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现代化大农业制高点

时间:2012-10-09作者:刘加海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4期

   背景链接:从建三江管理局粮食部门了解到,春节刚过,国家粮食局流通部、国家粮食局粮食物联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部门纷纷到建三江管理局接洽粮食购销事宜,截至目前,建三江600万吨粮食已经销售95%,出现了从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呈现出连年递增的销售旺季。建三江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粮食总产超百亿斤;2012年粮食产量计划达到140亿斤,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局,是粮食销售旺季的保证。

  初春,美丽的建三江百舸竞发,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备耕景象。
  全国农业看龙江、龙江农业看建三江,建三江管理局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发展和壮大,现代化大农业在全国领先、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建三江怎样保持这种领先的水平和势头呢?
  建三江的嬗变,直观地体现在“粮食”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上,更表现在建三江人的审时度势。自2006年以来,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围绕“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的思路,把抓水稻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采取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等办法,鼓励职工群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2006年至今,全局水稻种植面积由503万亩发展到1000万亩。粮食总产由5年前的51亿斤到2011年的135.7亿斤,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的八分之一、占全垦区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印证了“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的目标。
  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条件。从2009年开始,管理局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0.2亿元加强“种、苗、艺、机、水、产、服”建设,全局农机总动力已达135万千瓦,农业机械已达22万台件;在生态林业保障作 用上,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实现了造林绿化投入、城镇绿化提档、道路绿化升级、水利绿化配套和农田林网完善五个新突破。通过推进三级原繁体系建设,全面实现了种子包衣、统一供种、芽种直供“三个百分百”,实现了种子生产措施、质量标准、销售价格“三个统一”,繁育监管水平显著加强。坚持种子封样制度,做好种衣剂、配套肥试验,增加农业生产安全性。推广应用智能化芽种生产、水稻统供芽种、精密机械播种、钵形毯式育苗、高性能插秧、水田氮肥后移技术和“三化一管”等栽培模式。三年累计培训职工农户31.33万人次,辐射周边农户5.8万人次;示范带动周边市县打造了百公里科技示范带、百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田、百元亩增效示范田;建立科技示范户833个,培训农户7.2万人次。
  发展水稻的重要环节是“水”。近年来,建三江紧紧抓住“水”这一农业命脉,从2004年开始,加大境内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实现雨洪资源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连续八年出台文件,提出每亩地提取10元钱用于水利建设,八年来共自筹资金8亿元。为了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又相继启动了八五九灌区、勤得利灌区等防洪除涝、灌溉重点大项目,开辟了引用江水灌溉的先河,特别是2010年9月13日启动了全国第四大灌区青龙山灌区建设,届时可引江水灌溉水稻500余万亩,标志着全分局水稻种植业发展又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今年将投资5.6亿元,继续实施八五九、勤得利、青龙山灌区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增加灌溉效益面积42.8万亩。投资3.23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新增灌溉效益面积100万亩、除涝效益面积50万亩,预计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效益4亿元。
  发展水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油改电”。随着水稻成为垦区重要种植作物后,在其他管局还停留在靠柴油机抽水种植水稻时,建三江水稻“油改电”已占1000万亩的78%。“油改电”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每亩节资40 ~ 50元。建三江农机局局长迟立军告诉记者,建三江1000万亩水稻每年就可节省四到五个亿。尤其面对国际油价暴涨的今天,让越来越多的水稻种植户体会到“油改电”带来的好处。
  仓廪殷实而国泰民安。今年,为了昂起中国粳稻产业龙头,建三江管理局重磅推出农业大项目计划,在育秧大棚改造、农机更新、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等方面总投资19亿元继续夯实农业基础,为垦区粮食总产430亿斤再做新贡献。

