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1960年邓小平视察海南:包产到户先搞试验看看

时间:2009-09-21 作者:魏如松 来源: 点击次数:3139

    中新海南网9月21日电 据海南日报报道,49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来到海南,对海南进行了数天视察。当年小平同志在万宁农场留下的几张照片,是他视察海南的珍贵历史镜头。

  在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何如伟家中,一张老照片引起了何老对往事的回忆。

  照片中,邓小平正聚精会神地观看一棵正在出胶的橡胶树。围绕在小平同志四周的,有李先念、陶铸等人。

  看到这张熟悉的老照片,何如伟显得异常激动,“这是1960年1月,小平同志视察万宁南林农场时照的。”

  何如伟当时担任万宁县委第一书记,他全程陪同了小平同志在万宁的视察工作。

  腿伤拄着拐杖考察

  1960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海南岛南端的三亚。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编审处处长赖永生告诉记者,“第二天,邓小平在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陪同下,来到海军榆林军港视察,欣然登上猎潜艇驶向外海巡视。下午,邓小平视察鹿回头农场,并看望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黎族群众。”

  邓小平此次视察海南,从三亚由南向北,先后前往万宁、琼海、海口等地考察。在万宁,当时担任万宁县委第一书记的何如伟全程陪同邓小平视察,有幸目睹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49年弹指一挥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已经83岁的何如伟说,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如今犹在眼前。

  何如伟回忆说,1月31日,一夜大雨后,天气转晴,邓小平一行从三亚乘车来到万宁,“当天上午10点多钟,邓小平在陶铸等人陪同下,来到南林农场。”

  何如伟和县里的领导早早就在高隆洋等候,“邓小平穿着一件白色衬衣,因为腿伤刚愈,拄着一根拐杖,精神看上去很好。”

  一下车,陪同视察的陶铸就发现田里的水稻长势不好,随即问何如伟:“为什么田里的水稻长得不怎么好?”

  何如伟回答说,“这100多亩水稻田,因为土地酸性大,无论怎么管,叶子总是发红,水稻的长势不太好。”

  “不从主观找原因,我看是你们管理没有抓好,没有做好工作嘛。”陶铸对何如伟的回答很不满意。

  看到陶铸发了火,何如伟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现场气氛十分尴尬。

  这时,邓小平出来打圆场,“没关系,加加肥就好了。”

  简单的一句话,给何如伟解了围。即使在快要过去50年之后想起这件往事,何如伟心头仍是充满暖意。

  鼓励胶工管好胶林

  在何如伟及农场负责人引领下,邓小平一行参观了高隆橡胶园,观看了割胶工人示范割胶,并详细询问橡胶的种植、生长情况。

  南林农场海南农垦创建最早的橡胶场之一,何如伟告诉记者,“南林农场对国家的贡献,远远不只是出产品,创造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南林在全国农垦战线中起到了标杆、旗帜的作用。”

  从1950年代起,南林农场一直是全国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老一辈革命家高度关注着这片土地。胶林里,留下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足迹。

  “早在小平同志到来之前,农场领导就通知技术过硬的割胶工人做好准备,清理胶林。当天吃过早餐后,农场的同志就一起到路边等候了。”何如伟回忆,在观看工人割胶时,小平同志非常认真,随着工人熟练操作胶刀,橡胶树的树皮一片片脱落,乳白色的胶水渗了出来。

  小平同志一边捡起树皮查看,一边还询问割胶工人这些橡胶树是何时种植的?提炼一斤干胶需要多少斤胶水?

