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视察海拉尔农垦记

时间:2013-09-05作者:文/李光明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4期

    就在垦荒健儿战歌高奏,“苦战三年,大闹三河道,变荒原为良田”时,1958年8月8~9日,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专程来到呼伦贝尔盟,视察呼盟农垦开发建设情况。
    当时的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党委书记乔杰林和呼伦贝尔盟领导朝乐蒙、德礼格尔在宾馆一见到王震部长,王部长就讲:“我来到这就是看地种的咋样、看牛养的如何。听说你们的三河牛养的很好啊,快陪我去看看。”王震顾不上休息就来到了谢尔塔拉种畜场,看到一头头种公牛和奶牛,他很是高兴,不停地向饲养员了解奶牛饲养情况,当得知一头名为“三河25号”的高产奶牛日产奶27公斤时,连连称赞,他兴奋地跟秘书说:“给它照个相!”还俯下身来兴致勃勃地跟青年饲养员张喜明学习挤奶,并亲手试验了一下。
    那时正值“大开荒、大发展”时期,王震看到草原土质条件好,便决定要在这里开荒种地。谢尔塔拉九队是王震的“试验田”,他从荷兰、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萝卜新品种试验种植,大概有四五十亩地,位置就是现在的机井、二校地块。农场上下都非常重视试验田,严格管理,收获时,白萝卜地上就长到半米高,地下也足有半米,加起来共有一米长,老部长的试验田成功了。
    视察时,王震从来不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直接下到生产一线。不管地块之间有多远,二三里的路从不坐车都是步行前进,他不管局场安排的行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平易近人,对普通职工非常客气,遇见谢尔塔拉场机工奥和祥,王震高兴地和他攀谈起来,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奥和祥打趣地说:“我们工作生活都挺好,干活的时候也能有开水喝,要是能喝上糖水就好了。”王部长听了之后,马上吩咐身边人挑来了一担糖水。
    当时,沿海拉尔至三河的公路两侧建了11个农牧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大闹三河道”。当时,建场指挥部设在哈达图,距离海拉尔51公里,条件很艰苦,就是搭了几顶帐篷和蒙古包。王震在盟局负责人乔杰林、乌嫩同志的陪同下,乘车来到这里。看到远处草原上有一座蒙古包,王震提议去看看牧民老乡,车在蒙古包附近停了下来,王震一行走进蒙古包。包里有一位50多岁的蒙古族妇女和7岁的小女孩,见来了客人,她们赶忙烧奶茶、端上奶干招待客人。一会儿,放羊的牧民——30多岁的蒙古族青年巴拉登骑马回来了,随行人员用蒙语告诉他,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牧民。巴拉登听后高兴极了,拿出了哈达和羊羔皮敬献给王部长,用草原特有方式招待客人。王震接受了他的礼物并把随身携带的双筒猎枪回赠给了这位牧民,并饶有兴致地和牧民拉起了家常,语重心长地说,转业官兵建设边疆创办国营农牧场,离不开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国营农牧场和牧民公社是一家人,一定要搞好团结,共同发展生产,建设好边疆,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离开蒙古包以后,王部长还向随行的同志说:“要主动帮助牧民解决困难,有事同牧民商量。”
    路上,王震带领三河道指挥部人员和十一个场的基层干部来到指挥部的西侧,指着一片草原说:“我们就在这里建设一座草原城镇,她将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商业发达的文化中心,草原一定会繁荣富强起来!”又来到一道弯曲的小溪旁,一面审查着建场平面图,一面指示建场筹委会的负责同志,“别看这是个小河沟,要是能修建一个水库,把水引过来,既能灌溉又能养鱼。”随后,又指着后面的秃山说,“如果把这个山前山后都栽上树木,山下盖上房子,再搞上几个菜园子,过上四五年小树一长起来,既防沙又好看,这里的风景和环境也就大大改观了。”王部长重点强调盖房子不要乱盖,要集中成排。部长的指示深深地鼓舞着职工们。王部长还拍着身旁19岁的小伙子王光高说:“青年人不要怕吃苦,苦干几年把牧场建设好,那时候有新房子,有俱乐部,又有学校,你看好不好?”王光高马上挺直腰杆,兴奋地回答道:“好!”
