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为锄信念当犁 用心耕耘中捷梦

时间:2014-09-04作者:刘建广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1期

    “我来自农村,忘不了五十年代末的困苦,饱尝过当初农村度日的艰辛……所以,官可以不做,人可以走,但要把良心留下!”

——吕振华

    这段时间以来,各方媒体不断说到吕振华,这个生在农村、长在田间地头的人,在他从未离开过的土地上,以责任为锄,把信念当犁,始终做着一个耕者的梦!
    走近吕振华,再看看他所在的河北农垦中捷友谊农场(现中捷产业园区),不少人应该可以体会到,他已经把心融入了这方天地。

苦心酿甜果,带领“老农垦”走出发展沼泽
    吕振华常说“自己身上掉土渣,因为乡土情结厚”。或许正是这种原因,他爱土忘我,如老农般把苦干的心思全部压在了268平方公里的地块上。
    时间要回到1994年,那一年他初到中捷任常务副场长,没有鲜花和掌声,迎接他的主题就是一个字——难!用他后来的自嘲,叫做“新官上任的我,还没摇旗指挥呢,就被困难给包围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农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实,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农垦企业在发展的泥泞中一度步履艰难,面临着时代的严峻考验。
    中捷农场也毫不例外。曾经风光一时的国营企业,濒临绝境,全场135家核算单位,亏损率超过80%以上,资不抵债的境地让人喘不过气来。
    多少个日子里,时任场长田俊祥与他挑灯无眠,思索出路。在痛苦的思想博弈之后,他们坚定了决心——中捷农场要想走下去,必须“断臂求生”。随即,他们一起跑市进省,和上级部门不停沟通,终于获得了沧州市以及河北省农垦局的认可。很快,经班子集体研究,中捷农场开始“破釜沉舟”!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中捷选择了破产,这一当时看来好比“雪上加霜”的决定让许多人顿时失语。随之而来的国有财产、企业出路、职工生活等等这些,又一次把中捷“包围”。
可使命担当让他们矢志不移,在众多怀疑的目光里,他们顶着压力深搞调研、求问专家、细化方案、协调银行,把中捷农场推进了“市场深渊”。最终,伴随着农场职工的不理解甚至暴怒,在一路兼并、重组、改制后,这家农垦老企业凤凰涅槃,慢慢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3年,中捷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河北省属农场改制,中捷农场变身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但新体制下,又有太多的难题浮出水面。
    回忆改制之初,吕振华说:“新体制让我们兴奋异常,但很快,我们的欣喜开始‘降温’。”
    因为体制虽改了,但中捷却越发“落后”了——在开发区层面上,中捷只算个嗷嗷待哺的孩子。1000多万元的可用财力、一条窄柏油路基本构成了中捷早期开发区的雏形。无经验、无财力、无方向的尴尬,又让中捷恢复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为了跟上步伐,吕振华开始研究“如何不负开发区盛名”的课题。
    “我们必须把‘对外招商和培育产业’定为全区的业务方向。中捷有了行政职能,但绝不能落入窠臼,更不能丢掉与生俱来的企业基因,中捷的行政要为企业、为客商搭就舞台,只有这样,才有出路!”面对全新的开发区体制,吕振华再一次申明了个人观点。
此后的十年间,吕振华和他的团队用心引导、呵护企业,以优质服务招商引企,大力度实施“企业助推计划”,利用资产管理平台,助力海捷、洋紫荆等多家企业渡过难关。
    慢慢的,“企业社会”的理念成为了当地的无形资产,在吕振华的带领下,这里为企业树起了“两堵墙”:一个是立在企业与部门之间的“防干预墙”,并明确指出,部门一定要体贴企业,谁找企业的麻烦,谁就会先遇到麻烦;另一个是职工、群众与企业间的“防干扰墙”,在中捷,个人与企业产生矛盾找政府,不可干扰企业。
    苦心人,天不负。正是企业发展与行政环境的双重兼顾,让中捷有了收益。2003年末,再盘算家底,中捷的财政收入已达3600万元;到2004年底,财收达到8700万元。随后的2005年,中捷团队认真审视当地沿海、临港的机遇,大胆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六年行动纲领”——2010年财政收入要达到8个亿。
    此后,吕振华率队走南闯北,与众多国内企业洽谈,找寻商机;同时利用国际友谊平台,不断加强与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中捷开始走上经济增长的高速路。
    时间的指针应该在2008年末驻足一次,因为这一年中捷的财政收入达到8.02亿元!六年目标,四年实现,如果说这叫“奇迹”有些夸张的话,但于中捷来讲,绝对是创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的中捷,很精彩!”回想那段日子,吕振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
    因为这一年,中捷成功联姻中国海洋石油,“大亨级”的央企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盟友。
    “这次联姻,绝不是美丽邂逅而生出的一见钟情,而是源于中捷团队长期的苦心求索。改制初期,我们就意识到,中捷要想突破赶超,必须靠超大项目、超大企业的支撑。”吕振华把话说得实在,那段日子他们干得更实在!
    为了让开发区名副其实,吕振华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身上,“硬着头皮”和众多强手过招。在这条路上,他如痴如魔,从不停歇,终于抓住了中海油进军炼化领域的契机,使当地一家炼化企业获得了委托加工的资格。
两年过去了,“委托加工”让中捷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
    但吕振华并没有兴奋,他跟中捷领导班子和企业老总说:“委托加工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不能‘小富即安’,要把中海油拉进来!”
    想法虽好,但说说容易,做起来好比登天——小小中捷面对堂堂央企,门不当、户不对,岂不被人笑话。
好多人劝说他放弃或者再等等。
    “我们必须要大胆地试一次,哪怕成为笑柄;我们更不能等,错过了季节,再收庄稼可就难了!”吕振华的这番话,燃起了众人的斗志,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股权合作攻坚大战”拉开了序幕。

