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三十一:开荒大军来了

时间:2022-04-11 作者:孙晓春 来源:内蒙古格尼河农场 点击次数:9647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队伍向太阳……”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从黑龙江省牡丹江的林海雪原中,走出一队队打着红旗身着褪色军装的队伍,这些小伙们身上还弥漫着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带着黑土地的芳香,身背4部军用电台,唱着嘹亮的军歌,在虎林火车站集结,登上军用闷罐列车。“呜——”的一声汽笛长鸣,列车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驶去。

此时此刻,牡丹花盛开的洛阳城火车站,也有一列货运列车,装满34台火红的第一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出发了。这两列火车从不同地域出发,驶向同一个目的地—内蒙古扎兰屯火车站。

“农垦开荒大军来了!”内蒙古阿荣旗7万农牧民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人人兴高采烈。旗委书记带着党政领导和群众代表到扎兰屯火车站,欢迎军垦大军的到来。他们知道军垦开荒大队的到来,将为阿荣旗开垦出更多的良田,改善农民的生活。这支农垦开荒大军是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856农场四分场及青山分场的142名转业官兵和198名支边青年。这支队伍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来阿荣旗开荒的。

1959年10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向党中央提出《请农垦部帮助建设呼盟垦区的报告》。11月22日,中央批复了这一报告。呼伦贝尔盟做好了欢迎农垦大军到来的准备。农垦部部长王震于1960年6月12日发出指示:“决定在呼伦贝尔盟岭南建4个农场……从牡丹江局856农场调出干部到阿荣旗,岭南需用的拖拉机从提前调拨给牡丹江局的600标准台中解决,在直接发扎兰屯的120标准台中分配给856开荒大队34台。”

在王震部长下达建设岭南4场的指示之前,5月初,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就抽调科技人员深入阿荣旗东部进行荒原踏察。为健全开荒组织机构,指挥全旗开荒,阿荣旗旗委组建了开荒指挥部。下设4个开荒大队,分赴东部4个人民公社开荒建点。同年7月1日,在格尼人民公社开下第一犁。11月1日定名为“格尼河农场”。制定了分场和生产(连)队的序列,将分设在兴安、图布新、太平庄、格尼人民公社的4个开荒大队改编建制为4个分场(营级),各分场设4个生产(连)队。16个开荒小队建成16个生产(连)队。成立了汽车队、修配所、副业队、卫生所、供销部和加工厂。

在“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建场方针指导下,军垦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打粮食、报效祖国”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抓紧开荒,用10个月时间开荒26万亩,使阿荣旗耕地面积扩大了30%。

在紧张的开荒战斗中,农场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拖拉机车组和先进个人。拖拉机坏了,军垦人就用绳拉播种机播种小麦。缺少运种子的车辆,军垦人就用10人架起马车,硬是把种子送到地里。

建场60年来,军垦人本着“农业扶持工业”的理念,开足马力,生产粮食支援国家工业化进程。主要农作物平均单产由建场初亩产13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亩产475公斤,单产增长了36倍。共生产粮豆8.8亿公斤,上交国家粮豆7.2亿公斤。向国家缴纳税金2430.4万元。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农、牧、工、商、贸、服一体化的现代农垦企业。全场拥有固定资产超亿元,大中型拖拉机63台,收割机135台,小四轮拖拉机800台以及各种农机具5200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时光荏苒,格尼河人用心血和汗水、聪明和才智让自己的家乡发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变化。农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职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场人均收入2.5万元,比1960年提高了200倍。吃、穿、住、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职工讲究吃饱穿暖,如今追求的是吃喝注重营养,穿着重款式、讲时尚,低矮、潮湿、昏暗的地窨子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土坯房被明亮的砖瓦房、楼房所取代,小汽车、摩托车走进家庭,彩电、影碟机、电冰箱早已成为普通职工家庭的必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行列。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