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9日,当阿拉尔市以网络投票100万票的成绩挺进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16强复赛时,数万上海支青老人和上海“疆二代”流泪了。一个声音在飞传,“我们能做点什么?”于是,一支劲旅迅速组成——“上海塔河赴阿拉尔文化经济考察团”。
9月19日,他们来到了阿拉尔。“疆二代”陈蕾是考察团的团长,董梅是副团长,而这天董梅是从巴基斯坦飞过来的。
也许因为我本人也是塔里木长大的“疆二代”,见到他们,让我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们是塔里木的孩子,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回忆。只是她俩离开了阿拉尔,在上海、北京经历着另一种人生,就像沙漠玫瑰一样,鲜红妍丽,极为别致。
“我们是塔里木的孩子”
9月21日下午,我和陈蕾在第一师党校宾馆见面。我们犹如多年相识的老朋友,毫无拘束感。
陈蕾,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4001619995希望24小时热线创始人之一,上海鼎融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塔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融行业资深销售EAP,NLP培训师。她肤色白皙,漂亮端庄,我始终无法将她与她的网名“黑子”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聊了十来分钟,她就要带团去阿拉尔工业园区考察,于是相约当晚继续。
其实在我与陈蕾见面之前,就先在“上海赴阿拉尔经济文化考察团”微信群里认识了。她爽朗活泼,没有博士的“架子”,让我喜欢上了她。
晚上9点多,我再次来到陈蕾的住处,与她同室住着的还有考察团副团长董梅。
董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安全委员会(巴基斯坦)项目经理,具有多年企业战略发展及市场营销、内控、咨询管理方面的从业经历,在安全防范、安保工程及相关项目领域有较强的实际运作及咨询服务经验,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和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安保工作。
有一种情感叫乡愁
落座后,采访切入正题,问及陈蕾、董梅此行考察的主要目的。陈蕾说,他们赴阿拉尔考察,就是要以第三方力量和第三方视角,实地考察见证阿拉尔的安全、繁荣和经济文化发展。目的是过来看看阿拉尔是不是真的发展起来了,让所有的企业,所有爱新疆的人都可以过来放心地做投资、搞开发。
通过几天的考察观摩,考察团看到了政府、企业和机关部门发展阿拉尔的真心,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力量来投资阿拉尔,参与阿拉尔的建设。
陈蕾说,在内地,很多人讲到新疆,就说会到北疆看风景,去南疆看风情,没有人会想到阿拉尔。在阿拉尔,讲的最多的是兵团精神和三五九旅精神的传承,这是一师阿拉尔市的特色。
她说,有一种美丽的情感叫乡愁。如果我们一直在这里,这种情结不一定会这么浓密。离开故乡,分外地想念才会觉得故乡分外的美。我们的父母都是在兵团成长起来的,就像我们在党校看到的“四铁”: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纪律。塔里木的水土养育了我们,兵团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吃苦耐劳,能忍敢闯。
在采访中,陈蕾几次提到上海塔河文化公司,这是一个在上海的支青组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老支青服务,帮老支青发展。六年多来,塔河文化公司在上海进行了数场文艺公演,去年赴阿拉尔慰问演出4场,场场爆满。
2012年,受崔永元口述历史项目的启发,陈蕾跟老支青做了一档节目《边疆往事》。这几年,采访了300多位老支青,她作为摄制组成员,一次次被深深打动。“父辈们太不容易,十几岁时来新疆,对未来充满未知。这些历史资料很珍贵,一定要留下来,要与‘疆二代’分享。”
如何打响阿拉尔文化旅游品牌
陈蕾的一番话,让我渐渐理解了她们的这种乡愁。她们出生、成长在塔里木,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美好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和经历所留下的印记是难以忘怀的。
一旁的董梅也很激动。她说,希望阿拉尔把文化品牌打出去。因为文化是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在内地,有很多人一听说她们生在新疆,就会问她们是哪个民族的,在什么地方生活,她们就得去解释。现在资讯这么发达,还有人存在这么多的疑问,这就是一种值得挖掘和推广的文化。
阿拉尔要打造城市名片,目前还缺少一些软实力。这次《魅力中国城》竞演对阿拉尔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助推。把品牌打出去,更好地把周边资源和支青怀旧情怀利用起来,把旅游业提升一个台阶。这次《魅力中国城》,让很多不了解阿拉尔的人开始知道阿拉尔。
支青文化是支青们在老一辈军垦人的影响下,所锻造出的坚韧不拨的精神和毅力。作为在内地生活工作、有故乡情结的新疆人,如何把兵团精神传承下去,与阿拉尔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在阿拉尔提出“四地”“五城”“六台发动机”战略,更需要与文化融合发展。如果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周边的城市甚至国家对接上,那就更好了。
作为有兵团情结的人,要把阿拉尔市的旅游资源挖掘出来,就要通过原来在这里生活的老支青和“疆二代”。他们都有浓厚的故乡情结,阿拉尔对老支青来说是第二故乡,对“疆二代”来说是第一故乡。
陈蕾又说,当年十万上海支青来新疆,其中到一师的有4.7万人,这些老支青回上海以后,留下来的“疆二代”,应该超过4万人,另外还有其他省市的支青。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和资源。
考察团参观了三五九旅纪念馆,里面有地窝子旧场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摆设,还有两张油画,压面坊和教室,再现了当时团场的生活场景。如果有能还原过去场景的民宿,让我们住一宿,那可真的是太完美了。还有我们的沙漠旅游、红色旅游资源,都可以好好做一做文章。
“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陈蕾说,在《魅力中国城》节目里,看到杨秀理市长亲自站台的宣传片,就在想,这是我们的家乡吗?这几天的行程告诉我们,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一定还会再来。
她说,我们在外地的人很想了解阿拉尔的发展动向,师市的两个微信公众平台就是她们了解阿拉尔的主渠道。希望这两个公众平台能再多一些家乡的内容,如果能有上海支青和“疆二代”的信息更好。回去后,她们会组织好为公众号平台供稿的事情。也期待阿拉尔文工团能赴上海慰问演出,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边疆往事》已经积累了300多位支青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更希望能在阿拉尔电视台或者档案馆留存这些珍贵史料。
此行董梅还作了《浅谈阿拉尔市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的专题讲座。董梅说,她在巴基斯坦不只是做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还想多做一些文化交流。阿拉尔的区位很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镇,希望阿拉尔的发展能与“一带一路”对接。
陈蕾和董梅,她们是上海支青的后代,是塔里木的孩子,是上海支青、“疆二代”的骄傲,也是塔里木的骄傲,更是两朵娇艳的“沙漠玫瑰”。真心地希望她们能够参与到阿拉尔的建设中来,下半生在这片热土体验另一种人生。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一师水工处)
责任编辑:张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