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展农业的若干理论思考

时间:2012-10-09作者:朱京燕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4期

  会展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实现形式,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发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了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了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提高。随着中国会展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对会展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会展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会展农业与农业会展相关联、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会展主要指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关的各种主题论坛、研讨会和各种类型的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农业节庆活动等,是促进消费者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其属于生产流通服务业,归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会展农业是因农业会展活动的举办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是农业发展的新产物、新形态。
  通过对会展农业实践活动的分析,会展农业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因各类农业会议、论坛,农业博览会、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和农业竞赛、节庆、旅游活动等带动发展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集优质生产、休闲体验、旅游观光、景观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其表现形式为因上述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农业景观等。从会展农业的实践看,会展农业构成要素包括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会展、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生产展示基地、政府政策等。
  会展农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有效实现了农业同二、三产业的融合,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农业产业特征。如山东的寿光蔬菜,上海的马陆葡萄、南汇水蜜桃、金山蟠桃,北京的昌平草莓、大兴西瓜、平谷大桃等,都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会展活动而发展起来的融经济、生态、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会展农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一种新的实现方式, 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一种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农业的类型

根据对现有会展农业实践形式的分析,会展农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会展农业主要功能分。按照会展农业发挥的主要功能作用不同,会展农业可以分为:商品生产型、展示型、体验型、综合型。
  商品生产型会展农业,是指所在区域已形成某种农产品的大规模商品生产基地,农业会展的举办促进所在区域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类会展农业是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功能为主的。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是国内最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已连续成功举办的十二届蔬菜博览会,放大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蔬菜产业成为寿光市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产生了波及国内外的带动效应。
  展示型会展农业,是指为农业会展配套设置的集展示农产品品种特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吸引各方客人交流沟通、洽谈业务、参观访问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基地或园区。这类会展农业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农产品的品种特性。例如,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庄户籽种展示基地,设有蔬菜、玉米、油葵和食葵、十字花科蔬菜、棉花五个展示区,集中展示了15大类620个新品种。自2006年兴建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设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专业型新品种展示观摩基地。
  体验型会展农业,是指利用农产品采摘等活动,引导人们参与、体验农产品收获的乐趣,刺激其消费购买有关农产品的农业产业。这类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旅游、观光目的地,兼具农产品生产功能。如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农产品采摘园、农产品主题公园都属于此种类型。
  综合型会展农业,是集商品生产、展示、体验、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
  2.按会展农业载体分。按照会展农业的载体不同,可以把会展农业分为: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博物馆等。
  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在全国或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并能长期稳定地提供大量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的区域化;二是在基地管理上,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有:农业科技园区,包括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园、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农业旅游园区,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农业产业化园区及农产品物流园区等。
  农业主题公园,是通过对某个农业主题的整体设计,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体验空间,兼有休闲娱乐和教育普及等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的一种现代公园式游览场所,也是一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园林形式。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农业主题公园有:江西农业主题公园、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北京昌平苹果主题公园、通州于家务南瓜主题公园等。
农业博物馆是通过对某个农业主题的整体设计和历史挖掘,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展示空间,兼有休闲观光和教育普及等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的一种现代化陈列展示场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农业博物馆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山东寿光蔬菜博物馆、北京大兴庞各庄西瓜博物馆等。

三、会展农业的功能作用

从国内现有会展农业实践效果看,会展农业集生产、生态、生活、展示功能于一体,其作用可以概括为:
  1.实现地区产业升级。会展农业借助有影响的农业会展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水平,实行园区化示范、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实现高产出、高品质、高效益,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进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北京昌平区草莓产业借助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举办,实现了全区草莓产业规模的稳步扩大,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形成了“小区域大产业、小草莓大市场”的产业集群。
  2.塑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在这方面,北京市有了成功的先例。北京市借助农业会展活动积极帮助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做好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宣传,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口碑传播,扩大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营造多方合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良好氛围,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使平谷大桃、大兴西瓜、昌平草莓先后获得国家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平谷大桃进入中欧“10+10”地理标志互保试点产品清单,在欧盟得到地理标志保护注册,正式成为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会展农业通过对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拉长了农业产业链,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北京昌平区成功整合了以草莓观光采摘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其建成的1万余栋草莓日光温室,年接待草莓观光采摘游客达32万人次,平均单栋年纯利可达3万元以上。
  4.实现城乡统筹。会展农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建设。因此,发展会展农业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市理念和文明引入乡村的目的,有助于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四、会展农业的形成条件

会展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本的条件支撑。从北京等地的实践看,会展农业的形成一般都依托于以下条件:
  1.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是会展农业形成的基本条件。会展农业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发展理念、科技手段、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特色农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标准和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规模和优势,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因此,要深入研究地区的农业比较优势,顺应天时地利和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优势,借助农业会展活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2.经济社会条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影响着会展农业的发展。这些条件包括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会展农业是依靠科技创新而发展的现代农业,需要必要的设施投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为了确保区域内会展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会展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投入,进行必要的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制定会展农业发展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会展农业经营;建设农资配送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会展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打造会展农业产业种苗繁育基地,为会展农业产业提供优质种苗;构建科技研发、示范、服务体系,为会展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科技优势。会展农业融一、二、三产业于一体,集经济、生态、生活功能于一身,需要生产和生态技术相结合,娱乐休闲和生产技术相结合,这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优势是会展农业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4.农业会展举办条件。会展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会展。成功举办农业会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政策环境、管理水平、人才、场馆及其它基础设施等。北京等地的会展农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除具备上述条件之外,良好的农业会展活动举办条件是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展农业运行机制

  会展农业的运行机制是会展农业系统内在要素或系统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实现方式。会展农业涉及多领域、多环节,要使之形成合力,充满活力,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联动,企业管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以推动会展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政府主导。在会展农业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极为重要的。实践证明,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针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推动会展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会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担当主导推动的角色,在财政、金融、税收和价格等方面予以扶持,建立健全会展农业补贴制度、保险制度、利益补偿制度等,促进其蓬勃发展。
  2.农业牵头。发展会展农业,应是农业部门的份内职责,应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与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借助会展的聚集效应,发展会展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部门联动。会展农业的发展常常涉及农业、科技、旅游、道路、交通、安保等部门,因此发展会展农业就需要这些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调配合。只有各部门的工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会展农业的大力发展。
  4.企业管理。会展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产业新业态,其生存与发展也取决于有没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会展农业应进行企业化管理,特别是要采取企业效益核算的方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使会展农业更具生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5.社会参与。会展农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社会各方的多元化投入。
  6.市场运作。经济运行符合市场规律,才会有活力,否则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会展农业的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行事,使会展农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7.整体推进。会展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需要各个环节要素的协调配合和各个部门工作的整体推进,因此会展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避免各行其是,影响会展农业的整体效益。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SM201112448001)“北京会展农业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