  背景链接:有数据显示,过去建三江管理局仅插秧一项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短短几年内,建三江已实现十天完成浸种催芽、十天完成育秧播种、十天完成水整地、十天完成水稻插秧、十天完成收获、十天完成秋整地,一年水稻生产(关键环节)只需“六个十天”就可完成。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几年来,建三江人坚信只有农业机械化才能成为书写现代农业传奇的“大手笔”。从2006年以来,建三江管理局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用优而新的增量改变存量。实施“大农机振兴计划”,每年用于农机更新的投入都在3 ~ 5亿元,年更新农机具达1.8万台件,特别是引进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美国“迪尔”、“凯斯”、日本“洋马”等先进机械。短短5年时间里,全局拥有农业机械18.6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5万千瓦,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实现了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96%,农机新度系数达0.78。水稻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五个十天”内全面完成,即:十天完成搅浆整地、十天完成水稻育秧、十天完成水稻插秧、十天完成水稻收割、十天完成秋翻地。
  与此同时,管理局按照“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阶段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重点投入12.5亿元推进了30万亩机械化示范场、200万亩机械化示范区、1000万亩现代农业机械化样板局建设,走出一条引进、消化、提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大马力为标志的现代农业装备带来了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胜利农场农机博览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为保证10万亩玉米的丰产丰收,引进了6台凯斯195拖拉机,全部安装了美国Trimble公司生产的Autopilot自主导航系统,机械作业精度单点定位误差不超过2.5cm,可以实现夜间作业,大大提高了机车的出勤率与时间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为有机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可以保证拖拉机起垄、播种、喷药、收获等农田作业时衔接行距的精度,减少农作物生产投入成本,并使农作物的种植农艺特性优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避免作业过程产生衔接行的“重、漏”。采用精密播种机播种玉米,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采用机械化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玉米每亩可增产20%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业机械化就要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这就是说,虽然建三江以现代化大农业著称,但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上还要跟紧国家形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三江管理局农机局局长迟立军说。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水稻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生产,在春耕期间,管理局在机械化更新上不惜重金。投资4.4亿元,建设68个最先进的芽种生产基地,达到920余万亩水稻100%浸种催芽;投资6.5亿元,更新2万台套机械设备,创下了管理局历年来更新机械设备和投资两项之最;投资近2.3亿元购置2000台高性能插秧机;投资近2300万元装备151套水稻集中浸种催芽设备;投资900万元引进1500台水稻电动精量播种机;投资3000万元购置30000套大棚卷帘通风器,实现百栋以上大棚集中育秧基地的配套。
  如今,以“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在建三江管理局大地上正化为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提质升级。

  背景链接:2010年建三江管理局的七星、红卫、大兴等5个农场的水稻万亩示范方亩产均突破650公斤,示范带动了全局粮食突破120亿斤。2011年,管局的八九五、七星、前锋、前进四个农场又一跃成为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场,并且近8年这四个场由于高产创建粮食连续增产43.39亿斤。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以重点示范户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普通户,实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好势头。几年来,管理局1000公里科技示范带上的科技示范户平均水稻单产691.6公斤,带动普通户年平均增产47.8公斤,示范田平均单产有望突破800公斤,辐射带动6项全局1000万亩水田应用新技术。

  建三江的现代化大农业是垦区乃至黑龙江甚至是全国催生创新要素的沃壤,现代化大农业方面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仅近两年就投资2亿元,把建三江变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习、科研基地,把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变成建三江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阵地,这是管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一笔。相继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开展合作事宜,2011年合作领域更为广泛;相继与八一农垦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进行项目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抗稻瘟病性改良与开发应用的合作协议。去年8月东北地区稻瘟病发生面积816万亩,其中,黑龙江发生68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3.7%。而建三江管理局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稻主产区,却实现了稻瘟病“零”发生,这一切归功于院校合作带来的巨大效益。几年来,建三江相继建起千公里科技示范长廊,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16处;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农艺、新工艺50余项,承担总局以上科技课题37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5项。在全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的基础上,完成七星农场现代农机发展中心、寒地水稻科技研发中心和信息化园区、创业和前进农场农业综合发展中心、红卫和胜利农场智能化育秧基地、洪河农场集中供苗基地、八五九农场土地整理展示中心等示范园区。引进世界一流的以立体旋转育苗机、自动导航插秧机、侧深施肥高性能插秧机、光耙式田间除草机为标志的日本、韩国先进水稻机械设备,建设国际一流的水稻生产示范基地。
  2011年11月建三江管理局被授予“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目前,管局先进农业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标准化率达到100%,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优质粳稻精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管局科技局局长郎福军兴奋地说:“2010年建三江在全国首次实现了3G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验应用,在大棚上安装了一套具有传感器数据的无线采集系统,人们只要轻点手机键,就能够通过物联网智能监控平台,随时随地查看作物的生长状况,并遥控完成大棚‘卷帘’升起通风和灌溉微喷等操作。这种技术刚刚问世没多久,我们在今年6月份将推出能自动控制温度而无需任何人为操作的全自动智能大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大局的建三江管理局, “十二五”期间将总投资5000万元对现有的通信网络进行改造,打造集参观演示、场景培训、信息查询、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通讯平台;创新以4S和3G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水稻生产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垦区率先建设超声波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新建智能化水稻工厂化芽种生产基地18个,基地拥有多套大型智能恒温有氧浸催一体化设备,并由几十个浸种催芽箱和调温水箱组成,一次可完成浸种催芽300吨左右;率先在黑龙江垦区建成6个智能化育秧中心,应用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系统、太阳能井水增温系统、微喷给水育秧自控系统、温控卷帘通风系统、大棚自动换气调温系统、温度湿度智能监控系统等技术。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为转变全局经济发展方式,壮大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大农业“新三区”战略目标,管局将突出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这一主线,建成体制完善、机构精干、学科配套、优势突出、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喜看三江千重浪,翻天覆地慨而慷。建三江在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上勇挑重担,在今年提出粮食总产140亿斤的基础上,计划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5亿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