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农场 心系果园

时间:2021-08-26作者:陈雷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9期

秋分刚过,又到了硕果累累的季节。不禁想起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载的“关东第一果园”——葫芦岛市前所果树农场。

前所果树农场是国有大二型农垦企业。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大果园”,后因农业部一位老部长来此调研,并题赠“关东第一果园”的牌匾,因此得名。从地理位置和面积上来看,出了山海关,这里是第一个最集中连片的大果园,所以“关东第一果园”这个称谓确实名副其实。

关东第一果园总面积24平方公里,高矮错落的丘陵山地,覆盖着70多万株果树,共有8大树种,198个品种。

我刚到这里工作时,一位老场长介绍说,这里春天是花的海洋,夏天是绿色的海洋,秋天是果的海洋,冬天是感情的海洋。他幽默地说:“到了冬月,来咱家炕头上喝两杯,好好聊聊农场大果园的发展与创业史,你一定会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的!”

关东第一果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浓缩着开拓创业的时代情怀。它的属地原名叫王家台,传说有凤凰栖息此地的凤山之上,故更名为王凤台。王凤台的最高峰挂旗山,海拔只有174米,山南可一览东戴河新城和秦皇碣石宫,北可眺望逶迤远去的锥子山和明朝野长城。挂旗山因唐代名将薛礼东征时在此安营扎寨,树旗布阵而得名,地方志记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游历过挂旗山,这山上至今还存留着直奉战争时期军阀张作霖的作战指挥所遗址。

建国初期,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视察葫芦岛海军基地,在回京途中曾到农场的蚕种分场进行调研,了解民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批各族各界的热血知识青年从城市奔赴此地拓荒创业。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一步石头三步草,黑天没日狼群叫”。他们白天肩扛人挖、开荒种树,晚上住在自己挖的地窨子里,吃的是杂粮稀饭和在土池子里腌制的咸菜。当时周边来农场做工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吃果园饭,就得拿命换”,创业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把这里打造成为上世纪70年代全国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历经农垦人60多年艰苦创业,关东第一果园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果主产区之一,盛产的水果远销国内外。

关东第一果园北倚群山,南邻渤海,有着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产水果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六分场的富士苹果让台湾客商品尝后赞不绝口;二分场的布雷顶峰油桃受到北京市场的青睐;七分场的王林苹果被泰国朋友视为果中极品;八分场的乔纳金苹果让俄罗斯客商趋之若鹜。

如今,我已离开关东第一果园回到市里工作,可每当回想起农场的田园物事,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熟悉。那随着地势而高矮起伏地分布在树木之间的民宅群落;那生活居住一千多个日夜的三层老式小楼和庭院中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还有我亲自规划、亲手开垦的像木版画一样的小菜园,石板铺成的小路、蔷薇花编成的树墙,以及花墙院里的水井和井边的桑葚树,花墙外几十株葫芦状的三季梨树……这都已成为我心中最亮丽的风景,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我在关东第一果园工作生活,三年有余的时光,花开花落,既体验到了“风送鸟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的自然情境,更感悟到了当地包容淳朴、奋发创业的农垦精神。在这里可俯下身子,走近果农,融入自然,还原平静,沉淀本心。

关东第一果园不仅盛产品样繁多的优质水果,更珍存着岁月镌刻的感怀与深深的情谊,也凝聚着农垦人传承久远的创业精神。关东第一果园,你让我收获了一次丰富的人生体验,勤劳向上的农垦精神将永远鞭策和激励我不忘初心、踏实前行。


(作者原系葫芦岛市前所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现任葫芦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信访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