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构筑合作组织框架
围绕农场发展、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主题,北安管理局以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着力点,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切入点,以突出龙头示范为出发点,以持续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落脚点,深度挖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工合作发展新机制。
挖潜力,产业链上突特色。管理局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林地192万亩,草原126万亩,绿色有机作物种植40万亩,在巴西、俄罗斯、蒙古等国承租土地30.7 万亩。以建设“国家级百万亩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管理局投资3.2亿元更新各类农机具718台套,农机现代化作业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标准。与浙江海亮集团进行种养殖合作,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在打造“三大产业”、“四大基地”同时,重点实施长水河农场溜达鸡和锦河农场野生动物等特色养殖项目;大力发展以逊克农场为主,龙门、五大连池等农场为辅的蓝莓生产及加工产业,以建设、赵光、引龙河农场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以及锦河农场的山产品采集加工业和中药材种植。管理局独特的自然和资源优势及相关政策扶持,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创办合作组织热情,目前,职工们通过自愿联合、自主建立包括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粮食、杞柳种植等各类合作组织406个,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支新生力量。
搞合作,农业经营实现多元化。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过程中,管理局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场+合作社+联户家庭农场+农工户”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工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职工带地入社、带机入社、带资入社、带技入社,引导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优势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还借助红星有机酸菜、北大荒柳编等一批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协会)+农工户”模式、合作社联办龙头企业或向龙头企业参股、专业协会办企业、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协会) 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引导合作组织进行专业化集聚,构建起“小企业、大产业”、“小规模、大市场”的新格局。
建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行为。为切实保障社员权益,管理局制定了《专业合作社章程》,对成员管理、业务培训、财务管理、产品销售、收益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制度管人管事。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帮助合作社健全内部机制。通过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行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合作社+股份制”的经营管理机制,将散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各合作社定期召开理事会议,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发布市场信息,签订购销合同,制定优惠政策,民主协商决策重大事项,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这些制度和机制的实施,使合作组织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
开展系列服务提升合作组织竞争实力
北安管理局将解决合作组织生产经营难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有效开展系列服务,使全局各类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助力圆梦。管理局鼓励和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应用先进科技,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水稻“三化两管”、玉米“四精两管”、马铃薯“大高密”等增产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合作社推行农业“六统一”管理,有效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全面实现“稳定总产、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的目标。
作为北安农垦富龙玉米专业合作社当家人的孙淑英告诉记者:自2014年1月建社以来,她带领214名职工种植土地5683亩。通过合作社规模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轮作,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左右,亩效益达550元,在大灾之年实现了丰产丰收。为增加社员收益,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形式新建500吨烘干塔一座,将潮粮进行烘干增值。这样一来,每户社员净收入达8万元,真正让百姓尝到了入社带来的甜头。
以红星农场为代表的农机合作社紧紧围绕现代农机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各农场畜牧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动全局奶牛、本地鹅、溜达鸡、有机肉牛、生态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尾山、格球山、赵光、长水河等5个农场的奶牛专业合作社争取上级扶持政策,投巨资新建现代化奶牛牧场5家,发展“白金”产业;逊克、锦河等农场则大力推广肉牛、生态猪、羊等特色养殖业。全局正在构建起以“两牛一猪”为主的结构较优、适应性较强、加工增值效益较高的畜牧产业格局。
强政策保障,实现“钱粮双增”。虽然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农工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孕育了沃土。但受配套政策缺乏、对能力建设支持政策欠缺,支持方式及手段单一、资金链短缺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为此,管理局通过开通绿色通道、进行现场办公、争取上级资金、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促进银企对接等方式,加快推进全局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针对去年玉米收获过于集中,烘干设备严重不足、晒场压力过大、粮食销售困难等实际问题,管理局通过合作组织多方联系吉林、五大连池市、青岗、依安等地客商进行玉米收购,在保证一部分潮粮销售的同时,提早启动97座烘干塔,种植户的粮食经检斤测水后进行烘干。长水河农场还在种植户、粮食烘干企业、元利玉米专业合作组织三者之间,利用为中储粮代购代储联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每斤玉米比市场价高出2分7,这种“一手托三家”做法,让职工手中的粮食在代烘代储中“入市”。各农场还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优势,建立销售“直通车”,主动对接周边粮食企业和销售市场,全面实现了“钱粮双增”的目标。
强服务职能,促百姓增收。为提升合作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北安管理局根据种植需要和职工需求,通过邀请省内外各级农业专家和种植能手传经送宝、借助远程教育网络、与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结成“科技帮扶对子”等方式,对合作组织进行“点题培训”,增强了对合作组织的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合同、订单和岗位等职业技能培训,使职工群众掌握实用的务工技能,对具备一定条件的百姓引导其外出务工;为不愿离场的职工联系附近企业、工地、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打工;对其他不具备打工条件的,鼓励其发展特色种养业。多措并举,使部分种植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职工收入多元化目标。全局已转移富余劳动力5520 人,实现增收6624万元。
积极搭建平台破发展瓶颈实现双赢
针对近年来农业受灾严重、粮食价格起伏不定等不利因素,北安管理局积极为各类农工合作社搭建平台,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缓慢,质量有待提高,市场开拓不够,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
强管理,夯实农业生产主体。为实现规范管理,北安管理局要求签订“农工(工)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场”双向合同,依法进行管理。同时,管理局还要求各合作组织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在做好土地流转登记、信息发布、流转委托及转包合同的签订等服务工作上坚持原则、注重细节,对合同双方的责、权、利把关到位,有效避免了各类纠纷的发生。积极开展“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引导合作社规范化生产、制度化管理,使合作社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型主体。2014年,全局先后有15家各类专业合作社被总局授予“合作示范社”称号。
创品牌,合作经营增动力。继续推进农工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实施品牌战略,打绿色牌、走生态路。在种植业上实施“一仙带三绿”、“一柳带三业”战略:依托“仙骊”品牌,通过建立蔬菜合作社带动“北绿”、“龙绿”、“亲民”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形成区域发展优势;建立柳编合作组织,依托杞柳种植,带动编织、旅游业发展。养殖业实施“一草育三宝”、“一水兴两业”、“一绿富万家”战略,充分利用“五大连池”品牌,将矿泉鸭蛋、矿泉鱼推向省内外市场。通过发挥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以林下特色种植、养殖、山产品采集为主的林下经济,逐步实现林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成为职工增收、拉动就业的重要引擎。
闯市场,合力推动经济快发展。为规范产品流通秩序,管理局通过建立和规范合作组织,使流通经纪人由分散走向联合,由散乱无序走向规范统一,有力地推动全局形成有序流畅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尾山农场投资在俄罗斯打造境外农业开发禾日农金合作社,职工们自愿购买股份,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并实行自主经营、风险共担、按股分红,使职工利益和合作社利益呈现了捆绑式增长。红星农场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和合作机制,将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与49户有机基地种植户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共同体,实现了工农结合,促使公司加快提高产品品质,形成规模优势,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
东风吹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北安管理局400多家合作组织凭着敢想、敢闯、敢干的激情与勇气,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迸发出蓬勃活力。面对未来,北安管理局将引导合作组织在提高粮食产能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产业布局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长水河农场 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