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农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调查

时间:2013-06-04作者:赵&#819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2期

  2012年11月10日至17日,笔者到黑龙江垦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发源地——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就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与农场领导、管理区负责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及社员座谈,笔者认为,农垦发展专业合作社拥有天然的优势,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效益好,有力推动了垦区现代农业建设。

一、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鹤山农场现有耕地面积53.4万亩,人口2.1万人,农场下设 12个管理区。改革开放以来,以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模式在解放生产力、调动农场和承包户两个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垦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职工对进一步增加收入的渴望,家庭农场规模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职工增产难增收等问题日益凸现;同时,职工对农场以行政化手段推行农技、农艺措施存在抵触心理,全面深入实现农技农艺两个“六统一”存在一定阻力。
  2010年,鹤山农场第一管理区开始借鉴农村的经验,尝试创办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到6个,经营土地面积23万亩,占全场土地面积的43.4%,共有社员2275人,带动种植户1256户,占全场种植户的46.3%。2011年,全场共有5个管理区组建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3558万元,占农场种植业总收入的42.5%。

二、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合作社采取“成员出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
  在组建方式上,实行农场推动设立。最初,职工对合作社并不是很认可。鹤山农场第一管理区领导班子多次召开党员会、职工代表会,宣传合作社相关法规和政策;组织职工观看先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经验;到职工家里做思想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引导和动员,2010年10月,第一管理区以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形式,决定组建创新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并组织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由管理区工作人员、种粮大户、有机户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及各项制度,确立了种植、销售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营业务,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3.41万亩,社员534人,管理区内全员全面积入社。后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创新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11~ 2012年,鹤山农场先后有6个管理区以同样的方式,整建制成立了6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
  在出资方式上,实行按土地缴纳股金。股金主要包括生产自理费和土地承包费。生产自理费是合作社根据年初的种植规划核算的亩均成本;承包费分为基本田和规模田两种。基本田每亩股金约为535元,规模田每亩股金约为600元。年初,社员按合作社公布的每亩股金乘以自己承包土地的亩数,得出出资额,以现金形式交给合作社。2012年,鹤山农场6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达到8146.06万元。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监督。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由3到7人组成,任期三年,设理事长1名,6个合作社的理事长均由管理区主任经选举后担任。理事会下设财务、生产、议价等部门。财务部门由管理区财务科兼任,主要负责合作社的成本核算、日常账目管理、年底核算分红等。生产部门负责组织生产作业。议价部门主要组织社员代表议定生资采购及产品销售价格。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由3~7人组成,任期三年,设监事长1名,6个合作社的监事长均由管理区书记经选举后担任。监事会主  要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的协管员队伍执行监督职能。协管员一般由3~10人组成,分工负责晒场、农机及田间作业等管理监督。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每一笔支出、每一项农资的出入库、机车作业及粮食销售等事项,均由协管员检查验收并签字后才能生效。合作 社还开通了阳光QQ群,凡合作社发生的账目,都及时发到网上,通过网络传到社员手中,接受社员随时随地监督。
  在生产方式上,实行统一组织安排。合作社对资金、土地、生资及产品等进行统一管理,非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普通社员不需要参加生产作业。年初,由理事会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制定生产规划,提交社员大会民主表决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调配机车进行春种、夏管、秋收;统一管理麦场、统一销售产品。
  在收益分配上,实行按年清算分红。合作社对全年生产成本及收入进行核算,得出每亩土地纯收益,社员承包的土地数乘以亩均收益就是当年社员的总收益。合作社为每位社员设立账户,年底将生产收益根据股份打入社员账户,所得收益不带入下一年度。

