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聚焦资源 推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0-02-27作者: 来源:《中国农垦》2020年第2期

编者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中央文件印发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明显成效,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近期,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组织举办了全国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培训班,现从垦区报送的典型经验中摘选部分材料分期刊发,供各垦区参考借鉴。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的上海农场,隶属于光明食品集团,地处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毗邻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农场成立于1950年3月,总面积6万亩,其中耕地20万亩、林地5万亩、鱼塘8万亩,是上海域外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2018年,农场区域共实现营业收入49.29亿元,净利润2.88亿元。作为一个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国有农场,伴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农垦改革,上海农场的体制建制、使命任务和隶属关系等几经变更,一代代农场人在机遇与挑战中、改革与转型中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艰辛的创业发展道路。

2019年7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到上海农场调研时指出,上海农场是保障上海优质主副食品供应的重要压舱石,也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一、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农业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中国的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1.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代表着社会供给体系发生变化,发展上由过去的高速度发展向现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体现在对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诉求。因此,对农业来说,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导向,把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根本要求,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把握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当前,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动力接续,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境界。其本质,就是用改革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3.把握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速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生深刻变革。农垦企业必须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策略,走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前端,并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在引领农业转型、助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中寻求更大发展。

二、认清农场产业发展现状,找准优势和不足

在认清和把握新形势、新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认清自己。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农场的主要产业在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遇到了诸多瓶颈。

1.资源依赖、未来发展空间受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的资源租赁,失去长远的发展,失去产业,失去人才;二是惯性的生产思维,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发展空间受限;三是资源的有限性,农场资源虽然多,但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资源趋紧愈加突出。

2.靠天吃饭、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多年来,农场从事农业生产,以传统规模化稻麦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已经习以为常,搞生产、抓产量、提品质成为常态,纵然战天斗地干得是惊天动地,但遇到台风、疫情等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一年的辛苦努力就得付诸东流,终究摆脱不掉靠天吃饭的宿命。

3.随行就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其一,农场的产品大多还处于初级农产品阶段,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资源;其二,依赖中介销售,对接最多的是中介商、批发商、加工商,很少能进入市场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同时也缺少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溢价能力,花了大量精力和投投入生产出的好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丰产不丰收。

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重生产、轻市场,我们的定位还局限在传统的农业生产。

三、解放思想,重新定位,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基于对形势的把握,对农场的审视,我们提出要在思维观念上推动“三个转变”,在产业发展上坚守“两高定位”,坚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一)推动“三个转变”

一是由资源型向经营型转变。就是要跳出农场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经营资源、开拓资源、集成资源,提高资源产出,为资源创造更大价值,推进由区域向领域转变。

二是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调整结构、丰富产品,推动产业转型,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就是要坚持差异化策略,切实加强终端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实现品牌溢价,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不与农民争利,要在乡村振兴中带动农民发展。

(二)坚守“两高定位”

一是产业链中高端。劳动力数量是农场的短板,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不是农场的正确选择,要瞄准产业链中高端,有为有不为,做小农不能为之事,在科技、渠道上下功夫,在有一定技术壁垒和资本要求的种源、循环以及食品加工等产业上发力。

二是产品中高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优质产品将更多地成为大家的选择,要坚持产品中高档,不与农民争市场,加强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坚守初心,不忘初心,久久为功。

(三)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三篇大文章

破解农场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推进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整体上推进传统生产型农业向现代经营型农业转变。

一是培育好龙头企业,解决随行就市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龙头企业有两种类型,一个是渠道带动型,一个是加工带动型。考虑到上海农场在渠道建设上还比较薄弱,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我们选择聚焦淡水水产、禽蛋、中央厨房等产业,打造加工带动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发挥龙头企业的集成、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开辟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同时也解决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

2019年5月20日,我们的鱼制品加工厂建成投产,一些规格小、不好卖且价格低的虾,就可以加工成虾滑等产品再出售,避免以前卖不出去只能废弃造成的损失,而且毛利也比虾高,同样的,还可以将鱼加工成鱼头、鱼片、鱼丸等产品。而在遇到自然灾害导致水产养殖板块受到较大影响时,由于有加工业务,也不至于无计可施,坐等亏损。

今后,通过中央厨房等项目,我们还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休闲食品或者餐饮产品,把初级产品变为终端消费品,不仅价格有保证,而且利润也可观,保证企业稳健发展。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往往最直观地体现在我们身上,行情不好时亏钱的是我们,挣钱的却是下游企业,我们培育龙头企业,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二是调整好产业结构,深度挖掘资源价值。

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化导向,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进一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探索西瓜、油菜、小南瓜等高产出、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销售,找好自己的跑道,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把发展壮大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把握四个导向:一是市场需求导向;二是政策导向;三是产业化导向;四是高效益导向。

2018年,上海农场川东种植事业部共计流转了周边1.1万亩土地,如果按照常规“稻麦”种植模式(每亩产值极限2600元、净利润900元),每亩1100元的流转费都赚不回来。唯有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才能找到出路。经过市场调研,川东种植事业部采用“传统稻麦+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等混合种植模式和“稻田鸭”、“稻田鳅”等立体种养模式,适期种植了油菜、花生、扶桑苗、西蓝花、黑玉米等经济作物,推广了2000亩、1.8万只稻鸭共作,试点了200亩稻鳅共作,其中黑糯玉米的亩产值达到7500元,利润4000元,分别是常规稻麦的近3倍和4倍,其他经济作物的亩效益也远超常规稻麦。尝到了甜头的种植业,2019年又种植2万亩油菜,但是不是为了卖菜籽,而是利用油菜花生产蜂蜜,利用菜籽生产食用油,把一棵油菜吃干榨尽,实现“点石成金”。多种经济作物、多元种植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也为我们突破传统农业天花板培育了新动能。

