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非洲种田去!

时间:2013-03-01作者:本刊记者 焉潮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12期

  1431年1月,中国明朝皇帝的远洋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下第七次远航,最南端到达非洲莫桑比克的贝拉港,船队带去了来自中国的文明,陈列在贝拉博物馆的中国青花瓷无言地述说着这尘封的往事。
  中国人再次向莫桑比克输出农耕文明,是在时隔580年后的2007年。这一年,一群来自湖北农垦的农业专家,肩负着国家和湖北省的使命,前来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


(一)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非洲三国后,把湖北省农业援非的重任交给湖北农垦承担。湖北农垦高度重视,通过帮助当地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也实现了自身“走出去”的成功突破。
  去年11月,湖北农垦三湖农场和军垦农场的6名农工来到非洲的莫桑比克扎加省,在荒地上种了1800亩水稻,5个半月后收割,平均亩产1200斤以上,除去机耕、田管、机收等成本后,每人带着16.7万元的纯收入回国。这不是天方夜谭,是湖北农垦在莫桑比克友谊农场工作的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实。
  莫桑比克的国土面积有四个湖北省大,人口却只有湖北省的三分之一,气候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5月是雨季,6月到11月则是旱季,几乎不下雨。地球上有三大块黑土地区域,除了黑龙江、乌克兰平原以外,第三处就在莫桑比克,2米厚的腐殖质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来自湖北农垦运粮湖农场的水利专家邵佳运介绍说,这样的土地即使10年不用化肥,水稻产量也不会低。

(二)

  湖北省与扎加省在2006年结为友好省,2007年湖北农垦在赛赛市郊区建立了湖北—加扎友谊农场。农垦局组织三湖农场与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合作,当年试种了300亩常规水稻,2008年5月就获得平均600公斤的亩产量,而以前当地人种水稻的最高产量只有100多公斤。丰收的消息成了当地的头条新闻,友谊农场周边的一些农场主也纷纷上门请湖北人教他们种水稻,一个叫安东尼的小农场主以前一直种蔬菜,几乎赚不到什么钱,几次种水稻都不理想,在来自湖北军垦农场的农业专家罗浩平的指导下,他的水稻今年第一次获得丰收,卖掉谷子后当即还掉了银行的50多万元(当地货币)贷款,谈及此事他喜不自胜。2011年,农场带动当地农场主和农民种植水稻1万多亩,并向他们提供优质种子、技术指导和订单服务。
  几年来,友谊农场的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亩产一直保持在600公斤以上,部分稻田的亩产突破了700公斤,农场加工生产的大米米质优良,供不应求。
  莫桑比克前农业部部长尼亚卡高度评价友谊农场为莫桑比克提高粮食生产起到的积极示范作用,称赞友谊农场创造了莫桑比克粮食生产的奇迹。加扎省省长迪翁巴号召加扎人民学习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先进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努力把加扎省建成莫桑比克的粮仓,满足国内市场的粮食需求。他感叹道:如果扎加省一个省的水稻产量都能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整个莫桑比克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还可以出口。他希望友谊农场尽快扩大种植面积。
  在莫桑比克,土地资源丰富而粮食却不能自给,每年粮食进口30万吨。湖北农垦的决策者认为,只有把农场做大做强才能为发展中莫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提升莫国粮食安全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量的投入资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湖北农垦的领导层。到2011年,水稻面积才发展到3000亩,远远达不到莫方的要求,农垦局党组决定以湖北联丰海外开发公司为平台,引导农场和社会企业“走出去”发展,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襄阳的民营企业万宝粮油公司闻风而动,董事长柴功顺带专家赴莫考察后,认为当地有着黑龙江的黑土地、江汉平原的平整度、长江和汉江的灌溉条件、海南岛的气候,加上湖北农垦从农场里抽调各类专业人才,莫国政局又稳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今年6月,他陆续从国内运来177套挖掘机、重卡等大型机械,还从美国进口了单价100多万元的大马力拖拉机40多台,在第一期开发的10万亩荒地里摆开了战场,用办工业的速度搞农业,日夜加班,只为赶上11月份的播种期。根据他的中长期规划,要在这里种稻30万亩,友谊农场的3000亩田将成为制种基地。

(三)

  湖北农垦在非洲的另一个农业亮点,是建在首都马普托以南50公里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是2009年中国援助莫桑比克的农业项目,由湖北省农垦局承建并负责运转。中心占地面积52公顷,项目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工人、设备、建筑材料,小到铁钉,大到水泥砖生产机,几乎全部都从武汉装船运到莫桑比克。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工程于2010年11月竣工,顺利通过商务部组织的验收,并被评为优质工程。2011年7月,项目正式向莫桑比克政府移交,成为我国在非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中心的负责人刘厚胜是来自洪湖市小港农场的副场长,他带领着来自三湖农场的农业技术专家齐保卫等6人坚守在这里。刘厚胜介绍,中心自去年运转以来,在试验示范区的20个大棚里进行了30多个农作物品种的试验示范,试种的旱稻亩产达400公斤,是当地平均亩产量的2倍多,开展了50多种从国内引进的蔬菜品种试种,试种的番茄、辣椒、豇豆、包菜等蔬菜品种表现出良好的丰产优势。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来参观时看到巨大的白萝卜十分惊奇,该国没有种过这种蔬菜,而中心的白萝卜亩产量达到一万斤。
  目前,中心按莫桑比克科技部的要求,已经为莫方培训了3批5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受到莫方政府和农民的欢迎,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在非洲大地上传播。笔者看到,在该中心,田里成熟的西红柿挂满了支架,因为这里是教学基地,地里成熟的蔬菜不能拿到市场去卖,蔬菜只向在莫的中资企业、大使馆等地赠送,当地农民也可以进去采摘。

(四)

  据湖北发展银行在莫办事处的周主任介绍,目前在莫的中国人有近一万人,主要是做生意的福建人,还有从事建筑业的。在他的介绍下,我们见到了来自十堰市的陈先生。陈先生以前在十堰市做汽车生意,令他头疼的是只要他在国内做什么生意赚钱,就有人跟风,而且比他的价格低,价格战搞得最后大家都没有利润。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莫桑比克,这里民风淳朴,发展空间较大,于是扎下了根,代理了两个品牌的中国卡车销售,去年一年赚了1000万人民币。他说刚来的时候他只会三个英语单词:yes、no和byebye,如今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和人交流了。
  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殖民统治了两百多年,独立后的莫桑比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相当于我国七十年代初期的发展水平。当前,莫桑比克的能源、矿业等重要产业几乎被欧洲人控制了,贸易被印巴人控制了,留给中国人来开发的似乎只有农业。对于中国人来说,搞大农业是轻车熟路,加上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中国农业“走出去”发展,有关部门出台了农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有理由相信中国在非洲的农业开发一定会创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