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关于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研究(二)

时间:2005-10-1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599

      二、国外荔枝产业情况
      在国际上,荔枝的生产国依然还是印度、泰国和越南,其次还有孟加拉国、马达加斯加、尼泊尔、南非、澳大利亚等国,此外我国的台湾也有1.2万公顷,年产在11万吨左右。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其产量的增长速度很快:1999年其总产只有6.1万吨,到2002年达到了8.2万吨。上述国家和地区总面积之和与我国相比,还达不到20%,但总产量却达到50%左右。
      世界荔枝的出口贸易极少,年出口贸易量仅在5万吨左右。据了解,荔枝出口较多的国家有:泰国(1999年出口荔枝鲜果12496吨,罐头12886吨)、越南(年出口约1.2万吨)、马达加斯加(2002年出口1万吨)、南非(2000年1出口6500吨),澳大利亚(年出口约1500吨)也有少量的出口。我国虽然是荔枝的生产大国,但每年也仅有3000—5000吨。
      通过对上述对入世以来的国内国际荔枝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1、我国荔枝面积、产量和价格的变化与加入世贸组织关系不大。产量的变化主要与原有的面积基数有关,价格的变化则与产量变化有关。随着投产树的年限增加,产量在今后的5—10年内仍将有较大的增长。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荔枝(不论是鲜果还是罐头)出口有重要促进。随着我国荔枝出口渠道的稳定和扩大,今后出口量也仍将继续增加。
      3、能对我国荔枝产业发展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除东盟的泰国、越南有对我国出口外,其他国家的荔枝出口市场都在欧美。而东盟其它国家荔枝产量有限,构不成威胁。台湾的15种免税水果中不含荔枝。从2002—2004年我国进口的荔枝数量上就可以证明,进口量并没有逐年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荔枝罐头,从2003年后已完全没有进口了。
 
      三、   后过渡期影响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消极因素  
      1、国内市场方面
     内销市场在近几年内会有所增长,但不会有较大的扩容。其一是由于我国荔枝当前储运条件和荔枝果实的储藏特性,决定了它难以向小城镇销售。其二,随着我国热带水果市场的开放国外特别是东盟十国以及台湾省的热带水果也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也将挤压荔枝市场的扩容。而且即使有从近几年的产量与价格的对应关系看,当我国荔枝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时,市场就基本处于平衡。超过120万吨时,一些产地和大路品种的市场价格就会成倍下降,而今后我国荔枝年产量都将会在120 万吨以上。
 
表4                     全国荔枝产值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产量(万吨)
89.19
95.87
152.33
112.38
155.84
年末总产值(万元)
 
 
777907
610825
741844
平均吨产值(元)
 
 
5107
5435
4760
 
      2、国际市场方面
      虽然我国的企业从2005年开始也都可以拥有出口权,应该说荔枝的出口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对于国际贸易,我国的荔枝产业企业还非常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已开展荔枝出口业务的企业还不足30家。此外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要认识荔枝消费荔枝也需要有个过程。因此要迅速扩大我国荔枝的出口市场,没有5—8年的时间是难以见大效的。
      3、政策方面
      我国荔枝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且出口非常有前景,但荔枝的产后处理设施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要占用大量的临时资金,但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营企业,银行在贷款问题上条件非常苛刻,而且贷款时间和速度上也无法保证,使企业难以快速扩大国际市场。
另外,国家在支持农业产业行业组织建设方面没有明确的措施,对行业协会及组织发展控制过严,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荔枝行业与国际市场直接交流与对话机会。
      4、技术方面
      我国荔枝面积是在近20年内迅猛发展起来的,但支撑荔枝生产的技术推广体系却未能相应建立,因此许多农民种植荔枝完全是盲目引进品种、盲目栽培管理。因此种植后长期不能投产的小老树很多。详见表5:
 
          表5           全国荔枝投产情况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面积(公顷)
590750
584372
570836
559100
599922
投产面积(公顷)
263879
296273
337910
311187
197284?
投产比率(%)
45
51
59
56
 
  
      5、生产组织方面
      目前我国85%以上的荔枝生产者依然保持分散的自我经营的状态。许多地方的荔枝协会有的是有名无实、有的是每年搞一两次技术交流就完事,真正像国际上通行的通过协会把荔枝果农的生产与经营结果联系起来的还非常少。其结果是果农的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安全产品生产难以保障。
 
      (二)积极因素
      1、品质方面的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的荔枝品种、株系和野生、半野生类型共有220多个,而其他国家其品种一般都不超过10个。目前主栽的品种就有25个,而国外目前主栽品种是在我国已基本淘汰了的大造。
利用品种资源的优势,把不同的品种用于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消费群体,可以转化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地理纬度大的优势
       我国(大陆)荔枝的生产,可以南起三亚,北到攀枝花,跨越9个纬度差,东起福建的莆田,西到云南的景洪,跨越18个经度差,这样大的地理跨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态气候环境,既可以创造荔枝不同的风味品质,又能使荔枝延长应市期。
      3、成本优势
      据有关荔枝专家测算,我国荔枝的平均生产成本是每公斤0.75元左右,成本较高的也在1元左右。但从近3年荔枝进口情况看,进口荔枝的到岸价在逐年提高,参见表3。除了季节因素导致进口价较高外,即便是按最低的2002年进口单价3762元/吨来比较,我国荔枝的生产也是较低的。而且从单产水平看,我国荔枝成本还有较大的增产降本的空间。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