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热作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时间:2017-05-05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16年第6期

李志云  何天喜  赵国祥   李维锐


摘 要:总结了云南高原特色热作产业发展成效,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提升云南省特色热作产业创新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特色;热作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将天然橡胶、甘蔗、茶叶、咖啡、澳洲坚果和中药材等列入了集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201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明确了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本文按照《意见》的总体要求,围绕云南省特色热作产业的热点、难点和技术关键展开分析论述,并提出创新发展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特色热作产业创新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云南热区涉及全省15个州市、85个县市区,总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9%,占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9%,主要的特色热作产业有天然橡胶、茶叶、甘蔗、热带水果、咖啡、热带花卉和澳洲坚果等。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决定以来,各地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原特色热作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天然橡胶种植面积860.25万亩(占全国49.44%),总产干胶43.93万吨(占全国53.83%),产值49.72亿元(占全国55.53%);澳洲坚果种植面积182.79万亩(占全国95.38%),产壳果0.80万吨(占全国77.89%),产值1.69亿元(占全国72.22%);咖啡种植面积177.02万亩(占全国98.61%),产咖啡豆13.91万吨(占全国99%),产值20.70亿元(占全国98.36%);热带水果种植面积378.88万亩,产量461.64万吨,产值155.64亿元;甘蔗种植面积505.60万亩,产量2050.00万吨,产值91.64亿元;南药种植面积79.29万亩,产量14.06万吨,产值174.46亿元。目前,云南省的天然橡胶、咖啡和澳洲坚果等主要特色热作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及单产水平均为全国第一,其高原特色热作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云南省的特色热作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热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2015年10月,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年初视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也为发展特色热作产业指明了方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特色热作产业发展

  2015年底到2016年初,中央酝酿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举措,实质就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推进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改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给现状,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难题的重要实践形式与有效途径。贯彻中央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绿色和特色热作农产品供给,有助于提高特色热作产业比较效益,更好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热区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热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必将对促进特色热作产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国家对农业农村经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新时期我国农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今后,继续保持农业投入力度不减,缓解农业资金供给不足和资金利用成本相对较高的矛盾,改善农业资金供给结构,也仍然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投入农业资金力度不减和总量有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多层级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发挥资金引导资源配置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挑战

  1.资源约束加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热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资源条件趋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成本的“地板”与价格的“天花板”给特色热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双重挤压,导致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矛盾上升。唯一出路就是依靠创新驱动,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环境友好型生产基地,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损害,实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主要热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2011年3月以来,受欧债危机及美元持续走强的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加上市场需求长期疲软,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下跌,跌至目前的1.1万元/吨左右,远远跌破生产成本,下跌持续时间之长和幅度之大,均创历史纪录,橡胶生产企业严重亏损,种植者收入大幅度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弃管、弃割甚至砍树改种现象,天然橡胶产业面临严峻考验。此外,咖啡、白糖等大宗热作农产品市场价格也在低价位徘徊多年。

  3.特色热作产业规模不大

  云南省热区具有发展特色热作产业优势,但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规模化、区域化不强,普及面不广,小、散、弱、杂现象突出。各地区在发展特色作物上,基本上是各自为阵,有的是职工个人自发引种,新发展的产业带有局部性。辣木、诺丽和石斛等新兴高效热作产业有的还处于引进试验阶段,由小规模向大生产转变,要形成优势特色热作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继续努力,稳步推进。

  4.热作科技推广工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云南省热作科研机构围绕云南省特色热作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发与示范推广,热作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总体而言,云南省热作科研体系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色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仍显薄弱;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绿色防控工作也亟待加强。

  三、创新发展建议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特色热作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

  各地要根据市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照“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要求,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重点打造和发展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传统热作产业和新兴热作产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咖啡、茶叶、澳洲坚果、热带珍稀水果、南药及珍贵用材林等主要特色热作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做特区域性高效热作产业,构建起“区域优势显著、主导产业明确、引导示范作用突出”的优势特色热作产业带,打造优势特色热作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增强特色热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积极稳妥推进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云南省天然橡胶面积860.25万亩,在云南省热作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是云南省最大的热作产业。2011年3月以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天然橡胶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在此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目前,推进云南省天然橡胶转型升级建议重点抓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抓好生态胶园建设工作,通过建设立体复合生态胶园进一步提高胶园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提升胶园生态功能,建设生态文明。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橡胶精深加工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加强对橡胶树木材、橡胶籽油及制胶废水等橡胶产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三是积极探索橡胶树矮化枝叶修剪提炼胶乳等生产模式创新,在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橡胶生产模式。

