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上,位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和大丰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坐落着一个有着69年历史、占地307平方公里的上海域外国有农场——上海农场。1950年3月15日,上海农场由新中国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批准建立。
上海农场是上海域外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近70年来,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在黄海滩涂上垦荒僻壤、发展生产、深耕细作。在数代农场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昔日滩涂变成高产良田,现已开发形成耕地20万亩、林地5万亩、鱼塘8万亩和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畜禽养殖场,从单一种植业为主转向了种植、养殖、林苗、加工等各产业共同发展,源源不断向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输送优质农副产品,已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
近年来,上海农场在光明食品集团建设“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殷实农场”战略引领下,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殷实农场上农模式”总目标,着力在产业先进上打造“循环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在环境优美上做到“绿化、彩化、净化”,在生活优越上实现“共建共享、睦邻友好、民生改善”,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立足农业产业化,打造产业先进新优势
上海农场多年来专心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为农场推进农业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生产成本刚性上涨以及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农业产业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农场党委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了“由资源型向经营型、生产型向市场型、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的发展思路,找准了“产业链中高端、产品中高档”的发展定位,集中精力发展“循环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努力摆脱高度依赖资源、重生产轻市场的老路,着力开拓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新路。
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理念,绿色发展之路愈走愈宽。依托20万亩耕地,按照1亩地5头猪的承载能力,科学布局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借鉴欧盟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和“产沼发电”方法,将猪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态化还田,并开发食用菌、有机肥、秸秆饲料等生态产业,集“种植、养殖、微生物”为一体的“三维”种养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上海农场还制定了粪水还田操作技术规程,自主研发的“农田粪水灌溉系统”技术成果和“喷枪式沼液还田机”分别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项目研究,在粪污处理、土壤改良、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打造高水平、可复制的“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奠定基础。同时,结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生态混合发展模式,试点稻田虾、稻田鸭、林下蝉等种养共作模式取得初步成功,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
瞄准粮食种子和水产苗种,不断攀登种源高地。上海农场积极承担农垦改革任务,于2016年牵头组建并控股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依托中垦种业平台,加强品种研发、种源市场化猎取、新品种运营推广。目前,拥有上农粳2号、上农啤3号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和“申河”“申川”种子品牌,年销售种子6万吨,辐射种植面积1000万亩,其中“镇麦12号”新品种2018年单品销量突破1.4万吨,农场所属的上海黄海种业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首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后备企业。2015年初,水产苗种场正式投产运营,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现已成为上海市级水产良种场,年产苗种10亿尾,自主培育养殖的“中科3号”异育银鲫、鳗鱼、黄颡鱼等品种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同时,也供应周边沿海地区的养殖大户,优质苗种供不应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围绕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粮食、肉类、水产、禽蛋、蔬菜”五大类产品品质和档次,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型升级,按“1亩田放养10只鸭”的比例开发“一亩十鸭”系列稻田鸭及鸭蛋产品,以“千斤大豆做基肥、一根藤上一个瓜”的标准培育“种豆得瓜”品牌西瓜,坚持“时令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方式打造专供会员的生态蔬菜,利用丹顶鹤保护区内的原生态鱼塘养殖野生鱼……一大批安全、绿色、健康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接连推出。