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延安,是我魂牵梦绕已久的地方。这一浓厚的情愫最初来自于中学时代学习的贺敬之脍炙人口的民歌体诗篇——《回延安》,作者对“母亲”延安的那种永不泯灭的真情令人铭记。从那时开始,我对延安也揣了一份向往和憧憬。这份向往和憧憬随着年岁的增长不但未有一丝一毫的消减,反而越来越浓郁。有几次都差一点成行,但因这种或那种原因终究没有去成。
2014年深秋,我去西安参加“中国农垦第二期宣传信息专题培训班”,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去了一趟延安,终于圆了多年的梦。
延安,古称肤施、高奴、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的市区不是很大,一条延河把本已不大的城区裁成了两半。由于不是雨季,河里并没有水,满眼全是土黄的滩涂。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那个载于史册的秋天,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选择了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让延安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终点,成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圣地”。就是在延河边,曾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怀着革命激情和共产主义信念加入到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的队伍中来。
延安市区的繁华程度还不及珠三角的一个小县城,没有大城市常见的摩天大楼,甚至严格意义上的高楼大厦也不多。实际上,这座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城市,繁华与喧嚣不是她的性格,你只需在延安的街头走一走,看一看,定会被她的朴素沉稳、沧桑宁静、威严大气所折服。站在延河大桥上往南眺望,整座宝塔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座唐代始建的宝塔,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是指引无数有志青年前行的灯塔。眺望宝塔山,我内心的震撼像绵延不绝的波浪,一股一股涌动着、撞击着……
枣园有些名不副实。这里没有枣树,只有高大古老的松柏、银杏和碧绿的白杨、冬青。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地主的大庄园,后来红军来到延安,就成了中央办公的地方。在这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曾为张思德烈士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张思德的事迹曾经影响了几代人,这篇文章也教育了几代人。
杨家岭的窑洞比枣园要简陋和狭小得多,但这里是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在杨家岭——这个普通的陕北小山村,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个小山村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次的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也是在这里,毛主席在简陋窑洞里的油灯下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
在参观杨家岭回程的路上,我碰见一位来自广东农垦的退休教师。老人告诉我,这是他第三次自费来延安学习和参观:第一次是怀着好奇心来的,第二次是带全家人一起来接受红色教育,这一次,他是专程来中国农垦发祥地——南泥湾作调研的。他不无感触地说:“每次来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灵魂的升华,离开时信念更坚定了!”
在返回西安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念起贺敬之的诗句:“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是啊,什么时候,我能再回访这座实际上很不显眼、但在无数人心目中巍峨耸立、光芒万丈的城市——延安——革命的圣地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宣传处)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