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通讯员工作

时间:2014-09-02作者:翟国胜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12期

    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爱好。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再好的新闻事件也写不出好新闻。多年来,无论岗位、职务发生怎样变化,我都保持着这份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多年来我所写的稿子,基本上都是“我要写”,很少是领导“要我写”。“热爱是成功的一半”。新闻经历,不论是苦是甜,都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不是领取稿费的欣慰,也不是为了声名鹊起的虚荣,而是来自对农垦传播事业的挚爱。
    好学。要想写好稿子,必须加强学习。我的体会是,一是要精读古典。唐诗宋词等优秀的古文,要每天诵读,培养语感,力求达到“其语皆若其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二是每天坚持挤出时间浏览报刊,了解国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这样写出的稿子才有时代气息,有一定的高度。三是要注意学习优秀的范文,从模仿开始,照葫芦画瓢。模仿是写作的必经之路。四是认真揣摩行家里手的经验之谈,力求活学活用。五是将文章底稿和发表的作品对照起来看,看看编辑作了哪些修改,从中体味一下编辑为什么这样改。
    多写。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技巧。写作能力的提高,除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前提以外,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勤学苦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即作者知识积累的一面。“多读”可以让你“眼高”,“不写”照旧是“手低”。现实生活中,“学富五车”者并不都是“才高八斗”,一定要“练”。只有多写,才能找到规律,找到窍门。叶圣陶说:“写文章必须写三百篇才能做到文理通顺。”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因此要坚持敏于思考、勤于动笔。
    提炼。思想是灵魂,对一篇新闻稿件来说,决定稿件质量的首先不在技巧的运用,不在文字的优美,而是文章的主题。只有主题鲜明,稿件才会活起来,才能体现报道的价值。所以在稿件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善于提炼主题。要把本单位的报道和国家的宏观形势联系起来,与当前的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把其规律和特点找出来,准确表达,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既有高度,又有分量。怎样提炼主题?一是高,要以小见大揭示意义,善于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高度,突出特点、亮点。二是深,挖掘要深,由表入里剖析实质。三是宽,视野要宽,有厚度,要从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四是逆向思维,要有新意。
锤炼。文章写好后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怎么改?我的体会一是诵读,大声读一遍,多字、少字、错别字乃至不顺的句子都可发现。二是冷却,如果文章时效性不强,写好后可放一下,隔一天再读就可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三是请教,“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可请别人看一下,较容易发现一些自己看不出来的问题。
    坚持。学习写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持久的热情,持之以恒。王国维所讲的“治学三境界”,对学写文章同样适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立下远大志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一定会见到成效。只赶路,不问前程;写不写是自己的事,能不能刊用是另外一件事,要努力达到两个“有分量”,即努力撰写和发表一批有分量的稿子,通过这有分量的稿子,使自己在领导和职工的心目中有分量,这样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造势。要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一要搞好本职工作,让领导和同志们认可;二要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多帮忙,不添乱;多争光,不抹黑;多干事,不多事。三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张扬,不炫耀。

 (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泛区农场)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