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农垦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抓手,长远规划,分步推进,使垦区现代农业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竞争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有力推动了垦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确定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垦区47家国有农场主要分布在全省两翼山区、丘陵和沿海地带,自然资源和立地条件不尽相同。垦区立足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天然橡胶和糖、肉、奶、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为基本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全球视野,以“调优、调高、调特”为方向,遵从产业规律、作物特点和土地级差原则,全面优化农业结构,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
橡胶产业在巩固粤西传统种植区域的同时,稳步向粤东揭阳、汕尾垦区拓展,同时充分利用东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加快建设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规划到2020年建成20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其中海外超过120万亩,形成80万吨年产能力,进入全球橡胶业前列。蔗糖产业是垦区另一支柱产业,在省内外拥有独资和控股的大型糖厂12家,拥有垦区甘蔗基地43万亩,带动农村100万亩。剑麻产业则从湛江垦区向揭阳垦区和海外扩展,规划总面积20万亩,其中农场带动周边农村种植5万亩,国外(印尼)发展6万亩。油茶产业选择在粤西部分山区农场,按集中连片、规模化要求,创建15万亩国家级优质油茶种植示范基地。
发展养殖业是垦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推进的原则,垦区加快打造生猪、奶牛、水产健康养殖基地。规划每个农场建设1—2个规模养猪场,确保在2015年前新建成35家大型现代化规模养猪场,生猪年饲养量达200万头以上。全力推动燕塘乳业股改上市,在扩大广州本部乳品加工厂的同时,在湛江、汕头新建两间加工厂,在阳江新建3000头规模的广东首家现代化生态奶牛养殖场,正在广州开发区筹建600吨/日乳品新工厂。水产养殖向阳江、汕尾垦区沿海农场集中发展,打造种苗、养殖、加工、冷冻、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将垦区种养业的比例从目前6:4优化到5:5,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
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垦区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积极面向外部要素市场,创造条件将蔗糖、剑麻、乳业、水产、畜牧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向垦区周边农村延伸扩散,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农垦产业由点状分布向块状分布转变,形成有集群优势、板块特征、区域亮点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
二、强力推动优势资源重组,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十一五”以来,垦区按照“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拓展大市场”的思路,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场)+农户(家庭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橡胶、蔗糖、乳业、剑麻、畜牧等资源全面整合,新组建了广垦橡胶集团、广垦糖业集团、东方剑麻集团、燕塘乳业公司、广垦畜牧集团、广垦物流公司、广垦进出口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订单农业、价格联动等方式,与基地和农户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利益联接机制,巩固了产业第一车间;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优势联结市场,拓展流通空间。广垦橡胶集团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产品实行网上交易,并形成了覆盖国内主销区和面向国际市场的营销物流网络;广垦糖业集团联合民营资本构建食糖营销网;燕塘乳业公司直接开办乳品专卖店,实行连锁经营,连锁店将从目前的200多家扩展到500家,大幅提高了产品流通效率。
目前,垦区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有10家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4家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中,广垦橡胶集团是全国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2012年实现天然橡胶产销量32.6万吨,主营收入近70亿元;广垦糖业集团日榨蔗总规模发展到6万吨/日,是广东最大的蔗糖生产企业,年产糖量约占全省的60%以上;燕塘乳业公司巴氏奶产销量占广东“半壁江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鲜乳品生产加工企业;农垦进出口公司在广东、云南、广西收购了3家松香加工厂,实现了由单一贸易公司向农工贸一体化的成功转型,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龙头企业,松香产品年出口量居全国第二。
三、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垦区加强科技研发及推广,建立了“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科技推广网,强化科技服务;同时以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南亚热作科技示范园、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和10个全国南亚热作名优示范基地为主要平台,加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紧密合作,把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国内外优质的作物品种、先进的繁育方法、科学的栽培模式引入示范区,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引领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垦区每年推广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推广橡胶新割制5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90万亩,主产业的良种覆盖率上升到98%,科技贡献率达63%。
垦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先后投入近3亿元资金,建成了橡胶、甘蔗、剑麻、对虾和生猪5大良种繁育中心,其中橡胶、剑麻种苗繁育中心规模为国内最大,还在马来西亚、泰国设立两个分中心。与美国合资的广垦沃而多种猪有限公司是全国养猪百强企业,正在创建国家原种猪核心育种场。垦区以这些中心为平台,加强育种、引种及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为国内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标准化优质种苗。
垦区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加快推广先进机械装备,包括大中型、多功能、高性能、节能环保、复式联合作业的种植业机械和配料、饲喂、除污、防疫等工厂化养殖机械。自2008年以来,垦区连续5年每年完成农机具购置总额超亿元,建成了国内设备最齐全、作业规模最大的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垦区农机化综合水平上升到65%,部分产业如甘蔗、剑麻、菠萝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5%。
信息化是垦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又一领域。垦区通过3S技术支持建立了“国有农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对农场土地的地籍状况、土壤质量监测、精准配方施肥以及土地使用和管理实施全程直接监控。该项技术在工信部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秀案例奖。在广垦橡胶集团和燕塘乳业公司推广了ERP系统,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四、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全方位打造广垦品牌
垦区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进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生态生产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垦区以畜牧、农产品加工废料为原料,每年生产和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10多万吨,引导职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薄膜,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因地制宜推广橡胶牧草套种、“甘蔗—菠萝”轮作、麻田套种以及作物茎叶粉碎回田等保护地力技术,新种胶园100%实现生态覆盖;建立生物防治中心,每年繁殖赤眼蜂200亿头,开展甘蔗螟虫生物防治30万亩以上;对酒精厂、胶厂和养殖场排放的废液污水推行沼气化利用,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集约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垦区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和HACCP等质量安全认证,强化质量体系建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垦区丰收公司的菠萝罐头、华海公司的蒸青绿茶、名富公司的番石榴和红阳桃等一批名牌农产品全面建成质量可追溯系统。燕塘乳业公司从奶源基地建设到乳品加工和销售,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与此同时,垦区建设了4个农产品检测站,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控。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垦区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54个(次),57家企业通过国际或国家级标准体系认证。
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农业的发展非常需要国家财政实施保护政策。近几年来,频发的寒灾、旱灾、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给垦区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垦区积极争取农业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在垦区陆续建立起了天然橡胶、甘蔗、奶牛、能繁母猪保险机制,每年保险费投入总额达1.2亿多元,2012年仅橡胶产业就获得保险公司支付的灾害赔偿款2725万元,大大增强了农业产业抗御风险能力。垦区每年都实施一批财政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良种推广、农机具购置、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贫困农场的产业建设等项目。天然橡胶、蔗糖、生猪、油茶等多个产业先后获得中央财政国有资本预算支出项目资金扶持。这些都是垦区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未来几年将是广东农垦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垦区的攻坚时期。垦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把广东农垦建设成为国家热区农业示范区、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农业“走出去”发展排头兵。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