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棉花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时间:2013-07-14作者:冯晨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3期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兵团农业科技进步,为兵团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农一师在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融合各团场优势,且能较快领会农一师整体发展思路的点作为运作载体,通过点的运作获得经验和发展模式进行推广,以降低运行成本和风险,并具有模式再造、模式示范和推广辐射的功能。研究农一师棉花产业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加速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一师棉花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

  (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是搭建专家与农民直接对话的桥梁,是实现零距离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由陕西省宝鸡市首创,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与“三农”的对接。这种制度创新模式,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专家为核心,以农民为直接服务对象,扎根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的新机制。围绕长绒棉这一新疆独有的特色优势产业,农一师依托我国唯一的长绒棉育种中心农一师农科所,发挥其在长绒棉新品种研发上的雄厚实力与优势,结合塔里木大学的人才优势,建立了农一师长绒棉专家大院,提高了其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长绒棉生产现代化进程,为保持我国唯一长绒棉生产基地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一师长绒棉专家大院采用的运行机制是“专家+生产企业+农户”模式,专家们在农一师农科所内进行科学研究,解决本区农民在长绒棉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然后通过在周边团场选取科技示范田,向师各团场进行技术示范,并组织相应的专家分别对各团场的主要领导、农业技术员以及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和推广新品种,从而实现科研与农户的有效对接。
  (二)首席专家负责制
  自2008年始,农一师开始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科学家们与农业部签订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任务书,任务书中包括了首席专家的重点任务、核心技术研发、考核指标、产业数据库平台建设以及经费安排等内容。阿拉尔农科所由选聘的首席专家带队,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实地调研,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区域主栽品种的选择、种植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对棉花种植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家团队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跟踪调查棉花生产从播种、出苗、生长发育、开花育龄至收获各个时期的大田生产实际情况,以及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灾害天气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发现问题及时发布相应的应对方案,覆盖面积达16个农牧团场,指导农户如何应对突发性生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方案。
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运行机制是:(1)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年初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将项目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级签订协议。设置科研管理科,分中期和末期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督促、检查、评比,促使主要完成人员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项目管理机构设置严密、健全,以项目带动各研究部门的分工和协作。(2)与合作团场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重大事项报告项目负责人、生产季节每月2~3次工作联系制度,增强科研单位科技服务功能。

