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筑高农业现代化的丰碑

时间:2015-06-12作者:陆书鑫 张保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1期

    “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2014年粮食总产、单产和效益创下三个历史新高,总产超22亿斤,增产超2亿斤,玉米亩产最高2400斤,水稻亩产最高1600斤,大豆亩产最高561斤,亩效益平均超千元。
    拥有160万亩耕地的友谊农场,在耕地没有增加情况下,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会是自然气候条件起决定作用吗?
农业副场长张秀国介绍,2014年气候的有利因素不可回避,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抵御了2012年冷春、布拉万台风、秋季多雨,2013年四十年一遇洪涝,2014春严重内涝、5到6月连续35天低温寡照等灾害,农场粮食生产年年上台阶。

林网化 渠系化 田格化高标准粮田强本固基

    走进农场第三管理区第一作业站高标准农田展示区,密植完整的防风林带、平整见方的硕大池田、笔直通畅的梯形渠系、坚实宽敞的沙石田间路便呈现在眼前。
    水稻种植户孙荣华说:“原来这块地是低产田,高低不平,根本种不了水稻。通过高标准粮田项目建设,田间坡度差控制在2公分以内,从2012年进行水田开发,每个池田基本保证在6亩地,连续三年亩产超过1400斤。”
耕地面积大不意味农业强,要做强农业,首要是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
    友谊农场大力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明确林网化、路硬化、渠系化、田格化的标准,设定旱涝保高产稳产目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将1.1万亩低洼低产田整理和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开展节水增粮行动,耕地100%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强排站15个,挖渠系3000多公里;设立防风林网360个,耕地100%实现条格化;大力实施老稻田改造工程,百万亩水田实现水肥均匀施用。
第二管理区玉米种植户李勇介绍,头些年雨大一点,地里就到处是水,车辙淘得没腰深,根本保证不了农时,春天播不了种,秋天收不了地,瞪眼就是个赔。现在不一样了,再大的水都能排出去,赶上旱年头就用喷灌机。他家连续九年丰产,2013年在遭受四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下玉米亩产2220斤;2014年亩产2270斤,亩效益均超千元。
    现在农场农田基础设施标准达到了连续降雨100毫米不会形成灾情,10天内降雨300毫米保证不形成重大灾害。
    2013年8月下旬连续10天降雨超过400毫米,按照2010年农田建设标准,地面明水超40毫米,粮食将颗粒无收。但因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地面无明水出现,全场粮食实现增产9000万斤。
    高标准粮田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抗灾能力,为农业丰收直到基础性保障作用。从2009年总产16亿斤,提升到2014年22亿斤,且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遭受特大灾害下粮食依然实现增产,分别增产为1亿斤和9000万斤。
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
现代化农机激发活力
    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张兴东种植的大豆亩产561斤。他对获得高产最深的体会就是现代化农机力量的增强,保证了农艺措施使用到位,实现秋起垄夹肥、适时早播、精量播种、生育化控等技术集成配套,彻底改变了过去经验式粗放型耕种模式。
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
    友谊农场把现代化农机的发展程度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衡定标准,经历了由马拉人扛、半机械化到全程机械化,现迈进了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立体化发展新阶段。农场实施“农机跨越工程”,每年投资超亿元,进行现代化农机具更新,落成了智能催芽中心5处,建设标准大棚集中育秧基地90个,购置180马力以上大型农用机车、精密播种机、GPS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农机1.5万余台套,精密播种、GPS卫星导航作业、智能催芽和标准大棚育秧率均达到100%。
    第六管理区朝鲜族群众聚集区的第四作业站,随着现代化农机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改变,先进生产力迅速释放。智能催芽、高性能插秧机、GPS卫星导航和立体化化控等农艺措施综合使用,不仅使水稻产量提升15%-20%,还分离出139名富余劳动力去韩国打工,实现增收超千万元。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极大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呈现生产效率高、作业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增产能力高的良好态势,农业生产实现了“五个根本性改变”:改变了春天动土的种植模式,保证了农时。大马力机车配上GPS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24小时作业,作业效率提升了一倍,保证秋翻地、秋起垄、秋包肥100%,为春季播种赢得了时间,实现了适时早播。改变了粗糙的作业标准,实现精准操作。大马力机车犁深均超过30公分,提升土壤渗水、蓄水和通透能力,形成了超大土壤水库,提升了抗旱和抗涝能力;GPS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保证作业千米误差在2公分以内,土地应用率达到用满用严。立体化化控作业使叶龄管理和分成施肥技术得以充分利用,消除了“一炮轰”和“大把肥”现象,实现精准化生产。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推行,形成工厂化生产新气象,有效解决了春季用工难的问题。精密播种模式推行,解决播种不匀人工间苗问题,玉米亩保苗由3500株提高5000高,大豆亩保苗1.2万株提高2万株,达到科学密植标准。
    张秀国介绍,2013年春季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低的“冷春”,玉米播种严重受到影响,要推迟7-10天。农场利用智能催芽中心设备,实施了玉米催芽断根技术,抢回有效生长期一周多,消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作化 集约化 统控化利益联结强化统控

    第五管理区的万亩标准粮田展示区内1890亩大豆平均亩产530斤。
    种植户胡军说:“这得亏了我加入了统种、统管、分收的合作体,将原来1.3米3行种植方法改为1.1米3行,一亩地增加3500株苗。”
    组织化程度是农业高标准生产的根本保证。
    友谊农场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态相配套,农艺、农机、农时、农事相结合”为要求,提出以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自愿选择的方式下,出现了“统种、统管、统收”、“统种、统管、分收”和“统种、分管、分收”三种合作组织建设形式,成立合作370个,种植户100%实现合作生产。
    新型合作组织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提升生产组织统控能力。原玉米八叶时采用矮壮素化控,玉米高度仍超过3米。在合作体的统一组织下,2014年在八叶时采用喷施两遍“玉黄金”的方法,实现生育全程矮化控制,节间明显缩短,株高全部控制在2.5米以内,既抗倒伏,也为玉米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保证75%以上面积单产超过1700斤。
    合作组织形式的建立使生产走向集约化。第二管理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成立了12个合作组织后,不仅实现统一管理,而且播种均实现了适时早播。
    新合作组织提升了全场生产组织程度,作业标准化和农时标准化率均达到100%,播种完毕时间提前一周,全面积全作物实现新科技种植。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