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松:闯出农垦特色游新天地

时间:2019-04-02作者:李光明 来源:《中国农垦》2017年第10期

      2016年以来,内蒙古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在呼伦贝尔市召开全区旅游大会,额尔古纳市被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市;由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大兴安岭地区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组成的“4+1”旅游联盟赴重点城市开展推荐活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上下也正在积极谋划旅游产业蓝图……旅游正成为当下呼伦贝尔倾力发展的热门产业。
       赵红松,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上库力农场一名80后的大学毕业生,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市场洞察力和敢闯敢拼的干劲,在特色旅游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利用农场丰厚的旅游资源,独具匠心,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心中有梦 创业艰难的涅槃之路


      就这样平淡下去吗?如何才能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创业呢?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牵挂,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湿地、小河、芍药花、白桦林、牛羊满山坡、纵横捭阖的大农田,大型机械化作业……从小至今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回乡创业一直是他的心中所想。
       笔者见到他时,风吹日晒黑红的脸庞,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睛中布满了红血丝,略带着些许倦意。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昨晚在车上住了一晚没睡好!”原来,为了防止芍药花被盗挖,小伙子连续几昼夜不停看护,保障能让旅游旺季游客观赏到美丽的芍药花。
       简单的聊天,直接进入话题。一下子带到了他当年的青涩难忘的回忆中。
       2009年,从内蒙古某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赵红松被呼和浩特一家旅行社录用,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当初一起参加工作的30多个小伙伴或离职、或创业,只有他留了下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到本事、积累经验,然后回乡创业。发团、加班、对接协调、汇总,解决各种突发问题……3年时间过去了,经过历练,他成为了旅行社的业务骨干,收入也大幅上升,在别人看来他前途一片光明。
       可就在这时,他却为了当初心中的梦想,不顾旅行社领导的挽留,不顾家人和身边好友的反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
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野猪养殖项目一直是个冷门,赵红松决定从养野猪、养羊开始。经过多方了解,他决定要扩大规模,需要钱,怎么办,借钱!于是跑贷款、找亲戚借,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实在没钱的时候,就去临时做几天导游,凑了钱赶紧再投到项目上来。最后,家里的积蓄也都投了进去,但养殖野猪需要的资金对他而言就像无底洞。600多头野猪每天消耗的饲料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这个项目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时间一长,资金周转压力和市场销售的疲软,让他有点挺不住了。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又不甘心就这么败下阵来,倔强的他坚持咬牙挺着的同时,心中也在考虑着如何摆脱现状走出低谷。
他告诉我们,每当烦心的时候,他总会跑到家里的后山上散心,看看漫山遍野的芍药花、白桦林,漫步在小河边,刹那间就会觉得人生是那么美好,这么漂亮的景观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形财富,可怎么样才能把野猪养殖和眼前这些美景串起来呢?串起来怎么才能赚钱呢?在这一次次思想斗争和碰撞中,终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这个80后的小伙子在他人的疑惑中继续坚持走在自己创业圆梦的路上。


 撒欢牧场 突破传统包围圈的一抹新亮


      如何改变单一产业现状?怎样才能突破传统产业包围圈?他意识到必须要另辟蹊径,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循环,一个全新的规划雏形在他心中悄然形成。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红松带着朋友来到他的养殖基地参观,朋友建议他可以尝试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干点什么。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赵红松从谈话中嗅到商机,在郁闷中看到了曙光和希望。于是他决定在上库力农场成立旅游公司,把优质自然资源、家乡的特产与旅游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他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批手续吃过闭门羹,跑资金看过冷脸,争项目听过讽刺和挖苦,但是依然撼动不了他做旅游的决心。
       经过多方摸底,加上多年做导游的经验,他决定不再做已经泛滥的蒙餐和草原游。他与曾经工作过的呼市旅行社进行联合,那边发团、他在这边接团。把自家的养殖牧业点改建成了餐饮接待中心,扩建了厨房,增加了移动大棚车、露营帐篷等设施,餐食提供野猪肉、羊肉、山野菜、自养大鹅、笨鸡等农家特色菜。接待中心的名字也起得别出心裁,叫做“撒欢牧场”,目的就是让人远离喧嚣城市来到这里,体验度假模式,牧养心灵,放松神经,尽情撒欢,释放心中的烦恼。名字一推出,便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人气曝棚。这时,他的旅游日接待能力已经达到了300人左右。
       2014年,赵红松的“撒欢牧场”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加近五成,旅游收入增加三成。2015年他适当完善了基础设施和扩大宣传,旅游线路产品和羊肉产品在阿里旅行、途牛、淘宝网等线上销售,收入比2014年增长一倍。


