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加快构建垦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时间:2014-11-13作者:吕林汉 来源:《中国农垦》2014年第5期

    近年来,广东垦区畜牧产业以“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为方向,以提高垦区畜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垦区加快资源整合和相关资产、企业重组,理顺产业集团、二级集团公司、农场之间的关系,强化产业集团对垦区畜牧产业的经营和管理功能,将垦区畜牧产业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拥有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良好的优势产业。目前,垦区有国有猪场25个(含5个在建),去年生猪饲养量30万头,生猪出栏量18万头,营业收入5亿元,比2010年增加3.77亿元,增长306.5%。逐步建立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三级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畜牧产业在垦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经济效益逐渐提高。计划到2020年,垦区畜牧产业达到年生猪产销量500万头、饲料100万吨、有机肥12万吨、屠宰加工生猪50万头、肉牛出栏量3万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利润6亿元的目标。

一、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垦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垦区振兴畜牧业的主攻方向。按照“畜牧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垦区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垦区畜牧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供保障。
    1.以良种繁育推广为根本,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要认真组织开展生猪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育种工作,稳步提高垦区自主良种水平,提升良种供应能力;认真落实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完善垦区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提高优质种育利用率,加快品种改良进程。抓好广垦沃而多猪场二期及茂名核心育种场建设,扩大生产能力,尽快达到存栏核心群母猪2400头,年出栏原种猪2万头;抓好广前种猪繁育基地、曙光种猪扩繁场建设,使繁殖群母猪存栏达到11300头,实现年出栏二元杂母猪达8万头,以适应垦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将垦区打造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生猪良种繁育基地。
    2.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十二五”以来,垦区不断加大畜牧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发展也纳入了中央国有资产预算的支持。要认真规划、完善畜牧业发展布局,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不断提升垦区养殖标准化自动化装备水平。要抓好已开工建设项目的进度,重点是建设、东升、葵潭(一期)、铜锣湖(二期)及鸡山农场猪场,要求在2014年10月完成投产;落实计划未开工项目,红十月农场猪场,友好、新华、新时代、五一农场生猪养殖基地,铜锣湖猪场(三期)及葵潭农场猪场(二期)要尽快开工建设;对确定的新项目要科学规划,抓紧落实环评,做好前期工作,组织上报。
    推进农场生产队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粪污处理,规划建设生产队养殖小区。每个小区规模(出栏)3000~5000头,畜牧公司负责提供种苗、饲料、药物、疫苗以及销售服务。职工承担生猪饲养管理这一环节。实行公司与职工的合作模式,使公司与职工的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也使职工获得长期稳定的增收。
    3.推进垦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度的重要途径,垦区养殖场畜牧清洁生产要贯穿整个养殖全过程,从畜牧养殖规划布局、栏舍建设工艺、饲养管理、动物营养、疫病控制、投入品使用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各环节,从源头抓起到粪污处理终端,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汕尾有机肥厂建设,打造垦区“养猪—沼气—有机肥—甘蔗(橡胶)”畜牧循环经济模式。
    4.抓好养殖投入品的建设和监管,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好兽药、饲料、质量监管,把住源头,加快垦区畜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规划建设,强化畜牧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做好垦区畜牧产业饲料厂的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茂名饲料厂尽快开工建设,争取明年投产。
    5.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健康养猪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在继续做好“新美系原种猪的繁育与推广”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欧系原种猪的繁育与推广”项目的研究,选择合作伙伴,加快推进,还要做好本地优质原种猪的繁育研究和推广,丰富垦区种猪品种。继续加强同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围绕畜牧产业发展方向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提升垦区畜牧产业的科技水平。

