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在北大荒的故事(一)

时间:2013-03-01作者:文/赵国春 来源:《中国农垦》2012年第10期

  作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王震将军对开发北大荒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难忘。早在1954年,王震就派铁道兵5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部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荒原,最后选点在虎林县境内。1955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后,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开发北大荒的报告。1956年7月2日,王震在大和镇东开团北亲手点燃了铁道兵农垦的第一把荒火。王震部长和老铁道兵们一起劳动,在北大荒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王震的故事……

 密山火车站大动员
  1958年春天,密山,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可真正见了世面。这个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每天要接待近万名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迅速将他们送到荒原的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从火车站到城里的那条土路上,挤满了穿着军服和黄棉大衣、摘掉肩章和领章的转业官兵。土路两边的空地上,堆满了铺盖、行李、箱笼……因计划不周,交通不便,缺人的农场又边远,没有足够的车辆把他们送往新建点,每天好几千人在这里逗留,给小县城带来极大困难。县城的机关、学校、俱乐部、仓库都住满了人,甚至有很多人住在老乡家里。
铁道兵农垦局向农垦部告急,请示派车来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恰巧此时,王震部长正在密山。
  4月12日,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播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广场中央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几条醒目的“欢迎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的横幅标语,主席台右侧竖立着王震为转业官兵书写的壮行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黑龙江,好汉建设黑龙江。”
  王震将军身着上将军装,在农垦局长的陪同下,走上主席台。在全场掌声过后,王震将军对着话筒,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做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他说:“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我代表人民解放军总部,代表农垦部所属全国农牧场50万职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欢迎……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在这里盘踞了十四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被消灭了,日本强盗蒋介石匪徒,都被我们消灭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能完成艰苦任务,就能得到光荣,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是能战胜艰苦困难的……”
  说到这里,将军把话锋一转:“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也有当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志们,在战场打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跟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王震又问大家。大家回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行!”
  “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
  战士们齐声回答:“同意!”
  王震说:“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将军风趣地说:“同志们!你们有的带来了爱人、孩子,还有的在火车上生了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比我们这一代强了,有文化又有知识,还有光荣历史。他们将会向别人讲故事说:我的爸爸当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又是开垦北大荒的先锋队,我是在火车上生的……同志们中间,有的没有爱人,还是‘单干户’,同志们,这是不是问题呀?”
大家齐声回答:“是问题。”
  也有人回答:“是大问题!”
  王震接着说:“对!是问题,但这是个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好多初中、高中毕业的女学生写信给我们,要求建设北大荒。她们来了以后,也都是‘单干户’,过上二三年,还能不‘合作化’吗?不过姑娘都爱英雄、爱模范,要想找个好爱人,就得在工作中鼓足革命干劲,作出成绩。同志们说对不对……”
  大家喊了起来:“对!”
  在这次大会上,王震将军鼓励转业官兵要能吃苦,要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把北大荒建设好。同时也批评了一些害怕吃苦的人,并当场撤了两名校官的职。原来转业官兵都由原部队派人护送到农场,办好交接手续,护送的军官才能返回部队。当时,南京军区有两名护送的军官(一名中校,一名少校),他们把战友送到密山,见到当时艰苦而混乱的情景,就“向后转”了,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王震得知此事,当场派人将这两名校官叫到跟前,狠狠地训了一顿,当众叫人摘掉了他俩的肩章。
  会后的第二天,云集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就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了。预备六师的先头部队和商丘步兵学校的转业官兵,高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写着“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的大旗,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八五八农场进发。在徒步行军队伍的前头,还有一支骑自行车的前哨部队,他们是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他们随部队一起到达八五八农场,摄下了一组历史镜头,后来编入了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预六师教导员团学员蔡恒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这支上千人的队伍,以班、排、连为建制,各自背着简单的行李,以领队红旗为向导,浩浩荡荡,从密山出发了。沿途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一路上战友之间、官兵之间互相换着背行李,互相鼓励。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走瘸了。我从未参加过这样艰难的长途行军,走到中午,两脚起了十多个大血泡。队伍到了杨岗,天黑了下来。前面指挥部传来口令:停止行进,就地过夜……”
这无疑是垦荒史上壮丽的一页。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走向荒原腹地。这是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军:匆忙,而又沉着,有秩序。这生动地表明了王震将军的魄力,也显示了十万大军是一个坚强的集体。从3月初到5月底,密山接待站共接收了七万多官兵。
  北大荒摄影艺术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郭沫水拍摄了一张《王震在密火车站》的照片,是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最好历史见证。这一雄伟的壮举,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3月2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向地球开战》,为解放军将士垦荒壮行。5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转业军官徐先国答谢郭老的诗《永不放下枪》,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写给诗作者徐先国的一封信《千万人的心声》。

