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时间:2014-01-14作者:农业部农垦局科技经贸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6期

    为了解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推进农垦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增强农垦的示范带动能力,我们会同有关单位,赴黑龙江、广东垦区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农垦财务信息化、土地信息化、二三产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对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成效经验、发展趋向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农垦企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农垦作为一个由企业组成的、集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础设施是指用于开展信息化工作必须的计算机、笔记本、服务器、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垦企业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00%,部分企业配置了专用服务器,微机、笔记本电脑实现多次更新换代;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绝大部分企业实现了宽带上网,部分农业企业(国有农场以及农业为主的国有控股公司)、非农企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一些农业企业由于地域较大、位置偏远的原因,基层生产队、作业站、种养基地、加工基地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暂时还未能实现宽带联网。总的看,农垦企业信息化必要设备配置基本到位,能够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基本满足企业总部信息化管理需要,但生产一线的生产基地网络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信息化应用情况。农垦企业遍布一、二、三产业,2011年农牧企业、工业、建筑企业、运输企业、批零贸易餐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1785家、1218家、523家、234家、1312家,一部分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还承担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农垦信息化应用主要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及社会管理等方面。
    1.财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垦企业率先开展财务信息化工作。二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信息化、ERP、集团信息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技术在规范财务管理、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发展和农垦集团化的快速推进,江苏、安徽、广东等垦区,积极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从局域化、个体化应用向广域化、集团化转变,通过组建财务专网、采用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统一核算管理,将“分权式”生产经营与“集权式”控制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垦区和集团化公司层面实现了财务信息集中储存、资金资产统一核算,为发挥农垦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优势,推动农垦集团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财务信息化是农垦企业信息化中起步最早、应用最广泛、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应用领域。
    2.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农垦企业在基本实现财务信息化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拓展信息化应用。广东、上海、黑龙江、海南、宁夏等垦区的100多家农场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国有土地实行精细化管理,覆盖面积达到2500万亩以上。如广东农垦胜利农场针对胶园管理粗放、收胶混乱、品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组织场部技术人员自主开发了胶园管理系统,涵盖了胶园抚管、生产计划、割胶记录、胶水收购、工资核算等多个功能模块,胶园管理精确到树位、细化到每棵胶树,胶水收购以代码代替姓名,有效杜绝了不规范交易行为,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新疆兵团、黑龙江、辽宁等25个垦区的185家农业企业建立了从农场到市场全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追溯产品覆盖了谷物、水果、蔬菜、茶叶、畜肉、水产、禽蛋等主要农产品,2012年,种植业追溯规模达到483万亩,养殖业达到6000多万头(只);北京、黑龙江、上海等垦区一批奶牛养殖场大力运用无线射频、电子耳标,建立奶牛身份标识,实行自动饲喂,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三元食品、光明乳业、完达山乳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大力引进条码识别、自动控制技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无纸化;黑龙江、新疆兵团、安徽等垦区一批试点企业综合运用传感技术、无线互联技术,在墒情监控、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测土施肥、自动喷灌等生产环节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管控,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拓了新路子。
    3.经营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水平和营销能力,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黑龙江、广东等垦区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1年海南垦区启动了天然橡胶电子交易市场,采用网上竞价的方式集中统一销售产品,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在短短五年时间,交易额达到400亿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化、现代化交易市场。黑龙江垦区2008年启动粮食交易市场,三年内撮合交易总量达到4600万吨,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目前日成交量超过5万批次,在同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与此同时,黑龙江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一批大型企业依托产业化优势,积极参与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企业拓宽了业务渠道,扩大了发展空间;上海农工商集团等商贸企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市场规模、开展网上订购,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同时,一些垦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开拓电子商务市场,企业主动利用网络发布供求信息,寻求贸易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4.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是农垦企业信息化的突出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上的特殊性,有的国有农场还承担着教育、卫生、司法等一些社会管理职能。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黑龙江、广东等垦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大批职工从连队搬入场部居住,对农场社会管理、社区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社会管理方面,没有移交社会管理职能的垦区,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加大信息化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黑龙江垦区建立了从农场到总局一体化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部分垦区教育部门大力引进信息化设施,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在社区管理方面,黑龙江垦区牡丹江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创业农场等单位在加快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组织管理到小区、人员管理到住户、物业管理到楼门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为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障农场职工安居乐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创业农场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平台,把民政、党建、计生、便民服务等多项管理服务纳入信息系统,开发了三维动态信息管理、便民信息发布、遥感监控、网上评议、爱心呼叫五大功能,社区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三)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的过程,需要懂管理、会技术两方面人才共同推进。