接下来,上海农场将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着力打造农业结构调整的孵化基地,在农场探索培育一批能做大、受欢迎的农业产业项目,把成功的产业向周边辐射并复制推广,从农场区域307平方公里向能在地大丰区3059平方公里延伸,让周边老百姓、合作社跟着上海农场搞种植、搞养殖,农场通过输出种源、技术、标准,发挥加工、品牌、渠道等优势,以订单化方式收购和集成优质农产品,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实现从区域向领域、从资源经营向资源集成转变。

三是建立好商业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商业模式转型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逐步摆脱单一的资源依赖型的老路子,探索以产品、品牌、渠道、技术等核心要素为一体的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新路,提升资源集成能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构适应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在产品力上,通过调结构调出产品,深加工开发出产品,围绕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突出安全健康。抓好粮食、肉类、禽蛋、淡水水产、蔬菜等五大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供应,加大产品开发,提升包装设计,坚持绿色、无公害标准,实行可追溯体系,以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丰富市民的餐桌。按“1亩田放养10只鸭”的比例开发“一亩十鸭”系列稻田鸭及鸭蛋产品,以“千斤大豆做基肥、一根藤上一个瓜”的标准培育“种豆得瓜”品牌西瓜,坚持“时令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方式打造专供会员的生态蔬菜,利用丹顶鹤保护区内的原生态鱼塘养殖野生鱼,“无药残、无激素、无沙门氏菌”的“三无”光明鲜鸡蛋,青草饲喂的“吃草的草鱼”,上市前要进行瘦身净化的“吊水鱼”……一大批安全、绿色、健康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接连推出,深受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在品牌力上,聚焦上海农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突出品质支撑,打造以“上海农场”为主要标识的产地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宣传和推广,形成统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让“上海农场”成为市民信赖的农产品品牌。邀请专业公司制定品牌策划方案,构建“农场直达家庭、家庭信任农场”的“FTF”模式;规划建设上海农场美好生活馆、田园综合体、大型商超上海农场店中店等品牌展示平台,策划开展了上海农产品消费升级研讨会、上海农场农产品转型升级发布会等品牌推广活动,传播“有健康、更美好”的品牌理念,提升人们对农场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以2019年9月1日上海农场叮咚买菜店中店正式上线为契机,分类推出农场优质产品、特色产品、时令产品等,吸引中高档消费者,增强消费黏性,提升品牌形象。

在渠道力上,聚焦上海市场不断拓展渠道,突出有效渠道开拓.坚持渠道开拓一刻不停歇,选择与优质产品相匹配的合作伙伴,一手牵市民,一手牵农民,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惠及更多人。加快线上线下布局,我们着重聚焦传统商超、电商新零售、大型团膳、连锁餐饮等四个渠道同步推进。

在科技力上,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不断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种源农业,中垦种业发挥股东方优势,掌控优质粮食种源,光明渔业探索温氏模式在产业上的应用,扩大苗种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探索智慧农场建设,加强远程实时监控、营销可视化、产业物联网等系统建设,推进实施智能灌溉、智能泵站、数字林业等信息化项目,减少人力投入;树立开放合作心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积极引智引才引项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市场化运作,通过聘请专家、收购成果、并购企业等手段,将科研力量、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快速补齐发展短板。

同时,着力突破“会员制”营销模式,瞄准城市精英人群,通过定制个性化的营养菜单并定期配送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他们成为会员,朝着“美好生活膳食营养师”的目标迈进。2019年下半年,发布“千亩万家”会员发展计划,农场拿出一千亩土地为一万户家庭免费提供长达3-6个月的蔬菜供给,所有蔬菜均为应季蔬菜,全程施用有机肥,禁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并可通过手机远程视频实时查看基地农作物生长情况,让参与的家庭真正拥有自己的菜园子,让更多市民成为农场的忠实粉丝。

四是全面搞活终端,激发创业活力。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来源于基层一线,来源于广大员工。终端活则事业兴,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基层一线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才能让企业动力充沛、活力无限。

2018年以来,我们全面推进搞活终端工作,从创新激励机制入手,针对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下猛药,在所有单位建立并实施搞活终端方案,用更大力度的激励促进更大程度的搞活,让基层员工的辛勤劳动和价值创造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有能力、有动力去解决难题、突破瓶颈,有力激发员工创业活力。

通过搞活终端,让企业得发展、员工得实惠,既坚定了信心,也鼓舞了士气。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成果,开拓创新,围绕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加以突破。针对体制内动力不足的情况,加强机制设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激励机制方案,鼓励和支持基层团队、一线员工大胆创业、创新、创效;针对因体制因素带来的瓶颈,采用市场化嫁接外部资源的手段解决;针对创新性项目,实施事业部制,有效授权,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创新发展创造组织条件。

未来,我们将围绕“以产业化为引领的高科技农业、以服务化为引领的高品质市民体验”发展要求,聚焦殷实农场建设,迸发三次创业激情,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以相关多元化为补充,坚守产业链中高端、产品中高档的定位,推进区域向领域转变,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品牌经营向品牌集成转变,在发展中求质量,在变革中谋创新,推进殷实农场建设踏上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新进程。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