三、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成效

(一)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提升了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据农场负责人介绍,合作经营打破了原来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的界限。承包户只知道今年承包了多少亩地,而不知道是哪块地,在什么位置,管理区所有的土地混在一起,集中经营、成片管理,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3万亩。不同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在家、合作在社”的做法,鹤山农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是生产全过程的统一组织和调配,彻底改变了职工家庭承包的生产主体地位,实现了高度的组织化生产经营。
  二是提升了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有利于大型机械应用,2011~2012年,6个合作社共引进大型农机具32台套,配套农机具120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2.2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100%。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遥感和信息化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机车全部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田间作业的自动导航驾驶。
  三是提升了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荣盛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产品全面实行统管统销,一家一户 “抱团”闯市场,拥有“质”和“量”的双重保证。同时,合作社证照齐全,可以依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直接抵扣加工企业的销项税13%,实现了小家庭农场与大市场对接,粮食比以前好卖了、价高了。2011年实收玉米近7000吨,共多卖出28万余元。2011年,汇丰合作社出资170余万元建起了股份制烘干塔,实现了当年烘干玉米9000多吨,纯利润70多万元,合作社玉米每吨增值在100元以上。
(二)增加了职工收入
  据农场负责人介绍,2010年鹤山农场人均收入15217元,2012年预计人均收入23325元,提高了53.3%。
  一是种植业收益提高。合作社通过推广高产高效作物,亩收益大大提高。以荣盛合作社为例,玉米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比麦豆高200元左右。虽然管理区一再强调调整种植业结构,但职工宁愿求稳种植麦豆,也不愿冒险种植玉米。合作经营后,统一规划种植结构,麦豆和玉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原来的7:3变成了现在的3:7。2012年,仅结构调整一项,就比2010年增收760万元。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组织化管理大大节约了成本。机车手龚永刚介绍,由于统一调配,机车空耗率大大降低,成本比以前低多了。以前给一家一户播种作业,一垧地收取作业费300元,现在给合作社作业收282元。通过合作经营、节本增效,2012年,鹤山农场6个合作社亩均效益达到367.9元,较非合作社经营单位高出34.5%。
  二是劳动力转移增收。荣盛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社员年初交股金,年底分红,绝大多数社员全年不用种地,96.8%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多渠道创收。荣盛合作社共有社员766人,目前只有47人种地,216人常年外出务工,12人自主创业,32人养殖奶牛。2011年合作社成员外出务工及养殖等人均增加收入4534元。
  三是抗风险能力增强。2011年8月,鹤山农场的三个合作社遭遇了严重的暴风雨灾害,玉米倒伏60%以上,其他作物也不同程度受灾。但是由于实行了合作经营,不同地块和不同种类产品平均分配收益,合作社不仅没有出现亏损户,还实现了平均每亩350元以上的好效益,避免了个别承包户出现亏损甚至绝收的情况。
(三)创新了农场社会管理机制
一是营造了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在与鹤跃合作社社员座谈过程中,社员提起2011年遭受暴风雨袭击时仍然激动不已。为了减少损失,全体社员不论男女老少齐上阵,捡回了近千吨的倒伏无法正常收获的玉米棒,减少损失近50万元。合作经营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员间更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农场更加和谐稳定。
二是形成了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不论出资金额多少,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实行一户一票制。生产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实现自我管理,民主决策。汇丰合作社协管员介绍,2012年光是秋粮销售就开了六次会。由于管理区整建制组建合作社,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为保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基本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农场的民主制度建设。
  三是创新了农场的社会管理方式。鹤山农场第四管理区的职工已经整体搬迁到17公里以外的场部附近,管理区的社会职能随之转移到农场社区,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调整。汇丰合作社成立以后,与管理区有机结合,形成了“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管理模式。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鹤山农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产、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优惠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多项财政、税收、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 200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而调研过程中发现,鹤山农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除税收政策外,其他政策都享受不到。主要原因:一是这些优惠政策资金全部打包到地方,落实不到垦区。二是合作社管理人员对于国家扶持政策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三是农垦部门及合作社缺少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二)合作社的经营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在当前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垦区高度组织化使得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从作物轮作制度、结构调整方针等生产全过程都由农场来规划和实施,专业合作社必须在遵循农场统一生产经营管理的前提下进行运作,合作社自主经营的空间不大。
  (三)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和完善
  调查中发现,少数合作社存在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的现象。例如,部分合作社没有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奖惩制度。有的合作社协管员只有每年7500元的基本工资,没有绩效奖金,更没有惩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主要原因:一是农场在推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重组建、轻管理、轻能力建设。二是合作社缺乏懂法律、会管理的领导人才。

五、几点思考与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专业合作社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下一步,建议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模式、实现垦区职工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来抓。
(一)充分发挥垦区优势,争取优惠政策落地生根
  2010年,《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后,黑龙江垦区专业合作社才刚刚起步。短短三年时间,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生产收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垦区的专业合作社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鹤山农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可以总结出农垦发展专业合作社的三个优势:
  一是具有统一经营的权能基础。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场“统”的功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农技农艺的两个“六统一”,为专业合作社能够迅速联合并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同时,国有农场土地不同于农村,属于国有经营性资产,农场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发包土地的结构和位置,以保证合作社土地的规模经营。例如,在光辉合作社建立之初,个别职工不太认可,管理区就将周边地块发包给这部分职工,既尊重了职工的承包经营权,又保证了合作社土地的成片、规模经营。
  二是具有较强的组织化优势。农场与家庭农场之间既有发包与承包的契约关系,又有管理与被管理的企业管理关系。鹤山农场管理区在合作社成立过程中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6个合作社都是由管理区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成立合作社;管理区向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推荐理事会和监社会的候选人,保证管理区班子成员、种粮大户、有机户成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合作社的场所、部分管理人员的工资由管理区提供,减轻了合作社负担。
  三是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鹤山农场在合作社成立以前,机械化水率已经达到90%,具备了规模经营、组织化管理的生产力条件。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也必然要求一种能够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的经济组织出现。
建议充分发挥农垦办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垦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强化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关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国家对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惠及垦区。
(二)加快转变农场职能,扩大合作组织发展空间  
  合作社是农场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农场转变职能,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完善农场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载体。以前,农场多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种植结构调整、农机农艺推广,职工存在抵触心理、甚至抵制。而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是社员自发组成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人员都是社员自己选出来的带头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生产经营实现了自我管理、民主决策,取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认可和支持。  
  农场管理部门要以发展合作经营为契机,转变管理方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公共服务;充分尊重合作社的自主经营权,提高垦区专业合作社生机与活力,逐步把垦区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经营导向性、由行政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促进垦区农业合作组织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
(三)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合作组织的制度基础
  坚持依法办社,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帮助和指导垦区专业合作社,参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制定好本社章程,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和奖罚机制。按照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管理制度》的规定,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财务公开、社务公开制度,接受成员监督和审计监督,切实保护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利益不受侵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垦局政策体改处)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