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近年来,江苏垦区按照中央赋予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使命,以先行先试的勇气,书写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土地规模经营优势
垦区国有土地归国家所有,苏垦农发公司对垦区国有土地进行集中规模经营和统一管理,实行土地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和优势。
(二)农机装备优势
苏垦农发公司黄海分公司每年投入农机具更新与改造费用在3000万元以上,坚持引进示范、自主研发与技术革新改造相结合,研究和示范推广适合农场麦稻生产需求的新型农机具与农机作业新模式。今年投资500万元,购置场头机械17台、钵苗摆栽机及配套农具14台套,改造井关打药机、轴流滚筒27台等,使农机总动力达5.2万千瓦,农机装备新度系数提高到75%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7%,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机制,夯实了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
(三)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优势
截至目前,黄海分公司对外拓展土地合同面积达45万亩,已经种植6万亩,显著扩大了农垦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范围。
二、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农垦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人才紧缺问题。当前,垦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年龄结构断档、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新引进的人才存在“一高”(高学历)、“一低”(低技能)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快速推广应用的需要。
其次,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问题。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黄海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产品产量在江苏垦区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农产品加工上却相对滞后,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场的地位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一是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充分发挥分公司的现代农业组织协调功能,在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推广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给予他们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要从优确定科技人才的基本待遇,在工资、住房、医疗、家属安置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紧缺人才的吸引和集聚能力。
三要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升上强化竞争,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竞争上岗。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可破格晋升技术职务,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重点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科技型管理人才,积极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平台,以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二)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是发展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分公司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积极探索组建种子、稻米、啤麦、畜禽、苗木、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转化应用平台。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分公司先后实施了水稻单产、总产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粮食安全生产等农业产业工程,使农业呈现出优质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大产业基地已形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5万亩杂交制种稻基地、6万亩常规稻麦育种基地、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5万亩优质啤麦基地、10万亩优质水稻等五大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推进场地合作,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
苏垦农发公司黄海分公司依托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优势产业,提升农垦对资源的掌控能力。
一是打破农场与垦区、垦区与地方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加大“走出农垦”的推进力度,采取“政府+农垦+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组建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团队“走出农垦”,做到场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做大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加大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示范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规模农户发展,提升农场农业全产业链对农民的吸引力。
(作者系苏垦农发公司黄海分公司总经理 黄海农场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