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农垦集团、科研院所、农垦企业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信息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一是科研院所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专家,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海南农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设立了专门机构,长期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研究开发,在推进土地信息化管理、发展精准农业、建设智能化设施农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推动农垦企业信息化的领军人才;二是大型企业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骨干,上海农工商、海南橡胶集团、黑龙江商贸集团等重点企业、专业化集团公司组建了企业信息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独立承担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有效保障信息系统持续改进;三是重点企业锻炼了一批实用性人才,北京金星鸭业、北大荒牛业等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单位在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培养了一批熟悉企业情况、懂得信息系统应用维护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保障追溯系统顺畅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农场基层配备了一批普及型人才,黑龙江、广东等垦区通过招聘大学生毕业任作业站站长、生产队长,基层干部信息化素质明显提高,较好解决了生产一线信息化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同时,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与社会化专业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引进技术、引进服务,借助外力拓展了信息化人才渠道。
    (四)信息化效益。信息技术具有超快计算能力、海量信息存储能力、超远距离快速传输能力等特有的优势,运用得当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效益。如农垦企业财务信息化大幅度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量,精简了队伍,提高了财务工作水平,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江苏垦区通过集团财务系统,对所属企业进行在线管理,实现预算、结算与核算三合一的财务管控体系,每年直接增效2700多万元;海南橡胶集团通过电子平台采用竞价方式销售产品,五年增效2.39亿元,黑龙江垦区粮食交易市场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增收8700万元;农垦可追溯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实现优质优价,2011年追溯产品销售收入比同类非追溯产品增收5.1亿元;广东湛江垦区通过实行土地信息化管理,在增强土地确权维权能力基础上,土地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年土地承包增收近1亿元,信息化建设为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近些年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为垦区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规划指导。农垦系统组织化程度高,企业任务多,从客观上决定了推进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指导,才能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从调研情况看,垦区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信息化工作基本上由业务部门推动,缺乏引导,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部分企业在完成财务信息化后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方向不明、路数不清。
    二是信息独占比较突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内容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口径,造成不同部门之间对同一数字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在业务上无法顺畅共享;从技术角度看,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系统在开发数据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在技术层面信息共享难度加大。
    三是信息化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工作上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部分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生产管理结合不够紧密,信息化建设止步于表面性、事务性处理,对企业关键环节、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一些企业注重前期投资、硬件建设,忽视信息系统运行和软件系统后续开发,导致信息化整体建设头重脚轻、流于形式。同样的信息系统在不同企业应用的结果截然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应用深度上存在差异。
    四是信息化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农垦企业信息化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表现出“凑合着用、搁置不用”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未能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不能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协调。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五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垦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垦区发展快,基础设施好、应用领域多、应用效果好,有的垦区还处在起步阶段。二是垦区内发展不平衡,有的农场发展快,有的农场慢。三是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行业发展快,有的行业发展慢,如财务信息化发展就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三、正确认识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将企业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加工生成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使用,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求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农垦企业作为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农垦系统管理体制分析,企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直属垦区、集团化垦区对基层企业控制力较强,信息化建设既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有利因素,又可能会面临着政出多门、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等不利的一面;从行业特点看,农垦企业遍布一、二、三产业,信息化建设既可以相互借鉴,又需要兼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从区域布局分析,农垦系统集团化企业、重点龙头企业总部位居大中城市,能够近距离感受信息化氛围,有利于指导企业信息化,而大部分基层企业、生产基地位置偏远,接触新事物机会较少,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从农垦企业职责分析,国有农场性质为企业,但同时又替代政府行使一些社会管理职能,信息化建设既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文教卫、社会保障、小城镇建设等社会管理需要;从改革发展情况看,农垦系统产业化、集团化大格局基本形成,但针对某个具体的产业、产品而言,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信息化建设既要满足产业化、集团化发展要求,又必须适应市场化、动态化的变革需求;从信息技术发展自身情况看,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软件设计、网络通讯、GIS、移动终端、物联网等各类技术及设备不断创新,各种信息化应用不断开拓,这一方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出现了某项技术还没有完全消化、软件应用还未进入成熟阶段时相关替代产品、替代技术已经诞生的现象,使企业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进一步推进农垦企业信息化,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必然涉及到人财物各方面投入。在信息系统建设期间,面临着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有形投入,在信息系统进入运行期间,面临着设备运行、耗材使用以及人员方面的无形投入,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一些负担。从产出情况看,信息化本身能够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产生软性效益,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要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关键要在信息系统以外下功夫,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规范管理、提升品牌,把信息化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广东农垦湛江管理局在推进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效益,关键是把土地信息化管理优势延伸到土地经营管理中,对土地承包实行公示制度、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有效解决了土地发包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信息化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正确处理信息化部门推动与企业应用的关系。农垦系统各级管理部门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信息化建设中如果完全由各级管理部门来推动,在工作中容易使企业产生依赖性,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上热下冷”被动局面;完全依靠企业来推动信息化,容易造成工作无序、重复建设、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面对农垦特殊体制,各级管理部门需要把握好管与放的尺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需求,例如企业财务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要发挥组织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统一研发信息系统,实行整体推进;对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广西糖厂按照广西农垦局的统一要求启用用友ERP系统,在此基础上针对甘蔗种收购订单农户多、车辆调度复杂、收购管理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运用手机通信、无线射频等技术,开发建设了智能化生产调度系统,实现了从甘蔗种植到蔗糖加工一体化信息服务网络,帮助蔗区农户年增收近2000万元,企业增产1.5万吨,信息化建设共性需求与个性特点紧密结合,效益显著。