关心诗人艾青
  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后,王震把他找到家里谈话,劝他到北大荒去,第二天王震又亲自到艾青家,动员他和妻子高瑛带领子女一起前去。
  1958年4月,艾青来到北大荒,王震将军再三嘱咐八五二农场的领导:“政治上要帮助老艾,尽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触群众,了解农垦战士。”
  年近半百的艾青,在王震将军的关怀下,担任八五二农场示范林场副场长,他是当时来北大荒的1500名“右派”中惟一挂了职务的。示范林场就坐落在场部东面四里地的密林中,四周是茂密的红松林,一条小溪在附近静静地流过。艾青到示范林场上任那天,林场还专门为他开了个欢迎会。
  王震部长在大会上说:“你们知道诗人艾青同志吗?他是来歌颂你们的。你们要像尊敬其他领导一样,尊敬艾副场长。你们要知道,我们是老朋友啦!在延安的时候,艾青就是名人。”接着他向大家再一次介绍了艾青,并对艾青说:“你是大诗人,不要忘了你是耍笔杆子的。要多积累素材,多反映英雄开发北大荒的业绩,这就是你崇高的职责。”
  艾青对大家鞠了一躬说:“我一定要好好干。至于王部长说的我这‘大诗人’的桂冠嘛!请同志们以后不要再提了,大家是了解我的心情的。”
  艾青当时住的俄式木刻楞房子, 是场部当时最高级的。艾青每天早早起床,和爱人高瑛从总场部步行到示范林场上班,风雨无阻。
  艾青干活有股犟劲。有一次总场号召大家上山搞“小秋收”,每人都有定量。他提着大土筐随着大家上山采橡子,干得挺热心。内行人知道哪里有橡子,很快就采满了筐。艾青不懂得要领,大伙都走得差不多了,他才盖着筐底。他的犟劲就上来了,不完成任务就不下山。示范林场上山的同志们都回来了,就缺艾青副场长一个人。那时山上野兽很多,不要说狼,连黑瞎子都会白日露面。同志们都焦急地到山上去找,费了很大的劲,才在一棵大橡树旁找到他。只见他正跪在地上的泥水里,用手指头从土里往外抠橡子呢。
  在农场,艾青还拿起搁下多年的笔,写出了以“老头店”为主题的长诗《蛤蚂通河畔的朝阳》、《踏破沃野千里雪》和一百首《风物诗》,连同其他诗稿一起送上审查。当时上级一位负责人批道:“此诗看不懂,原稿退回”。艾青为此沉默了,说:“不是我的诗看不懂,而是我头上这顶帽子,压得我的诗也叫人不敢‘问津’”。
  一天,艾青把新写的长诗《老头店》,拿给王震将军看,王震看后对他说:“诗写得不错,但目前还不能拿出去发表。”
  1959年底,艾青把王震给他的一封信交给了示范林场的领导。王震在信中说:他要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问艾青愿不愿意同他一起到新疆去一趟?林场的领导看艾青愿意换个环境,也就同意他走了。