  何如伟回忆,邓小平很关心割胶工人,他握着工人们的手嘘寒问暖,勉励大家,管理好胶林,为国家多创造财富。

  在听完农场负责人的有关介绍后,邓小平说:橡胶是大有可为的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兴隆咖啡香得很嘛

  离开南林农场橡胶林,邓小平一行向兴隆华侨农场进发。

  兴隆,山清水秀,美丽的太阳河把兴隆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东部风光旖旎,温泉神奇,西部山势起伏,绵延不断。

  兴隆华侨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安置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侨眷而专门设立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难侨在此扎根,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是著名的“归侨之家”。

  邓小平到达兴隆后,来到温泉招待所,当时温泉招待所和现在的星级宾馆相比,条件要简陋得多。

  在会议室里,邓小平首先和广东省、海南区和万宁县领导交谈,听取他们汇报工作。

  何如伟说,“安排首长入座后,第一件事,就是送上泡好的兴隆咖啡。”

  服务人员将精心煮好的兴隆咖啡倒在杯子里,放在小平同志身旁的茶几上。咖啡的香醇顿时弥漫在整个房间,邓小平随即端起咖啡杯,品尝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兴隆咖啡香得很嘛。”

  农场领导向邓小平汇报了自1951年以来归国华侨艰苦建场、勤劳创业的事迹和工作情况。邓小平对归国华侨的创业精神深表赞赏,并指出:兴隆是个地灵人杰的美丽地方,兴隆的发展前景十分远大。

  午饭吃的是万宁当地的面包木薯,以及东山羊、嘉积鸭和文昌鸡等海南名菜。

  午饭后,在万宁县和农场主要领导陪同下,邓小平一行又先后参观了华侨农场的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和热带植物园。

  何如伟回忆,“邓小平主要看了橡胶、可可、咖啡、油棕等热带植物。在咖啡园里,他看到一串串红红的咖啡果后,显得十分兴奋,不禁用手摘下红色的果实,仔细观赏。在植物园,他还看了榴莲、芒果等热带水果,仔细询问了香茅等一些香料及药材的生产情况和用途,他对万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加赞赏。”

  在农场,经过一个小水塘时,农场领导考虑到邓小平因脚伤手拄拐杖不便涉水,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当即摆摆手说:“不要背,我自己能过去。”边说边卷起裤管,自己蹚水过塘。

  珍贵照片失而复得

  作为当时万宁县主要领导,何如伟在兴隆温泉招待所向邓小平汇报了该县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我向小平同志汇报,应群众要求,把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包到户,保证生产会搞好。小平同志听后,很感兴趣地点点头说,‘好,好,你们可以搞试验看看’。”

  有了邓小平这句话,何如伟随后开始在万宁搞试点,大胆实行包产到户。

  谈到这里,何如伟讲了一段小插曲,在邓小平视察万宁之前,刘少奇在1959年也来过万宁,当时刘少奇看何如伟很年轻,就问他有多大。何如伟回答:33岁。刘少奇就讲:很年轻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句“很年轻”就变成了刘少奇说何如伟“年轻有为”,加上接待邓小平这段经历,当时已在海南区党委工作的何如伟被抓回万宁,连续批斗了3个月,“给我定的罪名就是,刘少奇夸我‘年轻有为’,邓小平鼓励我‘包产到户’,说我是刘少奇、邓小平的徒子徒孙。”

  何如伟告诉记者,过去地方条件有限,很少有照相机这种设备,包括邓小平视察万宁留下的照片,都是领导回京之后,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寄来的。

  “文革”中,家中珍藏的刘少奇、邓小平视察万宁的照片,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把这些照片烧掉了。“文革”结束后,何如伟又在档案馆里找到了这些照片,翻拍后,一直珍藏起来。

  1月31日下午,邓小平一行告别依依不舍的归侨们,前往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视察。

  虽然邓小平一行在万宁停留的时间不是很长,但给何如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小平同志听汇报很认真,他的话语不是很多,但提问却很尖锐,总能切中要点。给人的印象是沉着、干练,非常讲究实效。”

  何如伟回忆说,邓小平此行,对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深刻,他感受到海南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这也成为邓小平后来倡议开发海南岛,在海南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依据。(记者魏如松)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