二、农一师棉花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效益分析

  (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效益分析
  1.高产示范区建设工作。2004年~2007年,从7个高抗枯萎病长绒棉品系中找出了3个表现好的品系,各扩繁了2亩,并在七团、十二团、十三团等示范基地进行示范,使生产单位和农户对农科所最新研究的抗病长绒棉品种有了直接认识,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四年来农科所专家组就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等内容向承包户授课达5528人次。在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对连队技术人员进行阶段培训;对生产中出现的新的突出问题、棉花施肥技术、土壤养分平衡技术、病虫防治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品种特性及相应栽培措施等内容进行现场和地头培训,共计760人次;每年在5月、7月就棉花栽培技术举办二期电视讲座;每年在棉花生长的前期、中后期,由首席专家组织带领三名专家两次赴一团、七团、十六团、十二团和十三团对新海15号、新海17号、新海21号等品种进行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品种特点现场指导。四年来共指导条田140个、面积40000多亩,接受指导的科技干部达516人次,承包职工达410人次。
  3.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首先,每年3月至9月,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发布虫情调查及防治信息,四年共发布《病虫测报》30期,辐射14个农牧团场近100万亩地棉花。其次,依托基础设施与人才优势,在兵团建成了第一个病虫害预测预报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阿拉尔电视台首次播放“病虫害电视预报”的重大突破,覆盖十八个农牧团场和阿克苏地区的部分县市,通过电视媒体,扩大了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服务面,为团场植保工作有效开展以及农户防虫治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中心化验室围绕农一师棉花增产、增收,开展测土配方诊断施肥,近几年共分析测试土样12390项次,对近50万亩棉田合理施肥进行了科学指导。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长绒棉专家大院建立以来,针对棉农咨询量的增加,开展了电话咨询、来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咨询量逐年增大,咨询的棉农已从农一师扩大到阿克苏、喀什等南疆广大棉区,专家大院的作用和影响得以体现和增强。
  (二)首席专家负责制效益分析
  1.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采集农一师棉情信息及棉花产业数据信息,建立棉花生长监测档案,每年从6~7个具有代表性的团场中,选择150~200户农户资料作为样本,跟踪调查生产实际问题,收集技术需求信息,以便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解决棉花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除棉情信息采集外,阿拉尔综合试验站还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开展了系统的田间普查,建立了区域内棉花病虫害异常灾变的预警档案,对全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并分别以传真、电视预报、电子邮件等形式传递信息,适时、准确地指导全师病虫害防治工作;平均每年采集地区棉田土样1450份,对土壤质地、碱解氮、全氮、磷、钾、有机质、有效硼、有效锌等含量进行分析,建立本区域土壤养分数据库;按时上报种植意向调查表、实际种植面积调查表、春耕春播调查表、种植制度调查表、生长指数调查表、估产调查表、收获进度调查表、成本调查表、价格调查表等,建立棉花行业数据库;与阿拉尔气象站、各垦区气象站签订气象资料使用协议,收集分析本区域近几年的气象资料,建立气象资料数据库。
  2.机械化采收技术推广工作。2012年农一师播种面积160万亩,其中机采棉种植面积已达到95万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预计至“十二五”末基本可实现95%的棉田机械化采收。
  3.高产示范区建设工作。2011年“千斤棉”创建活动在阿拉尔农场开展,分别在阿拉尔农场、一团、二团、十三团、南口农场、塔水处等地建立6个高产示范区,试验示范面积达4000亩。在棉花生长各关键时期,阿拉尔综合试验站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对各示范区棉花生长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千斤棉”高产创建示范园共调查11个样本田,2000亩示范片高产棉田平均亩产500.6公斤。截至2012年在示范区内,共开展了7次较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培训推广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养分平衡施肥技术、棉花塑株化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生产新技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700人次。
  4.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综合试验站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开展了系统的田间普查,建立了区域内棉花病虫害异常灾变的预警档案,对全年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发出病虫情报,并分别以传真、电视预报、电子邮件等形式传递信息,适时、准确地指导全师病虫害防治工作。2008年~2012年共发布《病虫简报》40期、《棉花生产形势简报》36期。对病虫害发生时间、发生为害程度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进行了通报,指导农民有的放矢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5.技术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注重对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以及对农户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广大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提高了其科学种田的水平,达到了促使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的目的。阿拉尔综合实验站整合了全师100多名育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团队对农技人员、植棉农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棉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杂交制种技术等。培训工作注重结合实际,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和地头培训等多样化的形式切实解决农户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2008年~2012年农科所共开展培训60次,培训10500人次,大大提升了团场职工的植棉技术水平。

三、农一师棉花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专家大院与首席专家负责制两种运行机制效益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运行模式并不是没有关联的,相反,我们认为首席专家负责制是专家大院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在技术培训、示范区建设等方面,这两种机制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首席专家负责制在科研效率、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优势是农业专家大院不能相比的,而农业专家大院与高校科研人才的紧密联系是当前首席专家负责制所欠缺的。
  首席专家负责制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人机制的创新,用新的方法来优化组合现有的人才、信息、技术和知识,调动了首席专家、科研小组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人才带动,经过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与示范、推广,预期在2015年,不仅可以使区域棉花单产增加5%~8%,还可以使氮肥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劳动生产率提高30%,生产成本降低10%,节本增效100元/亩;而且可促进区域棉花可持续性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实现节约劳动和生产成本,提高棉花单产水平,增加棉农收入,形成良性的棉花产业链结构,提高新疆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重视科技创新,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技术研究,加快出成果的速度。大马力深翻技术措施已于2010年获得农一师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耕作技术的目的在于对枯黄病重病田的农田改造,控制枯黄萎病发生的危害。通过深翻使棉田耕层土壤中有害病原微生物的菌量及致病力明显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棉田植株发病率降低。该项技术使原有30万亩重病田和中度病田能够增产20%~30%。2011年深翻防治黄萎病防治技术在全师各团推广面积达20万亩,2012年全师推广面积达27.8万亩。2012年,专家们采用陆海杂种与海岛棉连续回交的方法,选育出一批高抗本地枯萎病的海岛新棉品系,如新海41号。同时又解决了新疆兵团植棉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项技术难关,通过探索氟节胺替代棉花人工打顶,革新现有的新疆棉花生产技术,实现新疆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第三,人财物统一调度,合理使用,避免了浪费,提高了科研效益。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实行专账管理、专账核算和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真正实现管好、用好,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杜绝出现截留、挤占、挪用项目专项资金的现象。
首席专家负责制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推广模式,结合农一师的情况来看,首席专家负责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更多地考虑与高校科研人才的合作,将更多的人才吸纳到专家队伍中来,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向农业生产的转变。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