聚焦塑造“上海农场”品牌形象和“上海飞地、知青农场、麋鹿故乡、仙鹤栖土、循环农业”五大名片,不断加强品牌策划、培育、推广等方面投入,上海农场美好生活馆、商超“店中店”、销售专柜等品牌展示平台相继建立,上海农产品消费升级研讨会、上海农场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品牌推介活动成功开展,“有健康、更美好”的品牌理念广泛传播,上海农场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与此同时,将上海市场作为主战场全力攻坚,成功拓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渠道,发展了机关、学校、军队食堂以及酒店餐饮等团购客户,并通过“会员制”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今年以来,产品订单不断,淡水鱼在线上日销3000条,连锁餐饮江边城外订购180万斤;鲜鸭蛋在线上平台上线半个月就卖出5000多盒,且供不应求;4500只童子鸡还未上市即被预定一空。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农场始终坚持优质优价,虽然价格远高于市场行情,但仍然挡不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塑造环境优美新面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农场的建设者,我们要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拿出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农场逐渐美起来、靓起来。”上海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斐然这样说道。
按照“绿化、彩化、净化”的要求,围绕“四季有绿、绿中有彩”和“一路一景、一区一园”的目标,上海农场扎实推进环境美化整治工作。在树种选择上因地制宜,在林带设计上提高标准,科学调整经济用材林、公益防护林、生态景观林的布局,增强林带防护作用和景观功能,并有针对性地增加彩色树种和中大苗木,建设更多高规格的林荫大道,打造各具特色的花园式小区和极具人气的标志性景点,实现一条道路就是一道风景,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公园。近三年来,植树造林5310亩,升级改造林带2000余亩,定植各类林苗木60余万株,栽种樱花、广玉兰、垂丝海棠、桂花等开花植物、彩色乔木近15种,每年在主要河道、主干道路、重点区域的环境美化提升上投入资金过亿元。同时,花大力气开展林带清理工作,取缔私搭乱建,杜绝乱丢乱弃,保持农场清爽干净,精心呵护农场环境。2018年,上海农场对农场境内的高速路出口和主要道口实施整体环境改造工程,在景观绿化中融入上海元素、光明特征,体现上海形象、上海气质,让进入农场的人们有了强烈的视觉识别,也让农场人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标准、大投入换来的是农场整体面貌的日新月异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都有很多曾在农场工作过的老农垦、老知青回到农场找寻记忆、游玩参观,他们感慨最多的话就是:“现在的农场真是大变样了,不仅空气好,景观也这么漂亮,在农场漫步就像在逛公园,还是农场好啊!”农场职工居民也深刻感受到,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眼中的农场越来越美,这既是建设环境优美殷实农场的生动实践,也是当代农场人在接续奋斗中交出的历史答卷。
三、发展社区民生事业,共创生活优越新气象
生活优越是建设殷实农场的根本目的,“共建共享、睦邻友好、民生改善”是农场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上海农场深入贯彻“共建共享”的理念,让职工共建共享殷实农场建设成果,将职工收入的提升摆在首要位置,建立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联动增长机制,实现职工收入连年增长,让农场人的工作更加体面,在当地获得更多羡慕的眼光。随着大学生的大量引进以及考虑到不少职工居民还住在偏远的居民点,从2014年至今,农场新建住房552套,扎实推进旧住房改造、养殖塘口房屋改造、单身员工宿舍装修等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实现了职工居民的集中居住,显著改善了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大家安居乐业。
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的提升同样重要。在每个社区,都建设了集健身房、亲子活动室、会议室、电脑房、多功能体验厅、体育馆等设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成为职工居民下班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场工会成立了书法、钓鱼、乒乓球等协会,积极举办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活动,居民自发组建合唱团、舞蹈队等团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农场大力倡导建立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团结友爱的同事关系、淳朴简单的人情关系,开展“好家风” “廉内助”“最美楼长”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浓厚氛围。
突出“职工第一”的理念,大力弘扬“爱与尊重”文化,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真真切切增进民生福祉。农场高度关注、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燃气开通、医院建设、班车开通、生活污水处理等民生实事,让职工居民生活更有保障。加大对一线员工、困难群体、退休老人的帮困慰问力度,持续开展“员工家属农场行”“退休职工观丰收”等活动。在重要节日集中上门送关爱,将农场的优质产品送到3500多个老农垦、老知青的家中,不断将农场大家庭的温暖延伸到一个个小家庭,让职工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69年的改革发展似春风化雨,让贫瘠的盐碱地彻底改了模样,从人拉肩扛到机器轰鸣,从沼泽遍布到绿树成荫,从低矮草棚到整齐楼房,上海农场走过了艰辛的历程,也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成就值得自豪,奋斗永不止步,上海农场的创业之路还在继续。谈及未来发展,上海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斐然坦言:“上海农场要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要着力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大潮中,花大力气改变传统农业产业随行就市的现状。”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可持续增长的新挑战,上海农场将始终保持激情追梦的精神状态,努力奔跑,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殷实农场建设“三三工程”,着力提升“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殷实农场“上农模式”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上海市上海农场)
责任编辑: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