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耕耘黑土地

时间:2015-11-02作者:晋景翠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4期

    一双沾满泥巴的农田鞋,一把陈旧的卷尺,一个手电筒,一把小铁铲, 这是黑龙江农垦大西江农场生产科科长惠希滨每次下地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老伙计”。
大家都爱叫他老惠,可他其实并不老,只是从事了24年的农业生产工作,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稍显沧桑。
   2014年底,老惠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这是他20多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收货的最高荣誉,是他20多年来没休过一个双休日的回报,也是他把青春和热情洒向这片沃土的最好见证。

田间地头是他的“主阵地”

   数十年来,田间地头一直是恵希滨的“主阵地”。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从“泥腿子”到高级农艺师,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抛洒在了这里。
   1991年,22岁的恵希滨通过招聘,成了大西江农场的农情统计员。1999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农场农业科科长。本来他可以不必每天到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但他却坚持认为,“不走到田间地头,不和土地、庄稼打交道,怎么能让作物丰产,职工丰收?”
   24年时间里,他行走在田间的路程已经难以计数,已然对全场的农业生产、地号信息熟记于心,全场300多块大地号具体的位置、编号、面积,哪块地地势高低,适合种植何种作物,哪块地长势如何,他张口就来。寒来暑往、春播秋收、凌晨傍晚、酷暑深秋,隔三岔五就能看见他穿行在田间的身影。
   扎实得来的实践经验,让老惠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几年来,他先后发表技术论文5篇,完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豆标准化示范农场建设、大豆高产创建万亩片、测土配方施肥等多个农业部级、国家级项目的创建和验收工作,他主持的优质高产大豆少免耕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工作,获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为农场增收635.7万元,他参与的高纬度玉米种植区高产优质植保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黑龙江农垦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善于创新的“土专家”

   “想给人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杯水”。在惠希滨的办公室,窗台上摆满了玉米棒子、大豆植株、农药瓶,书架上堆放着各种农业书籍,这些都是他平时悉心研究的对象。每年农忙时候他经常深入大田调查作物生长情况,收集资料数据,冬闲时候参加各种旱作培训、高产技术培训班,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与八一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保持密切沟通,先后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技术等多项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技术推广和集成配套,实现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高产。同时他也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顺利拿到黑龙江大学学力证书,2014年被评为为高级农艺师。 
   惠希滨始终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因此才能因地制宜地将多种技术模式重新组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特有技术模式组合,达到了作物丰产、职工丰收的良好效果。
   大西江农场地处黑龙江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区,农业模式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通过技术实现保水保墒对于粮食增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结合农场实际,将大豆按照农艺配套的要求,结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有机质提升项目、大豆标准化示范场项目的实施,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建立了“大豆垄上三行”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014年实现了大豆平均亩产209公斤,最高亩产267.5公斤。
   大西江农场的玉米高产又优质,近几年市场销售价格始终较周边地区高,农场职工1公顷玉米的收入可以抵周边地区的1.5公顷,这也得益于惠希滨摸索出来的良种良法配套。他将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化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技术、航化健身防病促早熟技术等集成组装成寒地玉米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2014年实现了玉米平均亩产735.5公斤,最高亩产849公斤,创农场历史最高。
绿色安全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北大荒农业人,惠希滨深知,自己有责任保护好农场的生态环境,为垦区粮食生产的优质、高产贡献力量。早在2002年,他就主持开展了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农场土地全面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 .4万亩耕地实现绿色食品认证,12.7万亩耕地实现有机食品认证。在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上,他始终严格控制种类、用量,通过封闭除草技术替代苗后用药,结合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的方式控制杂草的生长,确保农药科学使用,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惠希滨带领农技人员多次开展生物试验,他组织的“彩特美”细胞酶试验,缓控释尿素玉米应用试验,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试验,玉米大豆品种对比试验,玉米大豆不同播期、密度、施肥等一系列大田生产试验,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就这样,惠希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北大荒精神,他多次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农技推广工作优秀人员等称号。这些奖项和成绩激励他不断进步,也点缀着了他深情耕耘的二十四个春秋。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大西江农场)
责任编辑:张韧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