  (三)进一步做优做强咖啡产业

  咖啡产业是云南省特色热作产业,其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成为我国咖啡的代表。目前,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时机成熟、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应按照培育仟亿元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把其打造成亚太地区的咖啡种植、加工、贸易和仓储中心,建立完整的咖啡产业链和咖啡自主品牌,实现云南从咖啡原料大省向咖啡产业强省转变,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出台新时期下加快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并由政府统筹各种媒介资源,加大对云南咖啡的宣传力度。同时,统筹产业发展与边疆脱贫,拓宽咖啡产业扶贫新渠道。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一方面,在咖啡种植、加工、物流领域下功夫,进一步打造龙头企业,做出精品品牌。同时设立咖啡产业基金,促进咖啡行业整合,培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咖啡精深加工业,培育咖啡文化,拉动咖啡消费,延伸咖啡产业链,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和效益。三是搭建基础平台,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建议成立专门的咖啡物流、保税园区,以及全省统一的咖啡现货交易中心,加快亚洲咖啡现货、期货交易所落地云南。同时,安排咖啡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激发咖啡产业新活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南博会平台,举办咖啡产业峰会,从而提升云南咖啡的国际影响力。

  (四)巩固提升澳洲坚果、热带水果等特色热作产业

  以云南省热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提升澳洲坚果、热带珍稀水果等特色热作产业。一是要加快澳洲坚果系列良种的推广应用,为澳洲坚果高产优质打下扎实基础,提高全省澳洲坚果种植的良种覆盖率;进一步加大澳洲坚果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云南省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二是要加快菠萝蜜、莲雾、油梨和杨桃等热带珍稀水果良种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步伐。

  (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

  在新良种选育方面,重点围绕甘蔗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加强高产高糖多抗突破性品种选育,建立健全覆盖全省蔗区的甘蔗新品种、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生产繁育体系,加快甘蔗新良种的选育与应用推广。在配套栽培技术上,重点围绕抗旱轻简高效集成创新,利用地膜覆盖减蒸发保水抗旱原理,通过改进地膜覆盖方式,进一步研究总结地膜全覆盖抗旱栽培技术,实现蔗田土壤表面水分的“零”蒸发,充分利用土壤墒情,有效解决制约云南蔗区冬春少雨,土壤干旱严重制约甘蔗萌发出苗的土壤水分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研制开发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长效药,研究完善地膜全覆盖条件下的一次性施肥、施药配套农艺技术,形成以地膜全覆盖集一次性施肥、施药为一体的抗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要充分利用蔗区现有水利设施,积极探索蔗田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技术;在山地半山地蔗区,开展以山地小水窖设施为主体的截雨节水灌溉抗旱栽培模式技术进行研究示范推广。要充分利用甘蔗原料生产中产生的蔗叶和糖厂滤泥、研究蔗叶有机质还田、滤泥有机质还田农艺技术,培肥蔗田土壤。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农机具的引进吸收与试验示范、重点开展中小型甘蔗收获农机具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适宜云南蔗区应用推广的中小型甘蔗收获农机具,稳步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六)引导辣木、诺丽和石斛等新兴热作产业健康发展

  辣木、诺丽是药食两用的功能性植物,具有较好的药用和保健功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石斛是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人工栽培发展迅速。对于辣木、诺丽和石斛等新兴热作产业,政府重点要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项目资金及政策扶持等科学引导健康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种植和无计划、不分区域扩种,导致各内问题的产生。同时,支持产学研合作,加强辣木、诺丽等市场准入所必须的基础性实验研究分析,尽快完备市场准入手续,为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七)加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

  要强化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健全热作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完善热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鉴定技术规范,按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加强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创新基地建设,开展植物学、重要农艺、品质及抗逆等性状的鉴定评价,筛选优异种质,加快热作新品种选育进程,重点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蕉、茶叶、咖啡、澳洲坚果和南药等作物新品种,促进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

  (八)强化热作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着眼未来特色热作产业发展方向,紧盯当今科技前沿,以“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为产业发展目标,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新品种、新农艺、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从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橡胶、茶叶和咖啡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向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要围绕重点产业、制约因素和关键环节开展研究攻关,重点加强作物品种创新、配套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加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新品种和新技术覆盖率。围绕良种苗木繁育、定植、田间抚管、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与采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