斗精神,已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环境。   (四) 存在问题。   1. 思想观念更新迟缓。部分干部职工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定式,存在等靠要、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和小富即安等思想,缺乏改革竞争意识和开拓地取精神,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2. 农场现有管理体制不顺,政企不分现象较为突出。农场作为企业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大量政府行政和社会职能,致使农场领导无法集中精力抓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   3. 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6个农场现有离退休人员1200多人,每年按最低水平了要发放退休费107万元。此外企业办社会负担也逐年加重,据6个农场统计,"八五"期间因办社会而负担的各项费用达443万元,近两年又急剧增加,1996年为184万元,1997年为191万元,分别占当年农场管理费用比例的32%和37%。   4. 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三个产业结构情况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为69.03∶14.32∶16.65。二、三产业薄弱,影响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5. 人才匮乏。据6个农场统计,现只有各类专业人员31名,其中农业科技人员仅剩6名,凤南、二农、海沧3个场已无1人。由于人才严重不足,已制约了整个垦区的经济发展。   二、 垦区改革的对策   (一) 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精神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下,结合厦门农垦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在改革中应坚持政企分开配套推进,逐步到位和一场一策的原则。改革的目标是打破现有体制的局限怀,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理顺政企关系,加快配套改革等,为特区农垦二次创业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二) 改革的重点及对策。   1. 垦区管理体制改革。   (1) 市级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集团化。   厦门农垦现有管理体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市级农垦管理部门改革的选择,应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向经济实体转化,转制组建厦门市农工商集团,同时争取成立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集体组建形式。成立厦门市家工商集团,同时组建核心企业厦门市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其性质烟有独资企业,公司通过接受厦门市农业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委托,统一经营厦门市农垦的国有资产。集团紧密层企业由现有6个国有农场、市农工商公司7家组成。关紧密层由集团参股的企业组成。松散层由农场区域内外资内联企业或有关联的公司组成。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层组织结构的企业群体。   集团成立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培育,理应剥离农垦管理体制部门行政和所属农场的社区管理职能。但考虑到农垦既有企业性,又有社会性和区域性等特点。这种"剥离"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有个过渡过程。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成立集团后,继续保留市农垦管理部门的牌子,行使有关的管理职能。   (2) 成立厦门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绿色食品是农业部农能动局于1990年率先在农垦系统提出并开发的,因其是安全、优质、无污染食品,不仅顺应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绿色食品逐步形成融环境、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卫生、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重要产业和优势产品群。   厦门作为食品加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绿色食品有特殊意义,因此,应尽快成立厦门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心"为市农业局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设在农垦站,人员由农垦站调剂解决,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核拨。   (3) 农垦社会职能剥离逐步政府化,一方面要上交各种税费,另一方面要 承担有责无权的行政和社会职能,这种不合理双重负担,使大多数农场既要管理企业,又要管理社会,尤其是大量的社会行政工作分散了主要领导的精力,场长很大程度干着"镇长"的工作。据统计全系统的管理人员56%承担社会性工作,管理费用192万元,上总管理体制费用的37%。凤南农场带4个行政村,总人口7130人,除了党务工作、村务指导和监督,专门设立村务股、计生办、林为站、人武部等服务性工作机构,一年负担4个行政村工资总额为21万元,每年二税三金征收工作、创文明片区活动,普查、计划生育、五保户、换届选举、配合区各项中心工作等项补贴和负责村两委(包括退养的两委)工资的45%等,农场要花24万元,这二项共付出费用45万元。   