    三是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需求驱动的关系。信息技术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管理需求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不竭动力,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带动与需求带动的关系,避免“被信息化”。农垦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在推进信息化中应坚持以管理驱动为主、以技术带动为辅的原则,避免唯技术论、技术无用论等错误认识,把企业发展要求与信息技术支撑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工作中一方面要立足企业实际,理清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找信息化解决之道,同时也应关注信息化发展,强化信息化意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个别企业对管理需求把握不准,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造成信息系统建设成本高、运行难度大、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应引以为戒。
    四是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信息产业是我国开放程度比较高、市场体系比较完善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社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大批致力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和IT企业。对大多数农垦企业而言,既无能力也无必要独自承担起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应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社会上已有的资源和力量,加快信息化进程,有效解决企业自身人员不到位、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要注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应用人才,避免出现“多了多、少了少”现象,个别拥有大规模数据中心、信息化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应加强自主开发人才的培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顺畅运行、信息化工作持续发展。
    五是正确处理企业应用与部门管理、职工服务的关系。农垦系统特别是国有农场,既是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法人主体,又承担了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对上信息报送量大,对下职工信息服务要求迫切,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同时要兼顾上级管理部门管理要求和职工信息服务要求。面对多方面需求,要强化基础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横向上要研究分析部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形成与业务工作相匹配的信息化协同机制;在纵向上,努力构建垂直一体化信息体系,实现一个信息资源多种应用,统筹兼顾上传下达工作要求。

四、推进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刻揭示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指明了方向。农业部按照中央部署,研究提出了建设国家农业资源数据系统、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指挥系统、全国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等十项重点任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形势的发展一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农垦企业信息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垦系统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有农场等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农业系统中处于先进行列,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农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要求,协调各方面资源、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系统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应用水平,为现代农业建设、现代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在推进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优化存量应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尽快解决现有信息系统中系统不兼容、资源不共享、应用不深入等突出问题,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要创新增量应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由事务性管理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延伸提升,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管理部门应成立主要领导牵头、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信息化协调机构,结合垦区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目标,注重协调指导,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推动企业信息化科学有序地发展。企业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完善投入机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效益。
    (二)构建基础信息库。研究制定农垦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重点围绕农垦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社会管理等,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分类清晰、口径统一、分级管理、扩展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基本情况信息库,形成部局、垦区、企业一体化核心资源平台,为垦区管理部门信息化提供借鉴,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指导。
    (三)推广共用技术。重点围绕土地信息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共性需求较强的领域,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展应用模式,以直属垦区、集团化垦区为重点推广应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对于暂时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区,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企业做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子和方法,为全面推广打好基础。
    (四)建设综合信息平台。以农垦经济社会指标体系为基础,打破部门制约,按照共建共享、授权使用的原则,建立信息自动抓取机制、定期报送机制,形成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党务管理、场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纵向上实现上下信息共享、横向上实现共建共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综合效能。同时,对于处在生产一线的生产基地,加强协调共同,加快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信息平台覆盖面和易用性。
    (五)推进物联网应用。充分发挥农垦系统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加强自动传感技术、溯源技术、无线互联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供保障。在大田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电子商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积极性高、示范效应突出的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农垦实际的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垦企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成德波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