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农场牧场,不全力拼经济,却投资几十万去建设场史馆,这是为什么?在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牧场场史馆前,我的心中装满了疑问。但走进展厅,参观了陈列展览,倾听了布展老师的细致讲解,目睹了牧场职工的精神面貌,我才慢慢理解,场史馆并非博物馆,它更像是康保牧场几十年风雨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这里保存的,不仅是古旧的物件,更是一串故事,一种军马人精神和一股涌动澎湃的热血力量。
步入场史馆,映入眼帘的是红砖墙壁和木质屋顶,透露出一种时代感和朴素感。康保牧场场史馆由两间室内展厅和数百平米的室外展场组成,其中陈列的大都是旧的物件,包括畜牧用具、办公用品、甚至还有老军马人的生活用品。这和跟动辄几千平米、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城市展览比起来,真是既促狭又平常。但仔细看看,就会觉得别有滋味。展厅里悬挂的“四季放牧歌”文字版,是由牧工口口相传的放牧经验改编而来,后还成为军马场的专业技术规范,其中的一些细节,如“喘旦”的含义已不可考,但也正是这种历史的原汁原味,让这些细节也充满故事感。
在畜牧用具展区,耳标钳、羊绒毛梳子、马倌鱼儿刀等城里人没见过的工具,不是躺在玻璃柜里,而是被悬挂在墙上;介绍这些的工具的,不是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而是一幅幅使用场景图。据说,这些场景图是布展人员据老职工的口述考证,请了画家重新描画的。这就意味着,观众不仅能看到它们的样子,摸到它们的材质,更能了解它们的用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库展一体区,大量的牧场办公、生活类历史实物以它们原来的摆放方式和使用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有穿越回五十年代军马场的感觉。
“贫困,不仅是由外部条件的制约造成的,也是由居民思路和眼界不够开阔造成的。”康保牧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黄城子军马场,1976年以后移交地方,更名为康保牧场。康保牧场地处坝上高原,干旱少雨,多风寒冷,冬季漫长,风沙霜冻频发,土壤风蚀沙化严重,且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这样的自然条件严重阻碍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导致牧场职工和群众生活困难,而缺少专业型人才,也使得牧场转型升级更是难上加难。
2018年4月,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党总支启动了与康保牧场的结对帮扶工作。两年来,帮扶工作在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牧场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给康保牧场带来资金、项目的同时,更是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注册“黄城子”牧场品牌,利用农垦传媒平台大力宣传,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提高牧场知名度;组织牧场职工参加培训班和考察调研,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协助牧场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和移交办社会职能,充分释放牧场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拿出专项党费支持康保牧场场史馆的建设。场史馆的落成,是结对帮扶工作重大成果,也是当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有益尝试。据悉,下一步,康保牧场将以场史馆建成为契机,深度挖掘牧场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马背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与现有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相融合,打造特色小镇。同时,各方也将大力推动将康保牧场场史馆列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康保牧场场史馆矗立在牧场场部一隅,给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老军马人过去的故事,同时她也满怀期待地张开怀抱,鼓舞新一代牧场人砥砺奋进,为他们记下新的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