为了解决农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矛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剥离的现实状况,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模式之一:将行政性、社会性职能从农场中分离出来,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专司农场院区域的内政权和社会性职能,作为过渡;并建立融农工商和产加销一体的农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社会和农场公司共设一个党委,统一对社区工作实施领导和对公司工作进行监督。对社区委员会应赋予相当镇级政府管理职能,人员从现有农场内部调配,并给予一定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和费用由市财政全额拨付。   模式之二:政府明确授权农场行使政府部分管理职能如财税、工商、土地职能等,设立一级财政,享有乡镇财税返还政策。这种改革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农场用自己的收入办自己的事,只涉及到地方利益的分割,把地方代替国家收缴农场的税收交还农场代替国家收缴,并按规定上缴和提留,把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归还农场,用于解决农场社区社会和行政性事业开支,这样既加强了农场政权建设,又减轻了农场负担,有利于农场发展,这种模式较适应目前垦区发展水平,也是被其它垦区实践证明较为理想的模式。   模式之三:各农场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由集团统一安排,调配,经费由集团公司垫付,会计年度结束时从农场上缴各镇、区的掊收总额之中返还30%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用于各场办社会补贴。   2. 垦区配套改革。   (1) 职工退休养老实行多样化。   到目前为止,除农垦工商公司参加市能统筹外, 垦区6个农场还没有加入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根据厦劳险(98)008和厦社保(97)012号文规定,凡要参加社保的职工,应按标准补交10年保险统筹费,经测算垦区需补缴2800多万元,按垦区目前的经济实力无力承受。因此,垦区退休养老方面的改革,只能是从实际出发,分三种形式解决。   一是6个农场在职及已离退休班干部和管理人员参加市社会养老保险。根据各场院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先解决班干部和管理人员(包括已离退休)参保问题。目前全系统在职干部工资为985元作为缴费标准按22%计算,其中企业负担17%,个人负担5%,全系统193人参保,38.8万元,个人负担14.4万元。按厦劳险(98)008、厦社保(97)012号文规定,凡要参加市社会人养老保险的职工,应按标准补交保险费,经测算单位一次性应补交184万元,个人一次性应补交28无元,参保以后,退休的干部和管理人员每月可向社保单位领取养老金600-750元。   二是凤南农场由于职工人数少,且多属知青和外来职工,可参加同安区属集体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经测算,一次性补交10年,应交保险费120万元,参保后161名在职工人农场每年负担保险费19.5万元,职工个人部份负担5.7万元。现农场经济尚可承受,职工退休后每月可向社保单位领出320元左右,比现有领取的生活补助费高出200元左右,达到职工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稳定农场队伍的目我。   三是其余5个农场的中工,实行以地以果养人养老等办法。办法一:实行以地以果养人养老,割断职工与农场的工资、退休费、医疗费等经济关系,既使农场轻装上阵,又使职工真正自主经营。办法二:退休农工,争取在市财政的补助下,一次性买断退休费用,并置换其身份,对在职农工,则实行以地以果养人养老。办法三:若实行以上两种办法有困难,农场可组织职工参加农村民政养老保险或在场内建立"退休基金会",农场给予适当补助。三种办法各有利弊,办法一操作方便,但退休金人员分地分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办法二克服了办法一缺点,但农场和市财政需要一定的资金补助。办法三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保障水平和保险能力有限。因此,根据厦市财政状况较好的情况,办法二应是较理想的选择。   (2) 医疗制度改革。   1997年各农场干部和管理人员(含退休干部和管理人员)参加市医疗保险统筹,粉理了IC卡,农场农工则实行医疗费按月包干,住院限额报销的做法。据6个农场统计,每年医疗费支出高达63万元,若不加以改革,农场将不堪重负。据测算,6个农场农工若参加市级医疗统筹,年需出资约300万元,农场根本无力承担。改革的办法:一是实施以地以果养人,买断退休费改革的农场,发动职工成立合作医疗基金会,农场每年划拨一定资金补助,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二是实施以地以果养人养老有困难的农场,农工医药费采取按月包干,住院费按工龄段比例报销办法。   (3) 住房制度改革。   目前部分农场职工住房还是公有,住房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应加快改革步伐。要把住房折价,产权转让给职工,鼓励职工自建住房。改革的方向是自筹自建,农场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城镇建设,参照利用乡村奔小康的一些优惠政策,建好农场新村。   3.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对厦门农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非国有经济途径:一是大力兴办三资产企业,从厦门垦区6个农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有的农场三资经济比重已占全场经济总量的50%以上,有的则几乎是空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档次和水平,争取到2000年,三资经济份额占垦区经济的60%以上。二是结合农场二、三产业企业改革,使一些更适合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和混合经济组织经营的国有场办企业转为非国有性质或混合型经济。