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历史见证——柴达木农垦莫河骆驼场的记忆

时间:2020-08-27 作者:杨 林 来源:青海·海西在线 点击次数:8915

为了寻找六十年前修筑青藏公路的英雄们,我们当时走进距茶卡十七公里处的莫河畜牧场。当时的开拓者、历史见证人回忆者姚明俊、李得瑜、柴希安,他们三位老人既是当年西北军政委员会进藏运输队的驼工,又是修筑青藏公路的开拓者。  

 

一九五三年,这个甘肃民勤县的农民,从家乡拉着骆驼参加了进藏运输队,从柴达木莫河驼场开始为起点,为西藏人民运送粮食及物资。由于当时路途艰难,骆驼伤亡很大,运输队政委慕生忠带领他们和干部、工兵共一千二百人,承担起了异常艰巨的进藏筑路工程。

当年只有二十四岁的李得瑜在温泉地区施工。那时,他和筑路员工在山高缺氧的情况下,忍受着严寒、风暴袭击,每天工作十二个多小时,嘴上、手上、脸上都冻裂了口子,连着一个多月没脱过衣服睡觉,往往白天干一天,晚上又点燃火把,抡起镐头继续干。当时采访中,提起当年修路的事,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现出一股明亮的光彩。李得瑜拿出一枚修筑青藏公路的纪念章,深情地说:"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岁月啊⋯⋯"

      

      

柴希安老人回忆着一件有趣的事:修路时睡觉没有固定地点,路修到哪儿就在哪儿,有时在雪岭上,有时 在荒谷中。昆仑山狼多,夜晚,狼眼闪着绿光,好似一片灯火。起初,他们不知道,还以为有人哩,跑去一看,呀!一群狼啊!

"生活上就更艰苦了。"姚明俊老人搭上话,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只吃一点咸菜馍馍,两三个月断粮是常事。没办法,只好吃骆驼料糊糊和野马、野羊肉充饥。

干部和党员比我们还要苦,那时慕政委检验干部,不只是光听你的汇报,而是手上起没起茧。骆驼料糊糊,工人吃一碗,党员干部吃半碗。晚上睡觉帐篷小,大家挤在里面,我们队长天天睡觉在外面,有一天下大雪,我们心疼他,找了块破单子盖在他身上,第二天起来,雪把他埋得不见了,找了 半天才找到,赶紧砸开冰一看,他还在冰里睡着哩

 


       

听着他们感人肺腑的话语和催人泪下的事迹,我想了很多,在昆仑山、唐古拉两大山系的西部踏岀了一条完整的新路(后来的青藏公路一上昆仑山其走向就是这条骆驼道),青藏公路的勘测任务可以说是由毫无工程知识的骆驼、驼工们走出来的是骆驼的四蹄踏出来的。青藏公路之所以顺利勘测、顺利通车,他们就是先驱者,在青藏公路史上,莫河驼场、柴达木的骆驼工人们应当单独占一页。

      

当年一千二百人只用了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就打通了格尔木至拉萨一千二百多公里的道路,创造了中国公路历史上的奇迹。靠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靠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靠的好党风、好作风吗?这些是载在里程牌上的经年往事,不应该被我们忘记,这就是海西第一代建设者的奉献之歌⋯一九五三年,这个甘肃民勤县的农民,从家乡拉着骆驼参加了进藏运输队,从柴达木莫河驼场开始为起点,为西藏人民运送粮食及物资。由于当时路途艰难,骆驼伤亡很大,运输队政委慕生忠带领他们和干部、工兵共一千二百人,承担起了异常艰巨的进藏筑路工程。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