二、强化产业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带动能力

    培育充满生机的产业龙头是提高垦区畜牧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加大畜牧产业资源整合力度,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将垦区各级畜牧资源业务以及企业集中起来,加快完善广垦畜牧公司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实行种苗统一繁育,饲料统一供应,防疫统一指导,品牌统一经营,销售统一结算,争取打造成为全省养猪行业的大集团和上市公司。
    2.广垦畜牧公司要向生猪全产业链拓展。将畜牧种业、饲料生产、肉产品加工销售以及物流配送等环节纳入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完善广垦畜牧公司组织架构,做实本部。广垦畜牧公司将负责全垦区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战略制定、实施,负责垦区畜牧资源的调配、调度和管理,负责垦区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统一指挥,成为垦区畜牧产业专业集团公司。因此,必须要完善畜牧公司本部建设,建立起精简高效、执行有力的管理中心,强化对垦区畜牧资源和发展的管控功能。
    4.以示范创建为载体,完善内部管理。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强化生产环节和生产岗位的责任,推行标准化、程序化和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严格执行《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抓好垦区五一、海鸥、幸福、红星、广垦沃而多、茂名6个国家级示范场的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垦区畜牧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5.培育广垦品牌,抓好营销工作。做好广垦畜牧的形象设计和商标注册工作,以安全、优质肉品为重点,打造广垦品牌。通过合作等形式,获得生猪屠宰权,开展分割和肉品加工业务;通过并购等形式,开拓广垦肉品专卖店、直销店等,为肉产品直销和进入终端市场奠定基础;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开拓市场,尽快建立起覆盖粤港澳、珠三角的销售网络。

三、深化改革,推动垦区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坚定不移地推进股份制改造工作。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垦区畜牧产业实现“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的重要手段,各级要大力支持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经营机制,拓宽资本运作平台,打开垦区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空间。股改工作要严格按上市公司的条件和标准运行,规范操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争取早日上市。
    2.明晰资产以及产权关系,加快资产重组整合。根据规范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垦区坚持“谁投入、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调整改变各级畜牧企业的股东结构,重组垦区畜牧资源资产。为保证二级集团公司和农场原投入的利益,从2014年1月1日起,垦区各级畜牧公司将成建制划归广垦畜牧公司管理,在股份制改造一年内理顺相应的财产关系、产权关系,原有员工原则上由广垦畜牧公司统一安排,农场协助做好工作。
    3.发挥垦区土地优势,开展土地授权经营。实现土地授权经营,是实现土地向资本转化的最佳途径,可以用土地作为资本评估作价参入到各种对外合作中去,将土地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垦区各级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土地的申报、分割、评估、办证工作,使规划的土地顺利获得授权经营。
    4.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促进垦区畜牧业发展。实行股份多元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不但可以解决发展资金和风险分担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垦区畜牧业面临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经营等瓶颈。今后新上项目,要注重引进优秀经营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市场要素,采用投资入股、技术入股,先合作再建设、先建设再合作等多种方式,合作发展。

四、群策群力,为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产业发展投入。要利用有利条件,开阔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畜牧产业发展投入。要拓宽资金渠道,增加发展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的扶持政策,争取国有资本预算专项投资、畜牧良种补贴、贫困农场帮扶等资金,加大畜牧产业的投入,集团公司和广垦畜牧公司利用信贷资金安排投入,各二级集团和有实力的农场,利用自有资金参与投入。要认真执行财务和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畜牧产业投入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垦区各级积极性。垦区畜牧业发展是垦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垦区各级特别是二级集团公司、农场要给予大力支持。各二级集团公司(管理局)、有生猪养殖基地(猪场)的农场要明确相应分管畜牧产业的领导与职能部门,细化在建设项目选址、环评、组织实施管理、办理各类产权以及协调与当地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对垦区各级投入到畜牧产业中的资本,在股份制改造中,原则上可以转换为母公司股份,也可以按有关政策规定作价收购。垦区各级对畜牧产业的往来资金,既可以以现金方式偿还,也可以以债转股方式入股,鼓励有实力的二级集团公司和农场积极向产业集团投资入股。同时,确保各出资人收益分配权,让垦区各级公平享受畜牧产业发展的成果。
    3.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垦区各级要把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做好协调和实施。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解决垦区畜牧产业加快发展后所带来的人才紧缺问题,对现有人才要加强培训,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视野,提高能力;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进畜牧产业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广东农垦总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贡蓄民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