为丁玲划亮一根火柴
  丈夫陈明到北大荒后,多福巷那个寂静的小院更加空荡,丁玲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整天埋头在异邦异域的文学作品中徜徉。天天盼望着陈明的来信,他在北大荒现在怎样?
  不久陈明来信了,信是从黑龙江密山农垦局八五三农场发来的。信中,陈明绘声绘色地给她介绍了他们这些“右派”怎样和农场的农工们一起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还十分高兴地介绍了王震同志去生产队看望他们的情景。“王震同志笑容满面,不等队指导员作介绍,就大声说道:‘我是王震,向同志们问好!同志们,总理让我来看望大家。我是来看你们的,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你们要不要呀?’”
  这些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干部们,听了这一声“同志们”的问候,个个激动的热泪盈眶。大家心里明白,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下,只有王震才肯这样称呼大家。
  “共产党准许人犯错误,人总是会犯错误的,错了就改,改了就好了。你们不要灰心,要振作起来,对未来一定要有信心。”
  “一个人有时右了,有什么了不起呢?右了还能左的吗。我替你们这个新建点取个名字,叫做‘向左村’,好不好?”
陈明还告诉丁玲:“王震同志向我问起了你,我把你也曾打算来北大荒的想法讲了,并且希望得到支持,王震同志当时满口答应:好嘛,她来,我同意。”
  1958年6月下旬的一天,凌晨4点多,丁玲来到了黑龙江省的密山。8点钟左右,丁玲到达农垦局,与王震同志见面。
  丁玲从1936年在陕北认识王震起,每次见面,王震都是大声地有说有笑,豪爽而又热情。这一次,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但话语里透露着关怀。墙上的挂钟在嘀嗒嘀嗒地响着,屋内一时异乎寻常地寂静,她也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只听到王震说:“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
  王震伏在一张大地图上,仔细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来:“陈明在八五三农场,他那个地方是新建点,条件苦一点。你就不要到那里去了,你换个地方,到汤原农场吧。我已经叫他们打电话给八五三农场,调陈明来,同你一道去汤原农场。那里在铁道线上,交通方便些,离佳木斯近,条件好些,让他们给你们一栋宿舍。” 
  丁玲仍然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王震又说:“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很不在乎的。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写作的素材也多得很哪!”
说完,王震给张林池同志写了一封信。他把信交给了丁玲,说“安心等陈明,他一、两天就到了。”
  丁玲内心充满感激。一个身处逆境的人,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将军、老同志的关怀,是何等不易!后来,丁玲在《风雪人间》一书中写道王震向她说的话,以安徒生童话《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做比喻,她说:“这一席话正是寒夜里的火柴,给在冰天雪地里的人们以温暖,给人们以光明,令人从一点微微的温暖里感受到人世间的炽热的感情;从微弱的一线光亮中,看到了伟大的母亲,看到了党;从点滴的希望中,就能积蓄起坚定的无坚不摧的力量。王震同志,这火柴是你划亮的;你这一席话,便是你那一份友情。你自己也许说过就忘了,你没有在意。可是你在那个时候,在那种处境中,你这几句话,有千斤重、万斤重啊,你是真正代表了党嘛,人们都为此整夜不能合眼。一群踟蹰在茫茫愁海中的脆弱的灵魂,就因为你这一席话,你点燃的一根火柴,而振奋起生命的双翅,在暴风雪中翱翔,冲破层层乌云,沐浴在自由的蓝天之上。”
  1959年夏天,王震同志到佳木斯,在宾馆接见了丁玲和陈明。一见面就说:“叫你们来,让你们休息几天,就住在这里。今后可以常来,也住在这里。”在佳木斯的几天里,有时他让秘书找丁玲他们到他的房间里共进午餐,有时邀他们看电影或参加晚会。后来王震跟他们说:“你们可以换一种劳动。教书也是劳动,可以教文化,也可以教政治,可以教职工,也可以教干部。”
丁玲和陈明在佳木斯的那几天,过得很愉快。一次午餐时,他对丁玲说:“今年中央要解决一部分人的摘帽问题,这里面没有你。”丁玲说:“我们下来时间不长,多锻炼多考验一个时期好。”
  以后,王震将军又为场里调来一批新品种鸡,有欧洲黑、九斤黄、芦花鸡等,准备总结饲养经验,大力推广。丁玲主动提出要求,申请担负起这一光荣任务。她把屋子进行了整理,用木板间隔起来,分品种区别饲养。四五十只鸡,每天打扫、拌食、饮水,还要拣蛋、防病,她干得兴致勃勃,井井有条,有时汗流浃背也顾不得休息。
  1960年底,王震部长邀集20来位水利专家到农垦部研讨垦区土地盐碱化改造问题,把丁玲和陈明也找去参加,并向与会专家介绍说:“这是作家丁玲。”后来王震因病住院,丁玲和陈明到协和医院去看他。他带丁玲和陈明到也在那里住院的作协党组负责人之一邵荃麟同志的病房。邵荃麟同志当着丁玲他们的面对王震说,丁玲在农场扫盲,为畜牧队夺得红旗,根据中央精神,右派有立功表现的,可以考虑摘帽。听了这话,丁玲和陈明深深体会到王震同志的用意和好心。
  遗憾的是王震同志的努力落空了。1961年秋,作协张僖同志奉命第二次到汤原农场调查丁玲和陈明的情况。这年冬天,陈明的右派帽子摘掉了,可丁玲的“帽子”依然不动。但是这也使她心头通亮。既然自己早已定为文艺界的“右派头目”,摘帽若从“头目”开始,摇旗呐喊的反而不摘,就难摆平了。
  王震对丁玲一直很关心,每次到佳木斯,总要打电话给丁玲,约她去聊聊,了解她的生活情况。有一次,王震听到农场有人反映丁玲的右手肿了,忙问是怎么一回事。当他得知是每天剁鸡饲料造成的,立即打电话给宝泉岭农场场长高大钧,要他立即到佳木斯。
  高大钧风风火火地赶到佳木斯后,一进门,王震就说:“我叫你来,是要给你一个任务,一个光荣的任务!”高大钧半开玩笑地说:“首长指示,坚决照办!”说完还立个正,行了个军礼。王震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坐下谈。”
  “丁玲同志下来锻炼、改造,不要在肉体上进行惩罚。你看,手都肿了,这样不好。人家有错误,要慢慢帮助,将来这些同志还可以为党工作。她是作家,你知道不知道?”高大钧点了点头。王震又继续说:“丁玲是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不要让人家抬不起头来,要在思想上多帮助她。”高大钧边听边点头,最后对王震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她!”
  1963年10月,丁玲因间歇头痛和胸闷,请假到北京检查治疗。王震同志听说后,把丁玲和陈明叫来,关心地对丁玲说:“你在一个农场呆的时间太久了,局限性太大,可以到垦区各地去走走看看,换个地方,做点写作的准备,最近国营农场场长们要来北京开会,我会关照他们给你们安排一些写作条件。”
  丁玲在北大荒整整工作生活了12年,直至1970年4月3日离开这里。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大荒博物馆)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