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 粮渔双赢

时间:2019-05-10作者:龙感湖农场农业局 来源:《中国农垦》2018年第5期

2014年以来,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农场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工增收致富、农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产业现状

(一)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龙感湖农场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14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连作”阶段,生产面积50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250吨;2015年为“虾稻共作”试验示范阶段,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别在芦柴湖和洋湖发展“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5万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1200吨;2016年为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场范围内全域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已发展到50000亩,占全场耕地面积90%以上,小龙虾产量4485吨。

(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在虾稻共作、产业发展中,龙感湖农场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把稻虾共作作为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近年来,农场整合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虾田环形沟建设标准为5米宽、1.5米深,修建道路并绿化,开挖硬化沟渠,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基地田块建设标准,沟渠路配套,纵横主干渠分别长达4公里和2公里,核心区绿色防控设施健全高效,太阳能杀虫灯110盏。

(三)加工发展势头强劲。农场虾稻加工发展较快,目前龙感湖场域内有小龙虾加工企业2家,虾稻米加工企业2家,具有加工能力合作社5家,其中伟望农牧科技集团、天丰粮油等初具品牌效应。伟望公司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伟望”“海蕊”两个湖北省著名商标,虾仁系列产品日加工能力达100吨。天丰粮油“龙湖天源”“龙湖寿仙”大米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日加工精米能力达100吨。

(四)养殖模式科学新颖。农场对虾稻基地进行全域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流程与生产规范,为虾稻共作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农场采取“分户种稻,合股养虾”模式,探索出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生新路。一是将承包面积50亩以下农户进行联户整合,按承包面积入股共同养虾;二是原经营田农户不愿养虾的将面积流转给养虾户;三是原经营田承包户按原承包田块分户种稻。最大限度地利用沟渠空间,减少建设成本投入,提高优质稻生产土地利用率,保证了示范区连片开发和规模化发展。

(五)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龙感湖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渔粮双赢、生态双收,既提高了农场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一是投入成本低。模式种养技术简单、投资少、风险小,稻谷收割后的秸秆、稻茬、河草均可作为小龙虾的食物,饲养成本相对较低。按农场目前种养模式估算,每亩小龙虾和稻米纯收入2890元,比传统麦稻轮作每亩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市场销售旺。目前黄冈市共有4个小龙虾交易市场,一季交易量达400万公斤,产品畅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加工深度不够

目前,龙感湖稻虾养殖、加工、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带动稻虾产业发展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上,精深加工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虾稻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部分稻田建设标准不统一。二是水稻绿色防控范围覆盖不全,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薄弱环节。三是虾苗繁育基地规模不大。苗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场虾苗主要靠自繁自育,虾苗供给不足,加之天然苗种受气候、水位和捕捞强度影响,供应极不稳定。

(三)产区品牌建设不够

在小龙虾品牌建设方面,由于分散经营、重复建设、难成合力,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导致农场没有形成像“潜江小龙虾”那样知名的产业品牌;在虾稻米开发上,企业投入力度还不够,还停留在虾稻米商标注册和无公害认证阶段,品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三、发展方向及近期目标

一要扩大稻虾共作规模。全面推广“分户种稻、合股养虾”经营模式,扩大虾稻共作面积至5万亩以上。二要积极创建全省小龙虾示范县(区)。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强“小龙虾专合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三要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工企业,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提升产业效益。四要拓宽小龙虾销售渠道。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龙虾交易市场,加强小龙虾系列宣传攻势,举办小龙虾节等活动,提升市场影响力。

四、发展对策建议

(一)出台政策扶持,编制发展规划

一是建议黄冈市委市政府完善稻虾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在财税支持、规划用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二是科学编制稻虾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全场区域布局、项目资金、要素资源,明确发展定位、目标方向、工作重点,形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开发建设”大格局,带动稻虾产业大发展。

(二)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突出特色、连片开发”原则,引导农户养殖小龙虾,实现“基地连成片、产业聚成堆”。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以50亩1个田块标准,对虾稻田块进行标准化改造。对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确保稻田用水能够灌得进、排得出。二是推进小龙虾种苗生产基地建设。龙感湖小龙虾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走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一体化之路,建议大力扶持合作社建设苗种生产基地,提高苗种自给率,并实现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标准化稻虾共作示范园区。整合项目资金,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建设集生产、科研、教学、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准示范园,示范带动稻虾产业发展。

(三)加快主体培育,强化技术服务

一是加大市场主体扶持力度。通过为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推进稻虾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真正让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二是制定稻虾共作标准化技术规程。结合农场实际,聘请相关专家编制农场虾稻共作标准化技术规程,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提高亩均产出和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积极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

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着力挖掘小龙虾和虾稻米精深加工,开发具有龙感湖特色的虾稻产业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虾稻种养加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

(五)加强安全监管,唱响生态品牌

市场竞争,质量是保障。打造品牌,实现标准化生产是未来稻虾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建议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追溯,小龙虾养殖基地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保证质量过关。积极注册商标,打造绿色小龙虾和生态虾稻米知名品牌,实行品牌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