27次艰难谈判后,中捷终成正果。
    2008年1月,中海油正式收购中捷石化60%的股权。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上缴税金27.5亿元,占据中捷财收的70%。
“当时是企业间的谈判,政府并不受欢迎,所以吕振华书记被拦在了‘门外’,可他极为睿智,弄了身秘书的行头‘混’了进来。”现任中海油中捷石化总经理的蔡战胜说,“他当时扮作秘书,给对方企业老总开门提包,后来虽被识破,但这招一下子把中海油的高层折服了!”
    与中海油的成功合作,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吕振华的“煞费苦心”结出了香甜的果子。随后,中国铁路物资、中电投等“国字号”的企业相继在当地扎根,新启元等一批精英企业也在中捷异军突起。
    如今,在中捷2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平方公里的石化工业区、50平方公里的海滨经济区、30平方公里的高端制造区、5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区和4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区,正依据规划,奔涌而来。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捷的社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GDP108亿元、财政收入42.5亿元;面对今后,吕振华和他的团队又定下了“千亿产出、百亿财政”的下一个目标!

良心造乐土,让老百姓普遍幸福了起来
    “发展路上,有4万百姓与中捷并肩同行,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普遍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层面上。”这是吕振华说的一句话,更是他对中捷民众的表态。
    近年来,中捷在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生活、就业保障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当地百姓逐渐告别困顿,享受着诸多社会福利,也缓解了吕振华多年来压在心底的一份自责。
那是2004年年底,一次基层走访,让他不再平静。
    每到年底,利用一段时间走访基层已成了吕振华了解实际、布局来年的必要工作。那一次,在看了几处村落的基础改造后,他走进一家农户,眼前的一幕让他至今不忘。
    “我进去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坐在炕里面,我伸出手,可她费力地欠身,手还是没和我握在一起,我顿时有些疑惑了。”说到这,吕振华稍停了一下,“我回头,看见孩子的母亲眼睛湿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觉得思路零乱……”
    事后,他了解到,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这家的女孩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从此瘫痪。
    春节后,一批机关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深入当地村队,围绕重大医疗、重大灾害和因贫失学,迅速开展了三个“百家调查”。
“他们回来后,我看了调查报告,可说实话,看不进去,我一个劲儿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忘了这些处在困苦中的人?”“所以,在会上,我说了一句话——要让中捷没有穷人!”
    正是从那时起,在中捷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吕振华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成立了“善达基金”,出资救助中捷范围内的亟需救助的人群。
    到今天,中捷百姓人人有保障、个个有退休;从幼儿园到高中是免费教育,中捷籍大学生享受阶梯式的助学帮扶政策;中捷人生病住院,不管在哪儿治都能报销80%以上;困难群体享受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标准的救助;城市化补贴、普惠式的住房改造工程,让百姓住得起楼、住上了好楼。
    中捷正践行着“给百姓幸福”的承诺,把行政服务送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2003年,中捷改制为开发区后,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强大自己成为摆在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的首要问题。于是,发展产业成为当仁不让的头号目标。
    经过努力,当地不少企业有了更大的起色,但因为规模局限,中捷经济无法瞬间膨胀,引进外来优势产业、企业势在必行。可是企业、项目落地要占去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最原始资本——土地。这一下,出现了产业规模经营和群众自身利益的冲突。
    “经济必须发展,不发展老百姓就得不到应有的幸福权益;但老百姓的原有权益不可侵犯,拆东补西不应该是中捷的做法。”2004年,在一次基层调研时,吕振华再次提出想法,“我们要让中捷发展得更好,也要让中捷百姓生活得更好,下一步我们要为百姓谋划可持续性的财富路线。”
    于是,一个以“中捷4万人的经济学”为主内容的新课题诞生。其基本内涵是——用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取又快又好、可持续的发展。
    中捷农民手中有10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虽广种寡收,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同时又是开发区必须的资源要素。面对现实,吕振华和他的同事们统筹兼顾,以“土地换年金”开启了“中捷农村战略转型”之路。
    在经专家论证、上级批准和自愿的基础上,中捷把村民手中的土地协议收归园区统一管理,给予村民包括转型生活费、养老保险、劳动就业在内的永续保障。收回的土地未利用之前,村民依旧可以耕种,收益归己,转型费照拿;土地开始利用后,按实际情况,递增转型费数额,保证百姓利益。这样一来,只转型生活费一项就可以让一个四口之家的农户在劳作之外,年净收平均近2万元。
    本来最敏感、最容易产生利益冲突的问题,变成了为群众谋利益、谋出路的好方式。中捷的老百姓算清了这笔帐,追着政府要求早转型。
    中捷的土地利用模式不短视,与其他集体土地占地一次性补偿不同,而是用土地保障的长效机制,把百姓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与园区开发建设相统筹,走出了虽然复杂难办、却具有长期保障性的新路。
    如今,转型群众生活明显好转,15万亩土地的使用权带来的更是招商引资、现代农业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开大合。对此,吕振华说:“中捷的农村人口已经享受到了资产增值的红利,不过,我们还有挺长的路!”
    今天,在中捷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民生福利到位,基本保障齐全,群众正浸润在幸福之中。