三是鼓励职工充分利用农场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兴办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农场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四是鼓励职工自费进行开发性生产,发展自营经济。使垦区经济形成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格局。   三、 厦门垦区经济发展思路   厦门垦区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厦门地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努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走可持续发展、有垦区特色的路子,建立外币中型现代化都市农业。实现经济增量,资壮志凌云值,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把厦门国有农场建成文明、繁荣、富裕的小城镇。   厦门农垦经济发展目标:计划到本世纪末和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1.2亿元和3.6亿元,年递增10%;利税分别达950万元和2000万元,年递增8%;出口商品总额达1000万元和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40%和50%,商品率分别达80%和85%,科技贡献率分别达50%和60%,人均收入分别达5000元和1.1万元。 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一)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 选准8个主导产业和产品。根据垦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各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水果业、畜牧业、蔬菜业、花卉药材业4个主导产业和优质龙眼、禽畜、名优蔬菜和药材、花卉4个主导产品。   2. 建设四大产业化基地。   --万亩优质龙眼基地。重点选择一农、二农、凤南、大帽山、白沙仑等农场有计划内地对现有龙眼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引进优质品种,提高龙眼品质和经济价值。   --万头生猪生产和繁育基地,重点选择凤南农场为现代农牧示范基地,建立生猪饲养场和生猪原种场,为市场提供肉类和种苗。   --3000亩优质蔬菜基地。重点选择凤南、大帽山、白沙仑、二农等农场发展优质蔬菜的反季蔬菜,并在大帽山建立药材基地。重点发展杜仲、肉桂等中药,使其成为闽南地区中药重要基地。   --千亩花卉基地。重点选择凤南、海沧农场发展名优花卉、绿化苗木、绿化草坪等。   1. 建立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厦门垦区实际,在一农建立龙眼等水果保鲜厂,在凤南农场建立农牧业发展中心,在大帽山农场建立蔬菜(大蒜)深加工企业。   2. 建立产业化区域性经济,以厦门阴云区的优势产业为龙头,把基地从胃缶周边乡(镇)、周边县(市)延伸,逐步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实现兴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带动农场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垦区产业结构。方向是着力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兴办第三产业。   在农业方面。龙眼已成为垦区种植业的支柱产业,今后应巩固现有面积的其础上,重点改造一批低产果园和对幼龄龙眼树管理,主攻单产,逐步调整多种结构,不断提高龙眼品质。同时为避免水果品种趋向单一,应适当发展南亚热带名特优新等高效水果,如台湾洋香瓜、芭乐、洋桃、黑珍珠莲雾、紫花芒果、美国黑李等。并形成一定规模,这样既可满足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畜牧业是垦区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养猪业和养禽业,并争取纳入?quot;菜篮子工程"计划的盘子,争取资金支持,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   在工业方面。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对现有场办进行"三改一加强",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适当发展少污染有市场,以自有资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两头在外"加工业。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骨干企业,争创名牌。新办的工业企业都应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势。   在三产方面。要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发展项目主要有:海沧农业大观园,特色休闲娱乐业,房地产各餐饮业等。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勤和就业比重,推动农场经济全面繁荣。发展第三产业不能仅限于农场范围,要敢于走出农场,在市区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形式上采取农场、集体、私营、个体一几个轮子一起转动。使垦区三产发展有新的突破。   (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闽南侨、台、特优势,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档次和水平。鼓励 外商嫁接农场弱质老企业和从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性生产,以及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的出口创汇加工项目。招商引资不仅要制定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还要努力做好招商后服务工作,加强对外资企业管理,依据有关政策,保护外资企业界的合法权益,使外商引得进、留得住。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