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农电商和美丽乡村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3作者:王盼盼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9期

2018年5月,笔者参加了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团支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团支部联合开展的青年干部实践活动,赴阿里巴巴、云栖小镇、富春江特色小镇、安吉余村调研,学习涉农电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农垦农产品“上行”、提升农垦公共品牌使用率、园区经济、美丽乡村(农场)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阿里巴巴发展涉农业务的做法和经验

(一)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阿里巴巴与各地政府合作,创建农村淘宝,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颈,致力于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农村淘宝服务网络的逐步形成,有助于农村基础人才回归和农村电商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打下基础。

(二)推出直供直销新模式,缩短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淘乡甜”是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商上行品牌,推进地标产品的品质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打造“地标产品统一入仓、集中质检、统一仓配服务”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消费体验。相对于传统的大规模集散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淘乡甜”缩短中间供应链环节,通过整合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质。规范种植、采收标准,建立溯源体系,明确主体责任,探索种植环节的标准化以及仓配服务标准化。新疆巴楚留香瓜就是“淘乡甜”的实践之一,通过将消费数据反馈到供应链,促进耕种、灌溉、施肥,甚至挂果数量实现标准化,在提升香瓜品质的同时,也使亩均收入大幅增长。

二、云栖小镇、富春江小镇和

安吉余村的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打造产业特色小镇。

云栖小镇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产业特色小镇之一,2013年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在原来传统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筑巢引凤,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以“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云栖模式,打造云生态,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推动基于云计算的软硬件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小镇已累计引进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各类企业425家,其中涉云企业314家,产业覆盖大数据、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

(二)自然生态引领,创建宜居宜游“慢生活体验区”。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以富春江镇的芦茨、茆坪、石舍三个村落为节点,围绕原生态、原生活、原生产等乡村传统要素为体验内容。慢生活体验区通过引导、项目招引等举措,大力推进民宿业态的良性发展,体验区民宿发展到192家,床位4094张,其中中高端民宿32家。

(三)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打造生态旅游村。

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靠山吃山”,开办石矿和水泥厂,带来财富的同时,造成水、土壤、空气污染。2003年,余村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的大背景下,相继关停矿山及水泥厂来修复绿水青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近年来,余村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信念,以村庄规划为抓手,以创建“生态旅游村”为目标,推进产业调整、环境美化,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三、调研思考与启示

(一)农垦拥有农产品“上行”的优势和条件。

通过对阿里巴巴“淘乡甜”项目的调研发现,农产品“上行”的瓶颈在于产品标准化难、物流要求高,这也是“淘乡甜”项目致力解决的问题。

农垦土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操作规范,正在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垦产品种类丰富,生产规模大,其质量、品牌、数量都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特点,保证了农垦可以持续、较好满足“上行”对于农产品标准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上行”的物流难题可以通过不同经济主体的分工协作来解决,整合共享冷链资源。例如,阿里巴巴入股以冷链仓配业务为主的“易果生鲜”,提升其在冷链方面的能力。农垦已拥有一批物流企业及冷链设施,为适应农垦农产品“上行”的进一步需求,除用好现有物流体系外,还应加强以各种方式与电商、物流、冷链资源进行合作。

(二)用服务和营销能力提升农垦公共品牌使用率和吸引力。

调研发现,阿里巴巴凭借其电商平台网销渠道优势,在组建“淘乡甜”项目的过程中,得到地方政府、农产品产地企业的配合、支持和追随,“淘乡甜”主打的理念、标识、标准也比较容易被农产品产地所接受和执行。

目前,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已形成“良品生活,源自农垦”的价值理念,已有两批落地背书企业。在不具备产业链、价值链和资本直接约束的条件下,为提高品牌使用率,进一步提升公共品牌对农垦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在“自上而下”推行基础上,还应创造具体价值,以服务和营销能力吸引“自下而上”。

发挥不同主体,特别是公共品牌运营方在公共品牌建设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树立公共品牌形象、塑造公共品牌特性、完善公共品牌使用规则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为农垦企业及其产品提供个性化品牌解决方案;在拓展公共品牌宣传营销渠道的同时,进一步谋划为具体品牌和具体产品营销搭台、造势。

(三)园区可以成为垦区优势产业发展的良好承载平台。

调研发现,云栖小镇推行“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发展模式,通过与阿里云战略合作,实现由传统工业园区向互联网云产业高地的转型。

园区经济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地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随着经济发展,园区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

随着农垦改革发展的进程,农场企业化进程不断向前,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农垦的土地和资源优势不仅为农垦主导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吸引着相关企业和资本进驻垦区,形成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呈现出集聚、承载垦区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一些有主导产业优势、原料产地优势、区位优势的垦区、农场,已经对园区经济做出积极尝试。例如广西农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推进管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14个特色产业园区,有效吸引外来投资企业,实现生产总值提升。河北中捷友谊农场在盘活农垦资源成立中捷友谊农场集团的同时,发展园区经济,现代农业、石化工业、建材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聚集于中捷产业园区。

(四)垦区发展旅游应构建整体美,注重环境整治。

调研发现,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安吉县余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引领,不求千篇一律,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高标准整治环境,舍弃影响环境、交通、风貌的危旧建筑。注重树木(特别是古树)保护和空地绿化。

农垦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得益于组织优势,已形成较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规划布局,得益于农垦危旧房改造等政策,职工生活条件获得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农场场域旅游,应在农垦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立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构建起整洁、和谐、统一的农场整体风貌。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