匠心出姿彩,把城市根植于昔日盐碱滩
    “中捷由农垦而来,人口少、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城市梦很坚定!”说起区域城市发展时,吕振华表明了态度。
    早些年,中捷的面貌整体偏低,转为开发区后,这种现状更加凸显。因此,在财力略有好转的90年代后期,吕振华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区域整体规划上下功夫,立志弥补“发展旧债”。
    经过初规、扩规、总规、详规,40多平方公里的“双城双园”大稿成型。以行政、文化等为内容的12平方公里的友谊新城和以休闲、商贸等为内容的1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定位了区域的走势;由大学组成的12平方公里的科教园和以电子、轻工为内容的8平方公里的都市产业园,刷新了这处老农垦区的进取历程。
    从此,中捷向“大空间、大水景、大绿色”的城市愿景迈进。渐渐的,中捷的城区变了——路越来越宽,绿越来越浓,楼房、小区越来越靓,一处律动着现代风尚的小城开始有模有样。
    “当时,我们热情极高,但很快发现建城市比做产业更艰难。”说起早期城市追求时,吕振华不无感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感觉需要一股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区的东西。”

最终,休闲、文化被列为首选。
    说做就做,吕振华带队奔走,休闲产业和大学成为他们城市梦想的首攻方向。
    可是,这一次寻梦,却历经了近10年。
    “那是我们最不平凡的一段日子,因为盐碱荒滩生出文化、休闲气息,太不容易!”
    可恰恰是那段日子,河北名人高尔夫落地,优良的商业环境给这一老农垦区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释放出巨大的开放信号;多所高校抛来“橄榄枝”,河北农大、北京中医药大学相继落地。今年,北林大、天津美院又将落户。
    2012年,中捷基础设施投资40亿、功能性投资20亿、生态环境投资6亿、公益性投资20亿,城市建筑面积由起初的1.6万㎡达到335万㎡。
    “这些只是局部的渐变,中捷一直在努力,但现实告诉我们,墨守成规的城市建设会被历史很快淘汰!”在一次城建规划座谈时,吕振华抛出了更高层次的想法。
    很快,吕振华把王志纲工作室请进中捷,他开门见山:“我们想要能够引领未来潮流的城市灵魂。”
随后的2013年,“田园生态城,渤海创智谷”的最新理念席卷中捷城建领域,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现代园林、精品商服依势铺开,高端科智、先导品牌被提上日程。
    城市追逐,一梦十年。十年来,中捷依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德国斯图加特等规划巨擘,耗资过亿,城市梦想正越发清晰。
 
    苦心做事、良心为民、匠心描绘家园,二十年来,吕振华就是这样默默走过。可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缺乏“上进心”——为园区发展挖空心思,从不想自己的事。
    对此,吕振华说:“我还是觉得做点儿事,心里踏实!”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办公室)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