    王震特意派车把附近一个牧业社的几位负责人接来一同参观了农牧场的拖拉机开荒、机械打草和青贮饲料等工作,并对乔杰林说:“你们一面示范一面要负责教会牧业社使用机器,教会他们怎么搞青贮饲料。”他还意味深长地说:“畜种好固然重要,可是饲料不好也养不好牲畜啊!”王部长还鼓励在场的人说:“建场创业是艰苦的,哈达图和南泥湾比起来,条件好多了。当年三五九旅搞生产,更是艰苦,是靠着镢头一下一下开荒的,也没有多少粮食,牛羊肉就更稀罕了。至于拖拉机嘛,那时连想也不敢想了。现在你们开荒用上了机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呀,而且这里土地肥沃。大家一定要发扬解放军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光荣传统,克服一切困难,扎根农牧场,坚定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的信心,为国家多做贡献多生产粮食啊,到那时候南粮就不用北调了。”
    九月的草原,白天气温还较热,一落日头,特别是午夜时分寒气袭人,蒙古包和帐篷里都很冷,为了首长的安全,随行人员准备安排王部长在指挥部附近的房子里住宿。但王部长坚持要住蒙古包,并风趣地说:“我体验体验牧民老乡的生活,要是图舒服的话,在北京不来就好了。”王部长这种平易近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大家倍感亲切和敬佩。
附近的牧民、工人、拖拉机手们听说王震部长来了,大家下班后顾不上洗脸、吃饭,就从四面八方向蒙古包涌了过来。蒙古包小,无法容纳这么多人,王部长径直走出去盘腿席地坐在了草地上,大家围坐在他身旁,他笑呵呵地和大家点头致意,向大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王部长详细询问了农牧场筹建、发展规划、具体困难等,连树林、河流远近,打井需要多深才出水这样的细节都一一询问。这次聊天使王部长了解了三河道的很多情况,为他在1960年支援呼盟开荒作出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王部长视察农牧场、走访牧民赠送猎枪的故事,至今仍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流传着。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部长一行向拉布大林农牧场进发。一路上,王部长不时要求停车,下来查看牧草长势和土壤情况,当看到路旁开荒的拖拉机时,就停下来,与拖拉机手打招呼,还要坐上拖拉机,亲自开上一程。王震兴致勃勃地对随行人员说:“我王胡子也在呼盟开荒了,不是抡镢头而是开拖拉机,这块试验田我种定了。”在距海拉尔61公里处的地方,拖拉机训练班的学员们正在紧张地搞青贮,王震到地头首先扛起一大捆青草和大家一起往坑里送,接着又操起叉子往坑里填草,随行人员也一起忙碌起来。休息间歇,王部长挺直腰板大喊一声:“集合!”职工闻听后都跑到部长面前,接着他又接连喊出“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的口令,王震部长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劳动热情。现在,在海拉尔通往三河方向的国道中,六一、七一、八一、九五等地名,都是当年王震停车视察时依据距离海拉尔的公里数定的,沿用至今。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垦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海拉尔水草肥美,各农牧场日新月异,高度机械化的农牧业生产不断创造高额生产率,经营的各种工副业代替了单一经营,垦区粮豆油年均总产15亿斤,牲畜存栏50万头(匹、只),小麦单产已过千斤,创造了我国北方高寒旱作农业新记录,老部长的“试验田”终于成功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越办越好,职工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楼房,开上了小轿车,电冰箱、电脑等走进百姓家,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一座座农垦新城点缀在这片草原上。王震部长当年提出的建设草原上新型小城镇的期望,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注: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和建场初期老领导、老工人的回忆整理而成。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仑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昝莹莹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