 钟情黑土 把一生一次变成一生一世


       怎么样留下人、留住心?怎么做才能有回头客?旅游要具备两个条件,有钱和有闲。常规的旅游心理是去过的地方基本上不会去第二次。他抓住游客的心理,专做农垦特色游,留人还要留住心,通过农副产品复购,把游客的冲动消费变成生活的习惯,一生一次变成一生一世的牵挂。
         红松说,做农垦特色旅游,就是要充分挖掘蕴含于景点景色之中的黑土地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在这里,有绵延广袤田野,油菜花海无边,麦浪迎风滚滚,产品绿色天然,农垦人淳朴好客诚信无欺,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他眼中变成潜质和价值。
他一反常规,不做景点、不打造商业氛围。采用小麦油菜花海等大农业观光、穿越芍药坡、白桦林风情、观赏野猪养殖、小河垂钓、吃野猪肉、品生态奶,绿色生态餐、野外宿营特色游模式,还可以购买野猪肉干、羊肉产品以及用农场自产原料做成的黑面粉、烤饼等,游客不便随身带的由他负责发货,游客回到家之后还可以在网络平台继续订购。随着“互联网+旅游+农产品”的思路得到认可,农旅融合的思维模式日趋成熟,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仅去年就接待1700多人次,还解决了20余人就业。农场为了鼓励和扶持他创业,把一个废弃的厂房和大院无偿提供给他使用,赵红松经过简单装修,取名 “麦田守望者”,寓意为三代农垦人传承历史,创新未来。客人多了就可以分流到这里用餐、住宿。“只有把客人留下来,才能有钱赚”,这个小伙子直白地告诉我。
        就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有60多名来自贵州、上海、浙江的游客来到这里。一下车,伴随着尖叫声,好多带着孩子的游客直接扑向草原,打滚拍照,其中不乏有上了年岁的老人。他们激动地说,这里天真蓝,云好白,玩不够啊!贵州的罗女士兴奋告诉我们:这里与贵州不一样,那里山多,到了这里第一次见这么宽广的耕地,太了不得了,太辽阔了。她还说,去过好多地方,感官视觉上出现了疲劳,而且商业气息太浓;在网上一搜,一下子被这里给吸引了,觉得这里很特别,空气好、原生态、自然风光美,特别是芍药花和白桦林,美不胜收,所以一家三口特意来体验一下。聊天间隙,赵红松一个接一个接打着来自旅行社订餐和消费者回购产品的电话,看得出来,新客户在增加,老顾客的信赖关系在得到巩固。
        看到了这种吸引人的模式,上库力许多人跟风似的模仿和复制,一大批上库力的烤饼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市场上产品花样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他担心这么大帮哄的销售方式继续下去,将会淹没在良莠不齐的旅游市场中。思考着,摸索着,一个全新的运营模式在他脑海中酝酿着………


       转型升级 农旅融合变可复制为农垦特质


      农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利润提升空间越来越小,出路在哪?如何转型?“互联网+农产品+旅游=农旅融合”的全新特色旅游,俨然为当下产业转型和富民增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赵红松告诉我们,传统的观光旅游偏重于建宾馆、开饭店,易造成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农垦全域旅游就是要区别于常规的草原民俗旅游模式。农垦的优势在于现代农牧业,别人复制不了,因此发展农垦旅游,要在农牧业和旅游结合上下文章, 在“尚农、尚牧、尚游、尚礼”上下功夫,进而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省去中间环节,通过互联网渠道直接到消费者手中。
       2016年春节后,上库力农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当中,赵红松和伙伴们已踏上了考察的征途,20天走访11省19个城市,到当地组团社谈对接合作,进行宣传,与本地旅行社联合,专推呼伦贝尔特有的“撒欢牧场”模式,变松散对接为紧密合作。同时,他在产品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坚决不做“磨刀宰客”的一锤子买卖。他注册了“上库力”商标,为烤饼、蜂蜜和卜留克等产品做了升级,制作小而美的产品,搭配了佐餐真空包装的卜留克咸菜+野猪肉干、果酱等小食品,烤饼统一原料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制作技术要求,袋装多种规格,方便携带,口感上与众不同,单价也上浮不少。这样下来不但销量没减反而受到了游客的追捧。今年还利用当地的褐麦面粉制作成饺子、面条,包装好出售。他叹息手下缺少人才,特别是缺少能跟得上他思维的人才;他告诉我们,目前还要强化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休息、餐饮条件。这一切一切都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升级之路继续延伸。
       为了突出农垦的特点,留下深刻印象,他还在讲解词上下了很大功夫,讲农垦发展历史、移民史、军垦文化、农场历史故事、大机械化生产、农场概况、风土人情、饮食风俗、今夕对比和发展现状等,在宣传农垦方方面面的同时,无形中也打消了游客的戒备心理,建立起互信关系。      
       采访当中,笔者恰好遇见一位当年大连下乡的老知青董霞女士,前来洽谈投资旅游合作事宜,因为这里曾经镌刻着她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难忘岁月。她说,回到这里,睹物思人,满含牵挂;如今退休了,想要要为第二故乡发挥点余热。
       为梦而生,砥砺前行。赵红松说,我是第三代农垦人,更是农垦的“旅游人”,我有信心通过现在所做的事儿,在未来三到五年放大到十倍、百倍,从而影响带动更多的农垦人致富,减少对单一基础产业的依赖,通过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使我们的家乡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改变,改变,他的思想还在与时俱进,新的创意想法还在不断萌生……
       采访完毕,走在返程路上,扑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麦苗和沁人心脾的山野青草香,布谷鸟在天空鸣叫,芍药花开满山坡。我们一行穿梭在田间心旷神怡,思绪随着飞驰的车轮飘向窗外,仿佛嗅到了农垦旅游的破题和发展方向,隐约看到了呼伦贝尔大地上又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呼之欲出。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办公室)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